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范·弗拉森语义经验论的自然规律,从反实在论立场揭示传统“自然规律”观的意蕴,并从语义的经验的适当性与对称性方案出发以解决自然规律面临的推理与识别问题,彰显西方科学哲学领域中自然规律独特的语义学意义。但是,范·弗拉森的观点有失偏颇,片面强调逻辑分析而割裂了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充分联系,具有隐约主客互动论走向却显示不可知论、主观主义倾向。本文主张走向一种充分主客互动论的自然规律建构观,阐明其彰显主客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空间的特定意涵。  相似文献   

2.
B.C.范·弗拉森(B.C.van Fraassen)的这篇文章是针对结构主义的实在论而作的,他认为若把"建构经验论"做些修改,就可以把建构经验论表述为"经验主义结构论"。众所周知,科学实在论发展到上世纪末就基本上偃旗息鼓,至萨普的准实在论,再到古德曼的非实在论,发展到21世纪初便出现了"结构的实在论"。所以,面对结构的实在论,范·弗拉森认为,它依然面对着表象的难题。我们究竟如何表象客体?无论是实在论怎样改变形式,都仍然存在着怎样认识理论与实在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仍然会存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因此,范·弗拉森认为,按照结构的实在论的观点,建构经验论也就可以修改为"经验主义的结构论",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经验的适当性"来理解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坚持其一贯主张的建构经验论的语义学理论观。  相似文献   

3.
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庠夫自进入“分析的时代”以来,逻辑经验主义作为当代科学哲学的先锋,着手研究科学实践和理论中所碰到的一些难题。这些研究导致了科学哲学领域的争论迭起。60年代,出现了“后实证主义”哲学,要求用“历史”的拐杖引导科学哲学。之后,又出现科学实在论的“新的争论”。科学实在论是一种关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事物自身本质之间关系的学说。一方面,这个学说主张事物自身本质的存在;另一方面,它主张成熟的科学理论近似为真,新近的理论比以往的理论更接近真理。这就是说,理论描绘了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真理就是理论与事物自身本质的符合。这种确立指称的方法和对应规则,引起了近10年来西方科学哲学家激烈的争论,以劳丹、范·弗拉森为代表的反实在论坚持以人为中心批判实在论的观点。劳丹认为,实在论的真理论是以科学的成功为基础的,然而,在历史上,成功的理论不一定真、真的理论也不一定成功。范·弗拉森则认为,观察、语言、实验、真理都是与理论休戚相关的,都是建构性的,所以,科学的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求得“经验的适当性”;两个等价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具有共同的本体论承诺,真理、实体等往往只存在于理论内部。近年来,由于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不断交锋,  相似文献   

4.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自始至终都作为科学哲学领域重要的两大对立分支在不休的论争中存在并发展。尽管反实在论在整个科学哲学发展历程中的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由于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科学实在论进行了怀疑和攻击,或强或弱地都表现出了“对科学实在论的乐观主义的‘反动’”[1],因而他们在这个基础上结成了广泛的联盟,并对科学实在论进行深刻的批评。正像反实在论的著名代表范·弗拉森所指出的:“劳丹于1981年出版的论文集《科学和假设》赋予我对特定的哲学观点以新的洞察……。它的反实在论和他的论证虽然与我不同,但我们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50年代兴起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瓦解了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 ,但因历史主义强调科学理论的建构性和主观性 ,而逐步形成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为主导的科学哲学 ,从而导致了科学在文化中的权威性地位的丧失。所以 ,自 6 0年代开始 ,以W 塞拉斯和普特南为代表的科学实在论应运而生 ,他们对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认为 ,科学理论的术语是有指称的 ,其指称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成熟的科学理论比之以往的科学理论具有更多的真理性等实在论观点。 70年代末以来 ,美国科学哲学界出现了劳丹、范·弗拉森等人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产生的后现代科学哲学作出适当的评价。认为:(1)后现代科学哲学是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新的争论”的结果;(2)后现代科学哲学是科学哲学领域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哲学消解论;(3)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出路在于把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与科学活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论语境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当我们面向21世纪的发展去回顾20世纪语言哲学、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历程时就会看到,它们在本世纪哲学运动的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辞学转向的过程中,提出、解决和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都在一定意义上与语境问题本质地相关。因此,我们提出语境实在论的概念,试图从语形、语义与语用的统一上去阐释重构语境概念的必然性、语境的本体论性和动态的结构规定性,说明语境的实在论的本质意义,并显示这将成为后现代实在论研究所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向。一、重构语境概念的必然性20世纪的哲学发展历程是与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  相似文献   

8.
《世界哲学》2006,(3):F0003-F0003
过程哲学与后现代哲学是当今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化思潮。为使国内中青年哲学工作较系统地了解当代西方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由广西师范大学、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主办,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协办的“中美过程(后现代)哲学暑期高级研讨班”,将于今年7月18日在桂林举办。  相似文献   

