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中,空间被阐明为一种先天必然的直观表象。而到了先验演绎,康德提出在空间的先天表象中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既先于一切概念,却又以综合为前提。鉴于综合被一般地理解为属于知性的行动,学界就空间的统一性与综合的关系问题争论已久却鲜有共识。近来,不少学者支持一种“概念论”立场,该立场从先验演绎出发主张空间统一性是知性综合的产物。本文立足于康德文本,通过阐明知性的综合只能产生推论的统一性,而后者并不能把握作为整体的空间表象,以此论证概念论解读与先验感性论中对空间之性质与结构的论述是不相容的,从而反驳概念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半个世纪以来,康德对宇宙论证明的批判在英语学界中遭遇到一种最早由帕特森·布朗提出,并为许多后继者所效仿的反驳。这种布朗式的反驳相信,假如一种证明并不在康德的定义上使用"必然存在者"的概念,就能成功地规避他所提出的依赖性论题。而且,这种反驳依赖于一种后来为乔纳森·班尼特与艾伦·伍德所阐明的对康德的这个批判的诠释,后者直到今天依然是英语学界中最为主流的一种诠释。本文试图从康德的文本出发,对班尼特与伍德的诠释予以反驳,并提出一种新的诠释方案,进而从根本上否定一切布朗式的反驳,为康德的批判提供辩护。  相似文献   

3.
析取论是知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立场。本文试图以普特南和伯吉对析取论的批评为参照系,探讨麦克道威尔所持的独特析取论立场。麦克道威尔通过区分"事物本身的呈现"和"在主体看起来的样子",从根本上保证了日常世界的独立性,并以先验的方式规定了世界可以按其原本所是直接呈现给知觉主体。这一独特的析取论立场完全符合麦克道威尔希望将实在纳入概念领域的先验哲学旨趣。  相似文献   

4.
奎因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奎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奎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奎因哲学思想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他的整体论思想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思想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大卫·刘易斯、普特南论对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哲学的憧憬》解析高清海有关本体思维方式及其批判思想。从《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到《哲学的憧憬》,意味着将主体自我意识遭受的束缚归于本体论的批判性解读中并予以解除。《哲学的憧憬》将本体思维方式区分为现实实践、教科书以及本体论哲学三种语境及其症候,并着眼于本体论哲学批判,其将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本体论哲学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模式,揭示物质本体论及其实体主义本质,进而把握本体思维方式批判何以必然导向马克思哲学所主张的人本学思维方式及其实践观变革。高清海批判的物质实体,并不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或本体,他通过重新规定本质与实体,让本体论哲学从属于本体思维方式批判。高清海讲的实体,是一种以抽象的概念规定现实世界并具有本质主义症候的实体,是其本体思维方式的概念支撑,本体思维方式也表现为实体的思维方式。但如何突破本体、实体与存在的牵制,进而在生存论的意义上定位实践主体以及类主体,依然还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哲学方法论议题兴起的背景下,卡尔纳普的"精确转释"方法又重新获得英美学界的关注和热议。卡尔纳普的"精确转释"通过用"精确转释项"取代"待精确转释项",从而将"日常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当代学者拓展了"精确转释"的使用范围,不再局限于科学探究范畴。一个充沛的"精确转释项"应该满足四个条件:丰赡性、精确性、相似性、简明性。本文指出,"丰赡性"标准可涵盖其他三项。"精确转释"也面临着两大理论困境:"转换主题"和"非充分阐明"。本文尝试给出一个糅合"精确转释"和"日常语言考察"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谢裕伟 《哲学研究》2022,(9):118-127
“存在神论”是康德用来刻画传统形而上学中一种思想机制的术语,这个机制从根本上说是由“实在性”这一存在论概念与“绝对必然存在者”这一神学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的。“存在不是实在谓词”的论题并不能仅凭自身而直接构成对这个机制真正的批判,因为它对“绝对必然存在者”的适用性并不是自明的。我们从康德1770年代的笔记中可以看到,他逐渐与存在神论分道而行的关键点在于,用“感性的实在性”取代了“设定的实在性”。本文尝试以历史性的和体系性的分析表明:唯当康德通过对“设定的实在性”和“绝对必然存在者”两个概念的反思而完成了对存在神论机制的整体批判时,“存在不是实在谓词”的论题在反驳存在论证明上的效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8.
宗教观是关于宗教的根源、本质、功能及其生成、嬗变、消亡之内在逻辑的根本观点。马克思宗教观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对宗教问题的探究、审视与批判诉诸于物质生活实践,从而在本体论维度颠覆了以往宗教理论的观念论立场,开启了宗教研究的新视界,引发了近代宗教批判运动的历史性转向和框架性革命。一就宗教观赖以形成的本体论而言,存在着“观念决定论”与“生活实践观”的根本分野。马克思宗教观之确立同时也就是对“观念决定论”的颠覆。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生活实践的基本立场,从本体论维度摧毁了支撑唯心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建立了自己宗教…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部分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为文本支撑,通过对马克思、施蒂纳、费尔巴哈三人思想关系的细致考察,指出:其一、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批判,使马克思意识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危险所在,即马克思既要反驳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又要防止自己陷入施蒂纳的极端个人主义;其二、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迫使马克思改变自己的哲学立场,最后使马克思转而批判了费尔巴哈也批判了施蒂纳本人。  相似文献   

