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末元初,朱熹闽学开始占据主流地位,陆九渊心学一派亦有一定影响。这一时期,理学家的学术路径主要在于:除了在理学若干范畴和命题精义方面的探讨有所突破外,理学诸贤还对朱陆之别、儒释之辨、原始儒学与理学的一体性等问题给予了相当关注。而此期理学家的诗歌,除了承继前辈理学家的诗歌主题之外,其"明理"类型诗歌已有融合"道问学""尊德性""求道"等主题诗歌的倾向;"讲学体""语录体"等诗歌作品大量出现;重诗统、推崇文人诗、重诗艺等也成为此期理学家的诗歌追求。考察可见,此期理学家的诗歌创作实践,与理学家的学术路径走向具有显见的紧密关联,但亦有不一致的情形存在。  相似文献   

2.
在儒家经典英译的过程中,"圣""神""天""帝""仁""贤"等概念之间的理解、关联和转换,特别突出地折射出中西之间的思想碰撞。而"强为之名"的翻译似乎可以建立对应的概念系统,却未必意味着真正的"会通"。理雅各的《中国经典》之所以不可替代,也许恰恰由于他始终处于基督教传教士和中国经典译介者的身份纠葛,从而无法"求同"的文本却成全了迂回辗转的比较和释义。就此,从"至诚如神"到"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从"惟曰其助上帝"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等等,在理雅各的译文中都成为"释"而不仅是"译"。这对儒耶对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上帝”考     
上字既有时间在先之义,亦有空间在上之义。帝字本义含源头之义。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上帝"可能指早先的先帝、先王。从先秦与秦汉文献来看,上帝与天是不同的。汉末开始称天为天神、天帝。此后,上帝成了天的"别名",人们用天取代了上帝。近代以来人们以上帝来指称基督教的耶和华。上帝成了西方之神。故,人们通常误以为上帝或指天,亦或指西洋神。中国先秦时期的上帝应该指先帝。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透过迈蒙尼德对《耶利米书》9章23-24节的解读,考察他在《迷途指津》最后两卷即卷三53-54章对"慈爱"(h·esed)、"正义"(s·edaqah)、"审判"(mishpat)及"智慧"(h·okhmah)的释义。本文力图阐明,迈蒙尼德将"慈爱""正义"和"审判"视为实践德性,将真正意义的"智慧"即哲学式智慧视为理智德性加以考察。对迈蒙尼德来说,人的终极完善在于理智的完善而非道德的完善,就此而言,人的最高目标是通过认识上帝获得真正的智慧。与此同时,迈蒙尼德并没有忽略实践德性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取得理智完善的人不能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是应当"下降"到"行动"领域,着眼于"慈爱""正义""审判"等与他人打交道所需的道德德性。  相似文献   

5.
《论语·雍也》有"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一句,其中"不贰过"的"贰",一般解释为"复",意思是"两次"或"再次","不贰过"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上古文献中"贰"的含义主要是"副""背叛""二心"等,除该例之外,没有发现其他可以解释为"复""再"意义的文句。先秦文献中,"贰"与"贷""貣""忒"因形近而混用的例子常见,而"貣""忒"因与"慝"音近亦常通用,因此,"贰"本字或为"慝","慝"义为"隐情饰非","不贰过"意思是"不隐瞒掩饰过错"。  相似文献   

6.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作为美术课程的主要价值放在了第一和第二,也就意味着在小学阶段,"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尤为关键。"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先后深入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简阳市射洪坝第一小学、简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简阳市东溪镇建政村小等省内知名小学、县级名校、农村边远地方村小等地,通过跟随堂课、主讲、与一线教师交流等方式,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出"三借三引导三提升"的模式,有效增进了美术教学与生活的关联度,助推美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天风》2020,(5)
正在第三期,我曾提到儒经的权威性问题,这里再作一些补充。汉语语境中的"经",原是指"经纬"的"经"。许慎的《说文解字》定义说:"经,织纵丝也。"也就是说,"经"的本义是指经线,即织布机上纵向的线或织物的纵丝。每一件织物的纵丝都是有一定的次序而不能紊乱的,否则的话,织物就无法织成。因此,"经"这个概念就慢慢演变成"法度""标准""原则"和"恒常"的意义。《国语·周语》所说的"天六地五,数之度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就是这个意思。当  相似文献   