9.
往往以客观面貌呈现的科学知识常被认为描绘了独立于认知主体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一种新兴的科学观——科学视角主义——则主张科学知识是由客观世界与科学家的感官知觉、仪器设置、理论框架等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所刻画的并非客观世界本身,而是在特定视角之中所呈现的世界。科学视角主义的原型是体现在绘画透视法中的认知模式,该模式曾受费耶阿本德关注,后经吉尔和范·弗拉森的阐发而成为弱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理论依据。但对于"视角"概念的界定以及科学知识能否超越视角等问题,仍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当代科学实在论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的科学哲学是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战争硝烟”中走过来的。尤其是在逻辑经验主义崩溃之后 ,科学实在论于 50年代在科学的分析哲学中升起并不断地得到复兴 ;而反实在论的倾向则在 6 0年代通过历史相对主义的途径而重新流行 ,并在 70年代开始了“新实用主义的转向”。当A .法因轻率地宣称“实在论死了”之后 ,N .艾尔卡在世纪末不无骄傲地大声呼吁 :“我声称实在论‘仍然活着并且活得很好’”。 (Ilkka,p V)科学实在论的确“还活着” ,并以它前所未有的理智和成熟面对这一切复杂的挑战。一、科学实在论面临的现实问题长期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论普特南后期由内在实在论向自然实在论的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 70年代末 ,当普特南放弃科学实在论而创立内在实在论学说时 ,英美哲学界反响强烈。然而十多年后 ,普特南又出人意料地否定内在实在论的基本立场 ,转向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对于普特南的这一新转变 ,西方学术界至今尚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或许与普特南后期轻视理论的精确性和系统性有关。然而本文试图表明 ,普特南的这一转变值得关注 ,因为这一转变不仅在学理层面上比内在实在论更进了一步 ,而且整个改变了西方传统哲学的世界观 ,在元哲学的层面上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一、内在实在论的困境在创立内在实在论之初 ,普特南的矛头所…  相似文献   

12.
过程哲学与后现代哲学是当今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为使国内中青年哲学工作者较系统地了解当代西方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由广西师范大学、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主办,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协办的“中美过程(后现代)哲学暑期高级研讨班”,将于今年7月18日在桂林举办。◎办学方式:聘请美国过程哲学家和后现代哲学家进行教学和学术研讨,在其指导下阅读英文原著,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并进行英文论文写作。本期主讲人为美国著名过程哲学家、美国…  相似文献   

13.
一、20世纪反实在论对语境分析方法的选择随着20世纪“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以及“修辞学转向”的演进,反实在论在与实在论的论争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为了在论争中取得优势,20世纪的反实在论在其科学哲学研究中相继引入了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作为其重要的分析方法。但是,反实在论者在反思其发展历程时却发现,如果孤立地对待这三种分析方法,它们都有着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语形学及其分析方法尽管因为采用一阶逻辑进行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消除了模糊、歧义、不必要的复杂以及其他理解障碍,从而使理论具有了普遍性、精确性…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实在论的进步及其走向——访郭贵春教授本刊记者郭贵春,男,1952年生,198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山西大学常务副校长、哲学系教授。代表性专著有:《当代科学实在论》、《科学知识动力学》、《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5.
科学哲学     
本文首先讨论科学哲学的起源与重要性。其次,本文考察如下基本问题:理论客体的实在论性、理论与经验的区分、科学解释、归纳、科学检验等等。本文所涉及的观点包括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科学解释的不同模型、证实主义与证伪主义、亚决定论、整体论、被理论渗透的经验、不可公度性等等。本文所涉及的学派包括逻辑经验(实证)主义、实在论及关于科学的实用主义、历史(科学史)转向与相对主义。最后,笔者会谈一谈科学哲学的新近发展方向及笔者对其在中国与西方将来发展的前瞻。  相似文献   

16.
国内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一直是我国科学哲学领域的一大亮点。本文将对国内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现状作一简要概括和评述,以期对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在新世纪的广泛展开能有所助益。一 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概念国内的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伴随着科学实在论研究的深入而展开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后现代科学哲学(postmodernphilosophyofscience)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科学哲学是20世纪中叶以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性”向科学哲学渗入的结果;后现代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7.
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量子力学的“测量难题”是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1972年,美国哲学家范.弗拉森(Von Fraassen)开创性地将模态逻辑的语义学分析方法移植到量子力学,提出“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试图消解微观世界的测量症结。这一解释给“测量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物理学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该思想经过Kochen、Diecks、Vermmas、Healey、Clifton、Dickson、Bub、Bacciagaluppi等人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种很有影响力且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量子力学解释理论。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交锋集中在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上:如何划清可观察物与不可观察物之间的界限,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如何论证从可观察物经由仪器、工具、理论和推理方法而推导出不可观察实体这一整个过程的合理性?范弗拉森等狭隘经验论者认为这个过程是不合理的,因而对这后者实体的存在持怀疑态度。普特南、萨尔门和刘普林等各种形式的实在论者(趋同实在论、理论实在论和方法实在论)则坚持这整个过程的合理性和这些实体性、理论术语的有所指称和自然界的普遍因果联系。争论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替代,这集中反映在理论的成功与实在论解释的关系问题上。劳丹等反实在论者把理论的成功与实在  相似文献   

19.
当代语言分析哲学的深入发展,拓宽了哲学研究的视域和方法论,并大大深化了对哲学其他领域的影响。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阿钦斯坦(PeterAchinsteinAlbert)整合“日常语言行为”学派奥斯汀(J.L.Austin)的思想和他自己对科学解释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异于范·弗拉森的另一种语用学解释理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必将深化我们对科学哲学上主要难题之一———科学解释的理解,促使我们对科学及其方法论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作用和影响做进一步思考。本着这一宗旨,本文拟将对这一国内学术界鲜有论及的理论进行初步的探讨。一语内表现行为解释理论的宗旨…  相似文献   

20.
当哲学本身在两个连续的阶段中变成反身的时,会使我们回想起现代性中存在着神话结构的可能性。首先,由于康德批判的转向,哲学丧失了本身的“清白”,并且对其自身的可能性的条件发生了质疑。其次,由于“后现代的”转向,哲学研究变成了“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