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思维与智慧》2014,(2):I0001-I0002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俊卿,字昌硕,汉族,浙江安吉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他的艺术另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吴昌硕是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是“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勾“清末海派四大家”。  相似文献   

2.
<正>在金石学的兴起和碑学书派的迅速发展的影响下,赵之谦将北碑用笔与篆书的体态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从赵之谦篆书风格的演变及其取法来源入手,以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为例分析其篆书用笔的基本特征,并将其篆书、楷书、隶书、行书四体的笔画做细致的对比分析,从而体现出赵之谦将篆书笔法融入到其他书体中的论点。一、赵之谦篆书笔法的来源及其基本特征赵之谦年幼聪慧,“二岁,即能把笔作字。稍长,读书过目辄成诵。又好深湛之思,  相似文献   

3.
<正>在清末民初的高鹤年居士所写的《五台山游访记》中载道: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二十三日,游栖贤寺。里许观音洞,洞在岩畔,蹑  相似文献   

4.
金陵刻经处是一个佛教文化学术机构,清末安徽石埭杨仁山居士(1837—1911)创办。他学佛以后,感到当时的明刻书本藏经《嘉兴藏》版已毁于兵火,无书流通,乃发起组织金陵刻经处,重刻新版,以飨读者。1866年创刻了第一部书《净土四经》。刻经处的今址淮海路35号,原是他自建的住宅,1897年施舍给刻经处,只是当时的大门在延龄巷,现改在淮海路。我国佛教到了清末,宗风衰歇,义学消沉。杨仁山创办刻经处,注重学术,提倡研究,门下人才济济,谭嗣同善华严,黎端甫善三论,桂伯华善密宗,法相唯识之学有欧阳竟无、  相似文献   

5.
陈撄宁     
(1880—1969) 当代著名道教学者,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安徽怀宁人,清末秀才,毕业于安徽高等法政学堂。无意仕进,转而学道;遍历道教名山,寻师访友,深究仙道之学。早年参访北京白云观。攻读明刊《正统道藏》。三十年代在上海任仙学院教授,主编《扬善半月刊》、《仙学月刊》。1956年,与各地道教界人士发起筹备全国道教组织。  相似文献   

6.
太虚法师(1889~1947),俗姓吕,名淦森,出家后,法名唯心,字太虚,浙江崇德(今并桐乡)人。幼年父母俱亡,家贫体弱。少年时,当过百货店学徒。因随外祖母往九华、普陀诸山进香,对佛教发起信心。1904年十六岁,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奘年和尚出家,是年冬,从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后,即至宁波三官堂依歧昌法师座下,专门攻读《楞严》、《法华》及《四教义》等经论。十九岁,由圆瑛法师介绍亲送慈谿县汶溪西方寺阅览大藏。读《般若经》,豁然开悟,他一生佛学深造,肇基于此。时值有清末  相似文献   

7.
巴蜀易学素有渊源,两汉为滥觞期,六朝为续传期.唐代为总结期,两宋为高峰期,元明以下则为流衍期.自两汉迄清末,历代巴蜀易学著作约有18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征却很鲜明,流派众多,“四道”毕备,其“尚辞”者则有苏轼之《苏氏易传》,“尚象”“尚变”者则有李鼎柞之《集解》、来知德之《集注》,其“尚占”者则如汉严遵,而尤以卜筮易、道家易源远流长.至于《易》《老》兼治者,则有严遵、扬雄;发明图书易者,则如陈抟、胡世安;其以佛陀解《易》者,则有苏轼、龙昌期.至于仿圣拟经,由扬雄开其先(撰《太玄》),而王长文(攫《通玄经》)、卫元嵩(《元苞》)诸人继其事,成为巴蜀易学之一大特色.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蜀学发其轫.刘成炘曰:“易学在蜀(伊川语),如诗之有唐矣.”(《蜀学论》)信然.  相似文献   

8.
道咸以来,考据学渐衰,《管子》研究也随之进入了平缓时期。生活于清末的学者孙诒让,在《管子》研究史上承前启后,乃清末考据学之杰出者。他的《札迻》引经据典,校勘辨疑,极有乾嘉之遗风。特别是其中的《管子》部分,充分体现其学术思想,无论内容还是特色,很有典型性。后世学者校读《管子》,多以不同版本对勘,再参以前人之成果,注重多重证据,就是受了孙诒让《管子》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近现代改良主义者。光绪二十年(1894),郑观应撰成《盛世危言》,该书以"富强救国"为主题,针对甲午战败以后的晚清社会提出了全面的改良主张,在当时及后世都产  相似文献   

10.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明确提出南京的绿化目标为"国内知名的花繁四季,‘山、水、城、林、文’相交融的美丽古都"。自此,城市发展目标正式将城市花卉体系发展纳入轨道。文章在此背景下展开,通过对城墙辐射范围内的花卉资源现状、花卉景观特质、花卉布局特征进行系统调研梳理与思考,提出基于明城墙风貌的"一环、五片、六街区"的南京主城区主题花卉布局结构,致力于构建南京作为世界级人文花都城市的赏花蓝图。  相似文献   

