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用数学中的格论的观念来研究易国的数学结构。第一节内涵格今A是一个集会,≤是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如果对于任意的a,b,∈A,都有(1)a≤a;(自返性)(2)若a≤b且b≤a则a=b;(反对称性)(3)若A≤b且b≤c则a≤c;(传递性)则称≤为A上的一个偏序。此时,称有序对(A,≤)为一个偏序结构,也称A为一个偏序集。“a≤b”,可仿照数论中的读法读成、小于等于b”或者“b大于或等于a”,但要注意这只是一种记号和读法上的借用。任一个具有自返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的二元关系就是一个偏序关系。例如,集会之间的被包含关系是一个…  相似文献   

2.
陈晓平 《哲学分析》2024,(1):59-73+196-197
金在权首先把随附性看作上下两层性质即随附性质和基础性质之间的依赖或决定关系,区分了弱和强这两种随附性概念。当其随附性理论遭遇诸多困难之后,他又提出整—部随附性概念,并赋予它形而上学的必然性,表现出从认识论向实践论转变的倾向。可以沿着金在权已经开启但未贯彻到底的实践论路线继续前行,明确地把随附性理论奠定在系统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随附必然性的逻辑性质和哲学意义,并用整—部随附性把其他所有随附性统领和贯穿起来;进而提出基于系统本体论(或系统一元论)的随附二元论,用以取代物理主义一元论和笛卡尔的心物平行二元论。  相似文献   

3.
科学产生之后 ,经过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 ,发生了从近代科学向现代科学的过渡。近代科学的发展、科学革命以及现代科学的发展渐次凸显科学与人的本质关联。这种关联尤其重要、尤其集中地从文化层面表现出来。本文试图从多侧面探讨科学与人在文化层面的深刻关联。一、科学的人文基础与对人的科学反思科学的产生公认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标志。该书的一大贡献在于奠定了知识原理 :凝结着知识的概念表达为可精确度量的量 ,定义则出之以数学公式。这个原理内蕴着笛卡尔的主体原理 :反思追求确定概念。然而 ,随着近代科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尼采的视角理解和评价卢梭的道德哲学,尤其是卢梭关于自爱和同情的思想。卢梭不仅将同情看作一种同自我保存或自爱一样原初和基本的情感,而且认为同情是人类一切道德的基础。但从尼采的视角来看,卢梭所说的同情并不是一种原始和基本的情感,而是一种从自爱和"私有之爱"中衍生出来的情感。不仅如此,同情这种情感将痛苦而不是快乐当作人对世界和自身的基本体验,隐含了对于生命和世界的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说,尼采认为卢梭的同情学说及其道德哲学最终体现了一种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哲学家们围绕含混性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有许多的理论被相继提出和改进。这些理论相互竞争、彼此批评,我们却很难看出它们是否是关于相同现象的理论,而且坚守不同理论的哲学家实际上关于含混性问题有很少共识。本文借鉴苏珊·哈克的逻辑哲学思想,通过区分不同层次的含混性问题,分析各种含混性理论的动机、关切点和优劣,进而提供把握含混性问题及相关理论的一种整体视角。从逻辑哲学的观点看:(1)三值理论和模糊理论通过发明新的非经典逻辑系统来处理含混性问题;(2)超赋值论和次赋值论通过发明新的赋值语义学来解决含混性问题;(3)认知主义和语境主义通过添加"辅助假设"来维护和保留经典逻辑及其语义学;(4)表征主义和本体论的含混性主要关心含混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含混性的逻辑。每种理论或多或少地包含逻辑、语言、认知和形而上学成分,分别强调含混性问题的不同方面。本文在最后指出自然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含混性的本性,并通过论证自然类的含混性来辩护本体论的含混性,主张含混性不仅仅是语言的和认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世界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罗志达 《世界哲学》2022,(1):95-102+161
主流的社会认知理论对他人身体持有一种观察性立场,并认为他人身体之于他人心灵乃是某种无意义的、因而是待解释的物理现象。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并且是植根于对象化立场的解释;与之相对,我们需要对他人身体行为的被给予性模式作更精确的刻画。为此,本文重构了胡塞尔关于他人身体与心灵作为"表达之统一体"的格式塔理论,并进一步分析了梅洛-庞蒂有关身体表达的四个操作性概念,从而揭示出身体表达的生发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计算的观点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的计算革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看问题的视角。计算机的理论和实践使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即计算主义的世界观 :不仅认知和生命可以被看作是计算过程 ,而且整个宇宙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一、认知和计算最早从计算的视角审视问题的是关心人的认识本质的哲学家。笛卡尔认为 ,人的理解就是形成和操作恰当的表述方式。洛克认为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都要经过观念这个中介 ,思维事实上不过是人类大脑对这些观念进行组合或分解的过程。霍布斯更是明确提出 ,推理的本质就是计…  相似文献   

8.
休谟提出的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不仅是一个哲学史上的古老问题,而且是一个当代哲学仍然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我将以当代哲学家霍赫伯格(Herbert Hochberg)对休谟问题的诠释为切入点,在仔细把握休谟哲学立场的基础上,从层次思维的角度重新讨论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霍赫伯格希望通  相似文献   

9.
凌培炎教授在河南大学学报一九八五年第六期中发表了一篇题为《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个性的实质》的文章,文中指出个性是自控与他控系统的统一。我认为这一论点是经得住推敲的,因而撰写此文,试图从控制论角度对这一论点加以详细的阐述。控制论作为一门较完善的理论学科,是美国科学家维纳在总结了前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于一九四八年在其著作《控制论》中正式提出的。由于它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  相似文献   