8.
黄老学是战国中后期主流思想流派,它"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对先秦百家思想进行了理性的总结,提炼出"隆礼重法"的治道精神以"一天下"。作为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子深受黄老学思想的影响:在本体论上以"道"为基,衍化"天""气""性""礼""法";在认识论上以"虚壹而静"为方法,"解蔽"心灵,以加深对"道""礼""法"的认识;在方法论上以"道治"为基础,衍化出"道法""礼法"等治道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隆礼重法""德主法辅"的治道精神。认识到荀子思想的黄老意,有利于澄清学界对其思想的误读,了断学术纷争,提高对其思想利用的精准度和效率,于现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超人"是"上帝之死"这一事件中的主角之一,而不理解"疯子"及其与"超人"的关系就无法完全读懂"超人"。上帝死了,"疯子"承认自己是凶手之一,而以权力意志为本质的"超人"也是上帝走向死亡之路的推手,"疯子"或者凶手是"超人"的第一幅面孔;上帝死后,"疯子"呼喊着寻找上帝,"超人"作为本质上失去上帝的人,不知所寻为何却同样处于寻找的维度之中,寻找者是超人的第二幅面孔;在"上帝之死"这一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疯子"对围观者和"超人"对"迄今为止的人"都体现出一种超越,并在信仰之可能性、寻找之态度、思之有无这三个方面表现相同,超越者是"超人"的第三幅面孔。对这三幅面孔的描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超人"之超越性,并有助于全面把握尼采视阈中人之本质的绽出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老子·三十八章》中,"上"表示态度,意思是崇尚、重视;"上德",即崇尚本源之德。"上德"与"下德"作为两种对"德"的态度,其根本区别在于是"无以为"还是"有以为",或者说有无功利性目的。"上德"涵括"上仁","下德"涵括"上义"、"上礼"。"仁""义""礼"是一种价值,而"上仁""上义""上礼"是一种价值实现的方式,老子反对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有以为"的价值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中,"天"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其内涵表述以及由此引出的"天道""天人合一"等一系列思想体系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价值所在。但是也由于"天"的概念在时间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多重性,使得理解"天"颇具难度。本文从自然性、道德性与博爱性三个层次剖析了早期中国文化中"天"的形象以及人们对于"天"的认知与探索;同时,从"天"的三重属性出发,以"天人同道""天人同德""天人同构"三重维度解析了汉代以来的"天人合一"思潮的兴起与架构,从中提炼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并着力从"不妄为"与"有作为"两个方面阐发了中国哲学构建"生态观"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而凸显了中国哲学独有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2.
"元神"是道教内丹的重要标志性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早期道教经典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多是"大神"的意思,其外在人格神意味比较浓厚。宋代"元精""元气""元神"的并列出现,标志着道教内丹理论的成熟。在丹道思想中,"元神"既与"道""太极""天地之性"等先天本体贯通,又与人的"精""气""心"等主体生命贯通。这在《永乐大典》被表述为"先天元神""自己元神",两者实际上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表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征。丹道各派多认为上丹田泥丸宫为"元神"所居之室。在丹道思想影响下,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医理论建构也多用"元神"一词,发展了道教元神思想,使之更富有现实性和养生意义。南宋之后的道教元神理论,吸收了佛教的"识神"说。在与"识神"的对比叙述中,"元神"越来越接近佛性。"元神"在明代心学一系的儒者特别是郝敬的著作中经常出现,被借来表述儒家思想。这从侧面反映了明后期儒佛道相融的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13.
道家哲学为中华文化之精华,"自然"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中心。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为"天然""天成""自然而然",在于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反对雕饰、造作与浮华,且提出"素""朴""淡""拙"等美学观点,与南宋审美艺术具有直接渊源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亦反映在中国绘画艺术上,"自然"作为传统审美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高品位。文章从南宋时期的美学观点入手,以"成竹在胸""道""气""象""逸品"为论点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4.
裘梧 《中国宗教》2015,(4):42-43
在道教思想史上,"养性"和"养生"意义相近,都曾被大量使用。在当代,"养性"一词已经不常为人们单独提起,只是在"修身养性""怡情养性"等成语中表达心性的修养;"养生"则成为新兴的生活价值观念,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事实上,"养性"的观念蕴涵着道教的生命理想和社会理想,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祈祷     
佚名 《天风》2010,(1):57-57
<正>有一个人问上帝:"伟大的上帝,在你的眼睛里,一千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上帝回答道:"只意味着一分钟罢了。""那么,在你的眼里,一百万美元又意味着什么呢?""仅仅意味着一美元。""慈悲的上帝呀,那就请你赐给我一美元吧!"  相似文献   