10.
孙冠臣 《现代哲学》2004,(1):97-104
蒯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蒯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蒯因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整体论”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普特南对此论题的回应,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科学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原系作者在1955年为《卡尔纳普的哲学》(希尔普编的当代哲学家丛书之一)一书而写的,后收集在作者所著《推测与反驳》(《Conjecturesand Refutations》,1963,伦敦)一书中。全文正文共分六节:(1)引言,(2)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3)卡尔纳普关于无意义性的第一个理论,(4)卡尔纳普和科学的语言,(5)可检验性与意义,(6)盖然性和归纳推理。正文前有一小节是作者写的提要。这里译出的是提要和正文的第(2)(3)两节(载《推测与反驳》第253—264页,其中有些脚注未译)。作者的论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科学理论的特点乃是它的可反驳性(或可否证性)而不是可证实性;(2)形而上学虽不是科学,但并不是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在继承和革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此,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康德美学是对欧洲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相互"调和"的一个结果。这一结论并不切当。首先,今人所谓的"理性主义美学"仍包含着诸多经验主义元素,这与其他经验主义者的美学思想在理论根基上存在着一致性。康德对于这些学说的批判首先都是基于"先验论"这同一个主导立场之上的。调和论则在某些方面割裂了康德的这一立场。其次,康德"审美愉悦理论"的形成与其对"完善性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并非理性派的"合目的性概念"与经验派的"快感"之间的简单调和。厘清这两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康德美学的生成逻辑及其理论主旨。  相似文献   

13.
在"意识之谜"的破解道路上,科学心理学站在严格的实证主义立场上,力求摆脱对意识模糊、抽象特征的理解传统的束缚而转向对精确化、操作化的追求.社会建构主义意识观在批判和反思科学主义心理学意识研究的过程中,表现出新的意识本体论、科学观、和方法论,但也披露出主观建构论、相对主义和导致意识心理学"新分裂"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资源,本文试图为情感内容的概念论立场作出辩护。笔者将遵循麦克道威尔等概念论者的判定标准,即只要情感与判断之间存在"证成"或"理由给予"联系,情感内容就是概念性的;并从现象学知识论和现象学伦理学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从现象学知识论出发,笔者将利用充实学说为知觉概念论和情感概念论作双重辩护;从现象学伦理学出发,笔者则通过把胡塞尔的情感评价解读为推理过程,来论证情感内容的概念性。  相似文献   

15.
间性论撮要     
间性论是间性被当作与实体同等的甚至更为基础的问题来探讨的学问。中国传统中同样重视"间性"的特性,同时它是与西方传统本体论不同的间性论的哲学路线。对间性概念的缘起及其含义、间性论的研究范围、基本问题和思考模式及其哲学意义进行了规定和探讨,有望为间性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罗汝芳"宗性"主张关系到思想家对"心"、"理"问题的根本理解和应对态度。与前人不同的是,罗汝芳不仅消解了"性"体在区分"心"、"理"概念中的中介作用,借由经典诠释进路全面凸显"性"的本位特色,而且在对王阳明"致良知"观点提出质疑的前提下,积极倡导治学"以性地为先",修身则以"反情归性"为重等观点。罗汝芳的上述努力,实则是从本体论、工夫论等多个层面实现对"性"体的重新诠释和建构。分析可知,"宗性"观念一方面体现了罗汝芳对心学的反思和突破意识,另一方面彰显了思想家极为鲜明的道德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7.
自启蒙时代以来,人们通常信奉的是正统的平等主义,但是这种平等主义遇到了很多理论上的困难,特别是它无法克服"拉平反驳"。为了克服"拉平反驳",很多平等主义者转向了"优先论"。有两种"优先论":一种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绝对优先论,另外一种是以内格尔为代表的相对优先论,但两者本身都存在一些难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人们通常把优先论与平等主义对立起来,从而平等主义者面临两难的处境:平等主义坚持平等的内在价值,但是它无法克服"拉平反驳";优先论能够克服"拉平反驳",但是平等会失去它的内在价值。我们试图证明,消极的平等主义能够摆脱这种两难,从而它是一种更合理的平等主义。  相似文献   

18.
刘鹏 《学海》2012,(1):143-148
对实在概念的传统本体论界定和本质主义的认识论进路,导致了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之间的争论陷入了一个怪圈而无法获得解决.拉图尔在改造“实在”概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建构主义和实在论结合到一起,提出了建构主义实在论.本体论上,物或事实都是被建构的,同时,被建构的物或事实是实在的,而且物或事实的建构性正是其实在性的保证.认识论上,认识论的问题被本体论化,科学所指称的并不是外在的自然,而是从自然到知识的一条转译链.建构主义实在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争论,成为当前科学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中的一种代表性理论.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4,(5):11-19
布洛维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议题有:马克思主义讨论四立场论、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不适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概念缺失论、国家社会主义批判论、社会学马克思主义边界主题论、"想象的真实乌托邦"论等。这种理论表面上援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若干原理观点,但在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两个完全不相等同的范畴。从对马克思主义立场、内容、形态,从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区别与联系,从国家社会主义的正功能与反功能,从乌托邦与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看,这种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学做出了并不很令人信服的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域内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可以成为对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回应。  相似文献   

20.
针对学界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简单理解,本文指出马克思在该著中对黑格尔法哲学同时展开了双重批判。马克思一方面借助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视角,直接揭示其基本哲学立场,指出它在本质上只是一种神秘主义;另一方面又根据黑格尔本人的逻辑,具体揭示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实践意义,指出其在实践中不仅无法真实解决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两元对立,甚至无法守住现代政治的基本高度。经由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直接反驳,马克思明确地为自己的下一步思考提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