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对人工类成为实在类的形而上学论证认为,不存在一种将所有的人工物划属为一个类的清晰原则,因为人工物在持续变化中无法保持自身同一性,所以人工物不能被看作实在客体,人工类也不能成为实在类。但是据此原则来看,自然物在面对同样质疑的时候也无法保持自身同一性,那么自然物也不能被称为实在客体,自然类也不能成为实在类。这最终会导致不存在实在类的情况。既然要坚持有实在类存在,以此原则来选择自然类而放弃人工类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2.
王师 《世界哲学》2017,(3):88-94
C.万斯认为,本质主义者对于事件的任何同一性界定,都可以借助"回收问题"加以诘难。这种诘难可以视作更普遍意义上的"复制论证"的一个子类。但我们至少有两种方式维系事件模态刚性的直觉:其一,我们可以在模态语境下将事件解释为构成事件的对象的图式,从而将事件的模态同一性问题转换为对象(事物)的模态同一性问题;其二,我们可以接受回收论证的结论,认为事件的同一性能够在可能世界间出现分岔,从而容许谈论事件在可能世界间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物我关系是理学阶段儒家思想新的哲学领域。朱子不仅论证物我在存在和价值两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同一性,并且将"生物之心"解释为"仁",用"无所不爱"来解释"同体",实现了物我之间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贯通。"合内外、平物我"的提出,是朱子对理学阶段物我关系哲学的总结,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分体论是一种研究部分-整体关系的逻辑理论,也是形式本体论的一个分支。经典分体论系统的公理和诸多定理都可以表达为包含部分-整体关系的哲学命题。因此,结合晨星-昏星悖论的特点,将分体论运用到名称同一性问题的分析上,分体论可以得出与传统分析不同的结论:由于晨星和昏星都是金星的时间部分,就此而言,它们彼此都不为对方的部分,因此晨星不等于昏星。  相似文献   

5.
分体论是一种研究部分-整体关系的逻辑理论,也是形式本体论的一个分支。经典分体论系统的公理和诸多定理都可以表达为包含部分-整体关系的哲学命题。因此,结合晨星-昏星悖论的特点,将分体论运用到名称同一性问题的分析上,分体论可以得出与传统分析不同的结论:由于晨星和昏星都是金星的时间部分,就此而言,它们彼此都不为对方的部分,因此晨星不等于昏星。  相似文献   

6.
当代技术哲学在经历"经验转向"之后,开始把技术人工物作为分析的学术焦点之一。按照荷兰学派的研究纲领,技术人工物包含结构和功能双重独立属性。但当考虑结构—功能关系时,却发现分析上存在诸多困难,此即技术人工物在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是硬问题,是因为目前人们启用的构制理论和随生理论,均采取了结构—功能二元论描述方法。其实,就技术人工物来说,技术哲学应采取一元论解释方法,将功能(甚至非功能)意义作为被解释对象,而把与此相关的一切因素,如结构或物性、目的或意向、使用和背景等作为解释要素。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避免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而且能够诉诸人对技术人工物的经验和使用背景,在物性与意向之间,围绕其功能和非功能意义做广泛解释。在这种意义上,技术人工物与自然物的不同,便不再是如亚里士多德那样指认的外在目的或功能特征,而是被赋予的包括功能和非功能意义的内在规范性。  相似文献   

7.
在元伦理学讨论中,由于否认道德属性的存在,错论通常被认为会导致道德取消主义。乔伊 斯指出,在接受错论的前提下,将道德视为“实用的虚构”可以避免走向道德取消主义。他 旨在论证,认知上持有道德信念并不是接受道德论说的必要条件,道德虚构依然可以补充并 强化行动者的慎思推理,使其按照道德要求行动。道德虚构主义不仅犯了类比不当的逻辑谬 误,而且会导致道德权威缺失的问题,此外还面临虚构内容的解释问题。因此,道德虚构主 义不能避免道德取消主义,这也意味着虚构主义并不是拯救错论的良方。  相似文献   

8.
"相对同一性"理论主张"绝对同一性"不成立,对象的同一必定是相对于种类的同一,主要观点分为D论题和R论题。深入分析关于"相对同一性"论争的不同立场,可以发现其与"偶然同一性"论争的异曲同工之处。系统把握相对同一论与偶然同一论之间的对应关联,有助于促进两大论争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澄清同一性论争的症结所在。本文力图表明,将真正的同一性陈述与其他属性陈述区分开来,可为深度辨析同一性问题提供新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二是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我认为这两种意见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在什么意义上它们才是正确的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意见。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呢? 我们知道,同一性和斗争性各自都有自身的本质规定和具体的表现形式,因此,不论是同一性还是斗争性,都可以从它们各自的本质和形式的统一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0.
威廉斯的内在理由论是一种理由内在主义,他认为一切理由都是内在理由,而欲望是行动理由的唯一根据。威廉斯得到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动机内在主义,即认为当行动者相信其有理由做某事的时候,他必然也有一个相应的行动动机;而具体的论证策略则是将规范的理由还原为解释的理由。威廉斯的论证策略或许可以解释人们的行动机制,但却会取消理由的规范性维度,甚至会取消规范性本身。因为理由内在主义是一种理由唯我论,无法保证理由之规范性的普遍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概念论基于概念能力对知觉的解释,一些现象学家们认为知觉经验具有基于身体运动的非概念的组织形式。本文将论证:与这种组织形式相对应,任何知觉经验需要满足一种独立于知觉因果机制的形式条件。在对事物及其属性的知觉中,事物知觉预设被感知事物的统一性,属性知觉预设被感知属性及其所属事物在变化的知觉条件下的存在。对于知觉者来说,知觉经验内容首先为其身体运动提供一种可利用的结构;知觉中被预设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存在是相对于其身体运动的一种预设。在感知-运动过程中,知觉者自身被预设的统一性和同一性体现为其身体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其身体的统一性构成其任何知觉经验和身体运动的一个初始的形式条件。  相似文献   