10.
在人和动物的生理学研究中,大多数生物学家集中注意于成熟有机体,把它作为体内所有系统最恰当的整合模式,并且作为测定人和动物的生理或病理离差程度的一个标准。换句话说,发育和衰老这两个过程通常是以成熟有机体为正常背景来分析的。虽然,有可能应用生理学指标来表示从胎儿到成熟的转变,但从成熟转变到衰老则较难捉摸。本世纪初的生理学家Charles Minot提出一种观点,认为衰老是生命连续过程的一个主要部分,并且与发育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情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除了心理学家以外,人人都知道情绪是什么,然而心理学家却不能准确地描述它。这是因为情绪心理学存在着它的特殊困难性。情绪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是以特殊方式表现的心理的东西。它的表现有和缓的和激动的,细微的和强烈的,轻松的和紧张的等等诸多形式,它包括有机体生理和心理许多水平上的整合,广泛地同其它心理过程相联系。当我们应用情绪这个术语时,可能涉及某些或全部这些可能性,而每一种可能性都有一个很大幅  相似文献   

12.
自贝塔朗菲创立系统论以来,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人们转而开始关注系统的演变问题。“涨落”、“自组织性”、“无序和有序”、“耗散结构”、“远离平衡态”、“协同”等概念已成为科学家、哲学家及业余问津者的日常话题。但是,系统在时空中怎样演变?尚有不  相似文献   

13.
——Y.K.卡劳斯马诺格卢:“我的将军,这个党没有学说……”——穆斯塔法·凯末尔:“我的孩子,很对,它还没有;如果我们有了某种学说,我们的运动就会陷入僵化。”[1] 研究穆斯塔法·凯末尔的生平和著述的大量专著、文章、论文、学术会议和讨论会,远没有囊括这个具有多种面目的认识领域和处在不断延伸中的历史实际。在颂扬文明缔造者的作品和力求用或多或少是中立的态度来描述一个人的丰富个人生涯的史学著述中,那种不仅旨在分析、解释、理解  相似文献   

14.
人道化是一项促进人幸福的任务。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保证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以及使人达到人道化。这项任务包括解决许许多多领域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人口增长、环境、资源、饥饿和贫困、和平、团结、家庭、学校、劳动条件、药物和酒精的滥用、犯罪行为、恐怖主义、精神病以及某些人无人照管等等。关于形势人道化的情况是不好的。根据美国去年的报告《公元2000年时的全球》,各国在人口增长、环境、资源、饥饿和贫困等问题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远远落后于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痛苦和贫困在增长,而世界性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大,解决起来更加困难,费用更加昂贵;是否能够以及如何  相似文献   

15.
论文采用否定邻域框架系统地分析了各种弱否定的对应性与典范性。我们讨论了七个与弱否定相关的序列(sequent),其对应性与典范性如下表所示:与常见的处理弱否定的星框架与相容框架相比,否定邻域框架的处理能力更强,采用后者所得的结果比采用前两者所得的结果更为一般。很多文献中的结果都是本文采用否定邻域框架所得结果的特例。  相似文献   

16.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半个世纪以来,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其诊断和治疗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对肝癌的病因和发病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肝癌患者的预后与治疗的早晚密切相关。早期肝癌(一般指无临床症状,直径<5cm的肝癌)其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而晚期肝癌的生存率则明显降低,一般低于30%。但在50年代,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是非常困难的。待病人有症状就诊,确诊为肝癌时已非早期,多数已失去了根治的机会。这在过去看来似乎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早期肝癌无症状…  相似文献   

17.
By analysing the two relevant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of “endurance” and “non-endurance,” this essay aims to reveal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a Confucian approach, namely regarding non-endurance as an impulse of primary virtue. Based on this case study, the author then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moral cultivation or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n establishing moral personality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such a process. Meanwhile, “love” in Confucian ethics means sympathy for the inferior rather than affection for the revered. Hopefully, this study may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virtue ethics. Translated by Zheng Shuhong from Xueshu Yuekan 学术月刊 (Academic Monthly), 2007, (1): 60–65  相似文献   

18.
从统计学观点看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项科学发现或发明(如万有引力定律、电子计算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或者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这是一个引起人们长期争论的重要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使在今天,也仍然众论丛生,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偏颇之见,时有所闻。或根本否认偶然性,如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断言:“科学是偶然性的敌人”,妄图“把偶然性驱逐出生物学之外”,“从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发展离不开传播。在思想传播的过程中,接受者和接受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一种哲学思想,只有能为别人所理解时,它才取得了存在的现实形式,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从意义的理解看,根本不存在独立的、绝对的思想“本文”,哲学思想是本文与接受者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历史上的任何哲学思想都是在与接受者的相互作用中生成和发展的。可见,哲学思想既是哲学家的功能,也是接受者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  相似文献   

20.
从数理逻辑观点看《周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它流传于世界各主要国家。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这部书从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用数理逻辑的方法研究《周易》则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抛砖引玉,以期引起讨论,深化对《周易》的研究。一、《周易》的主要逻辑思想《周易》虽然不是一部逻辑专著,但却充满形式化的逻辑思想。它不但有语形学,而且有语义学。从逻辑的角度看,《周易》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易经》和《易传》是统一的,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