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斌  张艳芬 《现代哲学》2003,(1):124-128,134
本文试图从“对象”和“看”这两个概念出发来讨论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一个转变,在此讨论中,维特根斯坦有关“对象”和“看”的论述被置于其前后期思想的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文章首先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在“对象”这个概念上所面临的困难与错误,这种困难与错误构成了对其前期图像论语言观的挑战。接着,文章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对图画所做的分析,认为图画的要点不在于它所指称的对象,而在于它如何被看,而如何被看实际上是“看”这个词的如何被使用。在此考察中,其后期游戏论的语言观得到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的标题系因《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 1期董志强先生《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一文而起。笔者认为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和思想魅力 ,同时也容易引起明显的误解。对误解的澄清 ,特别需要重视如下三点 :( 1 )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活动的整体旨趣中把握这一概念 ,将其视为语言批判方法中的一员、思想链条中的一环 ,放弃“家族相似观”是一种普遍的概念理论的看法 ;( 2 )必须从语言活动观 (语言游戏观 )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一概念 ,坚决放弃指称论的视角 ;( 3) (至少 )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哲学的代表作《哲学研究》中 ,提出了“语言游戏”说。语言游戏说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语言哲学 ,“语言游戏”这一概念据说来自维特根斯坦有一次经过一个球场 ,看到那里正在进行足球比赛 ,受到启发 ,突然产生一个思想 :在语言中我们是在用语词进行游戏。这个故事表明 ,把语言与游戏类比的实质在于它们都是一种活动 ;但是游戏的参与者却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语言游戏”说概括为以下 4点 :1 .语言是人的一种活动 ,它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维特根斯坦说 :“‘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 ,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  相似文献   

4.
尽管维特根斯坦"生活形式"概念的通行解释在细节上各有不同,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必须把它解释为镶嵌在某一社会中使用的多面相语言游戏的各种文化体系。但这个解释真的符合维特根斯坦本人的观点吗?为此,本文将考察维特根斯坦手稿中对"语言游戏在人类生活中的嵌入"的论述。从那些论述中我们很可能发现,"生活形式"对应着"多种不同的生活形式"。事实上,"生活形式"概念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于"镶嵌着语言游戏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思想”是《逻辑哲学论》中一个很重要但又很不清晰的概念;维特根斯坦本人,以及常见的哲学文献,都没有为此概念提供清晰可把握的解说。如何准确理解这一概念,仍然是诠释《逻辑哲学论》需要克服的困难。首先,论文从《逻辑哲学论》提供的直接文本依据出发,立足于“思想的本质是逻辑”这个较通行的解读,对青年维特根斯坦关于“思想”的主要论题作学理上的梳理;其次,以维特根斯坦致罗素的信件为线索,论文尝试收集一些间接证据,讨论将“思想”解读为心理对象的可能性,并阐明这一解读会产生的一些困难;再次,基于一些认识论上的理由,论文建议:对“思想”概念作逻辑主义解读更契合《逻辑哲学论》的文本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6.
论利奥塔的“科学游戏”与“合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科学、叙事与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的一个重大发明。他发现游戏是理解语言与真实世界的一个更好的思维模型 ,便一反其前期思想中语言和真实世界的“图像”关系 ,提出了与“生活形式”紧密相联的“语言游戏”概念。他认为“语言和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作语言游戏”① ,而且“语言游戏一词的使用意在突出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 ,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② 。这一理论为后现代主义者提供了理论平台 ,利奥塔 (JeanFrancoisLyotard ,1 92 4- 1 998)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逻辑”、“语言游戏规则”和“世界图式”几个核心概念的分析 ,揭示了批判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思想归宿上的保守性 ,意在引发我们对传统反思性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的思考 ,以探索一种更加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创造性”精神的新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8.
邹晓东 《现代哲学》2017,(1):118-125
《逻辑哲学论》预设唯独描述句有意义。准此,“主体”因无法充当被描述的客体,理应作为无意义的术语销声匿迹。秉承贝克莱思路,前期维特根斯坦对此心知肚明,却又“神秘”兮兮地主张“主体是世界的界限”。此与“唯独描述句有意义”原则扞格难容。究竟为何不能干脆放弃“主体”概念?站在语用角度看,语句的意义来自主体的使用。《逻辑哲学论》对“主体”概念的超常执着表明,怀揣“精确描述”之理想的前期维特根斯,坦已然触及到了某种带有全局性的“语用”意识。进一步的语用分析则表明:“绝对精确”的理想语言只属于全知者主体,现实中的描述句则总是在作者主体-读者主体默契的语言游戏中实时赋义。  相似文献   

9.
论文认为葛梯尔第一个反例的实质,在于专名与摹状词之间的混用。一个专名的意义应当是在它与有关个体的关联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体提供了意义规定的基础,但个体并不等于意义本身。从本原上说,名称的确定性恰恰来自它与所指称的对象的关联性。专名的涵义是潜在的、隐而未显的,它通过摹状词来展现。专名在获得命名之后,即成为一个约定的符号。意义论的基础应当是“指称论”,而不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的“使用论”。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术界有关《逻辑哲学论》的介绍已为数可观,维特根斯坦研究成了又一“热点”。不少青年学者凭借外语方面一技之长率先引进维氏之说,从之者竞相传抄,颇有“生吞活剥”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拾人牙慧为本,以著书“立说”为荣,已成为今日某些学术领域的~种时髦“景观”。在这种情势下,有必要对维特根斯坦作些认真的研究。朱文论涉《逻辑哲学论》的主体问题,并非侈言“救弊”,而只是对这个重要概念作一些探讨。主体(subject)、形而上学主体(metaphysicalsubject)或我(I)这个概念是《逻辑哲学论》中许多令人困惑的概念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