16.
"骷髅"作为中国古老的"开放型"审美意象,同时存在于世界多个文明的艺术史中。由于科技、宗教与社会多个因素的影响,人们逐渐疏离了其与"死亡"相关的崇高美感,这为重构其审美内涵提供了内在支持。以达明安·赫斯特为代表的西方骷髅艺术及其审美观念对中国当代大众审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骷髅"这一古老的意象因为艺术家的重新回眸而获得新生;另一方面,在艺术观念的传播过程中,"骷髅"被不断赋予多重更为世俗的审美内涵。当今,骷髅意象获得了诸如"酷""个性""可爱"等新奇而另类的美感,在服饰艺术品中凸显其较为纯粹的装饰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之"玩"以人与对象彼此交感、相互授受以成就为实质,其对象从实物(如玉)扩展到精神体(如《易》之"辞""占""神明""理""义"等)。相应地,"玩"由身心修养方法,发展为意义丰富的精神生活方式("玩心神明")、认知方法与经典读书法("玩味"),从而确定了中国人"玩"的内涵。通过对"玩"的考察,既可以窥见古代儒者精神生活之丰富,也可领略其思想世界之深沉。  相似文献   

18.
《中庸》为阐发礼义而作。在汉唐经学中,"中和"一直属于礼学诠释的范畴,主要着眼于圣王如何用中、执中,强调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宋代以降,随着理学话语的形成与发展,"致中和"的群体从圣王向士大夫扩展,强调从下而上的自我培养。宋代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进一步发明了"中庸之道""中和之理",强调体认天理,发明本心,主敬涵养,克制私欲。程朱的《中庸》诠释继承性与创新性并重,既有沿袭以往重视社会秩序、节制情欲的一面,又拓展出重视个人修养工夫的一面,强调礼乐刑政与道德性命的融会贯通。程朱并非舍礼言理,而是强调礼与理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张琳 《现代哲学》2017,(5):91-98
针对业界"本雅明的纯语言是指上帝的语言"这一缺乏科学依据的命题,本文提出"悬搁上帝"的建议,从现象学含义论视角展开讨论"纯语言"。首先对"译者的任务"作译者与译本分析,聚焦于其英法译者对"意向"一词的处理,并结合他们自身直接或间接的现象学背景,指出他们对该词处理的原因及合理性;其次从本雅明批判者角度进行反向观望,最终得出本雅明思想中蕴含朴素的现象学因素。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指出,通过"悬搁上帝"可以看到,"纯语言"相当于胡塞尔意义上的"含义",它与意义、语义构成了三层结构,这也意味着本雅明"意义的传递"这一翻译本质观其实指向胡塞尔意义上的"含义的转渡"。  相似文献   

20.
王敏光 《中国哲学史》2021,(1):13-17,25
庄子个体思想重在精神自足中以达永恒精神价值,此落实在"精神个体"处加以展开,"精神个体"则通过"精""神""精神""自""我""吾""独"等概念呈现."精"之动通过"精神个体"之间的辩难得以体现,"精神"是"神"落实与细化到"精神个体"领域的显现."我"表达的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庄子进一步指出之所以有"我""吾"的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