11.
征集启示     
小靳 :关于“谁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人的观念”这个话题 ,我有以下几点意见。1、清末西方哲学被介绍到中国来 ,大约可分为两个阶段 ,19世纪 90年代中叶以前和 90年代中叶以后。 90年代中叶以前 ,中国人自己撰文介绍或翻译西哲著作是极少的 ,据我所知 ,只有王韬的《英人培根》 ( 70年代初 )和颜永京译斯宾塞的《肄业要览》( 1882 ,实为Spencer的OnEducation一书的第一章 )和海文 (Haven)的《心灵学》 (MentalPhilosophy) ( 1889)两书。在华的西方人对西方哲学的译介工作比中国人做的更多 ,涉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清末关中今文经学家刘古愚刘宝才兴起于西汉的儒家今文经者,早在东汉时就与古文经学混合,魏晋以下无所发展,成为绝学近两千年。至清代,始有庄存与开创的常州学派,着力阐发《春秋公羊传》之微言大义,促成今文经学复兴。清末维新变法运动领袖康有为,则是清代今文经学...  相似文献   

13.
李骏骁 《美与时代》2023,(8):126-128
吴让之为赵之谦印谱作序时,提出了赵之谦印文处理“让头舒足为多事”的观点。鉴于“印从书出”之论,从“让头舒足”一词入手,爬梳其相应概念、历史,认为吴氏此评系承袭了其师包世臣的书学理论,并以“让头舒足”现象最明显的赵之谦篆书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赵之谦篆书受汉魏六朝碑刻、印外求印思想、好友胡澍启发、自身审美追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得出赵之谦书、画、印皆贯彻“让头舒足”现象的结论,肯定赵之谦书、画、印艺术的内在审美,立足汉魏六朝的求古和杰然特起,以及其不与时同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4.
陈志良,1945年生,上海人。1967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2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工作。撰有《现时代与现代忍维方式》(合著)、《现代思维方式与领导活动》(合著)、《当代新知识》(合著)、《思维的建构与反忍》、《荒诞与人性》(待出),译著《赫尔岑》、《四大文明探源》,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  相似文献   

15.
明清以来,全真道教在山东济南章丘境内盛传,道教宫观遍布,碑文石刻众多。自雍正十三年(1735)至民国初年,龙门派曾在锦屏山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代表人物有韩阳成、刘来广、王复昌、李合林、孙永平、李永传、张元珠、杨至绪等。锦屏山道教碑刻也多为首次发现,如乾隆二年《重修锦屏山朝阳洞老君堂碑》、乾隆八年(1743)《锦屏山记》、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山碑》、嘉庆四年(1799)《重修老君堂碑》、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锦屏山庙宇碑》、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同治六年(1867)《重修老君堂碑》、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昌阁碑》、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碧霞祠老君堂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老君堂碑》等。查阅王昶《金石萃编》、陈垣《道家金石略》等相关碑刻文献则疏于收录。锦屏山碑刻内容详尽,文辞朴实,文章完整,篆刻精美,对清代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彭加勒科学方法论的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尔·昂利·彭加勒(Jules Henri Poincaré,1854—1912)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不仅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的众多分支有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在科学哲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本世纪初,彭加勒先后出版了几本科学哲学著作:《科学与假设》(1902年)、《科学的价值》(1905年)、《科学与方法》(1908年)和《最后的沉思》(1912年),广泛地探讨了有关科  相似文献   

17.
天主教传入青海,始于清雍正初年。据清末天主教驻北京的法籍主教樊国梁著《燕京开教略》和萧若瑟著《圣教史略》记载:清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排斥诸弟,借端将允发往西宁军前效力,时值年羹尧统率大军在西宁平息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的武装叛乱。  相似文献   

18.
J.凯茨的非自然主义的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J 凯茨 (JerroldJ Katz)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活跃在哲学界的一位成果颇丰的科学哲学家、数学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他撰写了许多涉及语言学、语义学和数学哲学等方面的著作。主要代表作有论文《语义学和概念的变化》 ( 1979年 )、《语言和其它抽象客体》 ( 1986年 )、《实在论与语言学中的概念论》 ( 1991年 )、《数学知识应该是什么 ?》 ( 1994年 )、《语言学和哲学中的语义学 :一位意向论者的观点》 ( 1996年 )和专著《语义学原理》( 1972年 )、《沉思》 ( 1988年 )、《意义的形而上学》 ( 1990年 )、《实在论的…  相似文献   

19.
温克勤,男,1936年9月生,天津市人。1957年至196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师院(现为首都师大)政教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学习通讯》杂志社、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社科院哲学所、伦理学所工作。1996年11月退休。退休前曾任哲学所、伦理学所所长、《道德与文明》常务副主编、主编。社会兼职主要有天津市社联常委、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天津市伦理学会会长等。著有《中国伦理思想史》(合著)、《伦理百科辞典》(合著)、《伦理学简编》(主编)、《中国职业道德概论》(主编)、《管理伦理学》(主编)、《中华五千年美德》丛书(主编)、《中华名人与治国》(主编)、《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主编)等,发表论文百余篇。所著《中华五千年美德》丛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道德》论文获中宣部1993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项目奖。1991年获天津市"八五"立功奖,1992年十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20.
范缜字子真,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宋(公元420—478年)、齐(479—501年)、梁(502—556年)三朝之间,系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他约生于公元450年,约死于515年。他的著述颇不少,但绝大部分早已失传。现仅存有《神灭论》(《梁书》本传及《弘明》九》和《答曹思文难神灭论》(《弘明》九)等五篇论著,计共三千七百余字,均收录在严可均《全梁文》卷四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