12.
黄敏 《世界哲学》2008,(6):61-67
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集中讨论了真理概念,他处理这个概念的方式表明了如何理解语言与实在的关系,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没有否定记号所代表的实在之物。本文从维特根斯坦关于真理符合论的表述是否会遭到弗雷格的批评这个问题入手,对照戴尔蒙德关于维特根斯坦真理概念的解释,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按照这种解读,真内在于使用命题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心灵因果性的排除论证是当前心灵哲学中最为广泛争论的话题之一。作为心灵因果性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以及排除论证的主要辩护者,金在权称因果流失论证是排除论证所面临的两个最紧迫的挑战之一。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排除论证以及流失论证,然后检验并批评金在权建立在同一性上的关于流失论证的解答。最后笔者将提出自己建立在空间性上的关于流失论证的解答,并且解释为什么流失论证是无法驳倒排除论证的。  相似文献   

14.
于世诚同志新近发表的《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一文,我是仔细读过了的。在这篇短文里,我暂时不详细答复于世诚同志所提出的理论上的争论之点,只想谈一个文字理解的问题,这就是如何解释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第二方面那一段话的问题。虽然这并不是争轮的实质问题(实质问题是承认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整个争论是由这一段话引起的,因此如何理解这一段话也很重要。于世诚同志自己也说,弄清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次争论的是非”。这一段话,我过去解释过,我认为照那样解释,文义是清楚  相似文献   

15.
孟强 《现代哲学》2011,(4):72-77
20世纪,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怀特海的形而上学与科学论(science studies)似乎是三个孤立的哲学事件。通过考察梅洛-庞蒂与科学论各自的历史嬗变,本文将论证晚期梅洛-庞蒂的存在论转向与当代科学论远离社会建构论属于同一种运动,即放弃康德式的主体主义。最终,它们不约而同地聚合于怀特海的形而上学。这并非巧合而具有思维的必然性。本文最后主张,我们应该放弃现代哲学的认识论偏见,恢复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陈晓杰 《孔子研究》2019,(5):143-150
本文以《中庸》鬼神章"体物而不可遗"为线索,探讨朱熹对此句的解释中存在的两重可能性。首先,"鬼神"为物之"体",此"体"为经验意义之先在与构成之意,然而朱熹还以《中庸》之"诚"论"体物而不可遗",如此则"体"变成"体用论"之"体",这可能是受到了张载"天体物而不遗"的影响。但最终,只要我们区分"鬼神"与"鬼神之德",以前者为形而下,后者为形而上,那么上述两种"体"都能得到很好的对应而不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源 《道德与文明》2024,(2):156-167
作为康德式建构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科斯嘉德和福斯特的理论进路存在差异,其核心区别在于二者对实践理性和建构主义程序以及二者的关系的不同解释。面对理论对手提出的游叙弗伦问题的挑战,科斯嘉德的反思—实践同一性模型在处理康德式建构主义所面临的游叙弗伦问题所引申出的三个子问题(客观性问题、道德殖民化问题和实践理性的规范性问题)方面存在困难,而福斯特采用话语伦理学的方法来重构实践理性概念却显示出相对优势。福斯特所主张的话语伦理学方法将人视为有血有肉的辩护性存在者,能够更有说服力地论证康德式建构主义。  相似文献   

18.
直接指称论的反描述论论证主要有三种,即模态论证、认识论论证和语义学论证。多数语言哲学家相信,这三个论证对于反驳一般的关于物理对象名字的指称描述论是有效的。但是,三个论证对于一种可能的虚构对象名字的描述论是否有效,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根据虚构对象名字在语义上依赖于性质描述的特点,根据这种描述所产生的模态性质、认识论性质和语义学性质,最终得出否定性的结论:三个反描述论论证对于反驳虚构对象名字的描述理论是无效的。因此,对于反驳描述理论来说,如果直接指称论者使用的三个论证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则至少对于某些种类的名字,指称的描述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齐物论》的基本旨趣在于,使人领悟"万物齐同"的精神。据庄子,万物皆是道的体现者,因此其存有本身理应被尊重,以至于万物齐同的和平境界。万物先以个别单位呈现于特定事态中。并且每件事物在其存在过程中,常与周遭环境连上关系,互相影响而转化为另一存有者。因此,使此世界总在变化之中。《庄子》一书所提出的"齐物"概念,要使人承认万物理应拥有按照各自的存有方式而存在的生命形式。那么,在《庄子》文本中,如何将"齐物"之论得到其内在逻辑根据呢?换句话说,《庄子》究竟依据何种内在的逻辑形式以确保"齐物""逍遥"等核心概念的证成呢?本论沿着"卮言"的语言特征而论证"齐物"概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由此导出《庄子》"齐物"概念正合乎新科技革命时代所需的子学精神,即多元性生活世界此般结论。  相似文献   

20.
僧肇的《物不迁论》,以肯定过去和现在的永恒存在、否认事物具有历时同一性为前提,证明事物不在时间内移动,并以此为佛教教义提供支持。但是本文考察发现,《物不迁论》的时间观念面临内、外双重困境。内在困境是它的时间观念无法处理未来的本体论地位,即如果承认未来的客观实有,就会威胁因果报应、修佛可证的宗教信念;而如果否认未来的客观实有,事物不在时间内移动的观点就难以自圆其说。外在困境是指这种时间观念所包含的关于物性的观点,一方面与中观学说的物性观相悖,另一方面与积善成佛的宗教信念相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