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言外之意”是指通过语言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言外之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广义上它是指一切在语言中被省略的意思。在狭义上它是指说话者故意把想让别人知道的意思间接表示出来。本文讨论的是狭义上的“言外之意”。造成“言外之意”的技巧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这里仅探讨一下怎样运用逻辑方法以及相应的语言技巧构造“言外之意”。构造“言外之意”的逻辑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省略法,即省略推理  相似文献   

2.
预设简论     
(一) 预设是语言逻辑的重要概念之一。预设就是在交际过程中双方共同接受的先决条件。所谓“先决条件”,又叫“共同背景”或“无争议信息”,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具有的假定,包括共同知道的事实,对话的目的和意向,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等。例①、公园的湖边有梅花。预设公园有湖。②、你为什么迟到?预设你迟到。③、这里的景色真好看啊! 预设这里的景色是好看的。④、把收音机打开吧!预设收音机关着。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一系列非标准逻辑分支不断脱颖而出,成为上世纪末以来逻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诸多非标准逻辑分支中,预设逻辑已愈益为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最早使用预设(Presupposition)一词的是弗雷格和罗素,第一个赋予这一概念以科学含义的要算英国学者斯特劳森。近几十年来,国外,对预设的研究更加深入、力求形式化。西方逻辑学家认为,预设至少可以分为三种: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和语境预设。所谓语义预设,就是一般所讲的预设,又叫逻辑预设。一般都同意逻辑学家斯特劳森的定义:“一个命题S预设一个命题S′当且仅当S′是S有真假值的必要条件。”(参览P.F.Strawson《Introduction to Logieal theory》1952年伦敦版P.175)例如,当今知名  相似文献   

4.
佛教关于个体人的概念,是一个十分明确的理论,以不同的方法加以阐述,但所有的方法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个体人是由“名”与“色”组成的,即精神与物质或精神与肉体组成的。通常说,人是由五蕴(聚合物)组成的,即所谓色(肉体)、受(感受)、想(知觉)、行(心识作用)、识(认识力)。肉体为色,其它四蕴为名,即精神。其它经中,例如《正见经》,也解释说,“名”包  相似文献   

5.
论证的表达形式是语言,所以,对论证的分析离不开对表达论证的语言的分析。非形式逻辑不仅对语言的主要特征如约定束成性.功能多样性等作了较全面的介绍,而且对预设问题进行了精细的探讨。由于预设不限于非形式逻辑的研究内容,语言逻辑、哲学逻辑等学科在有关方面也作过较充分的讨论,这里就不再专门介绍。下面介绍一下语言交流中的“合作原则”,并简要说明它们与预设之间的关系。这些原则是: 1.数量原则:尽量多地提供所要求的信息;不要提供比所要求的更多的信息。 2.质量原则:不要说你相信为假的话;不要说缺乏根据的话。 3.相关原则:每一语言表述都应针对一定的意图。 4.方式原则:避免模糊和歧义、简明扼要并讲究条理。这些原则便构成了所谓的“对话性预设”: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语言交流活动是遵循这些原则  相似文献   

6.
创造现代计算机的鼻祖图灵在1950年发表《计算机和智能》(又译《计算机能思维吗?》)论中说:“现在人们对于‘思维机器’的兴趣是由一种通常称作‘电子计算机’或‘数字计算机’的特殊机器引起来的。”①他提出一个问题:“机器能够思维吗?”并设计出称作模仿游戏的所谓“图灵试验”。机器模拟人的思维能力从此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尚止 《法音》1997,(12)
佛教“气功”参考书概观尚止气功界通常将佛教“气功”视为气功的最高功夫,因此许多气功爱好者缘于气功而接触和信奉佛教。但由于佛教经典浩繁,义理博大精深,加上某些气功师对所谓佛家功的随意曲解,使他们对佛教“气功”或迷惑不解,或认假为真,或不得其门而入,乃至...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当你走进教室,略加注意,便会发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桌文化”——一道灰色的风景线。所谓“课桌文化”,也就是学生涂写在课桌上的文字或图形,称之“灰色”,就是说这种“文化”并不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9.
论正义的环境——兼论代际正义的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休谟曾经说过,正义是一种人为的德性。这就是说,正义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也不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正义是“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取的人为措施或设计”(休谟,1991年,第517页),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人们用来指导各种社会安排、以便使人们的不同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互利合作条款。正义是特定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产物:只有在这种特定环境中,正义的出现才是可能的和必要的。这就是当代正义理论中所谓“正义之环境的学说”(doctrineofthecircumstanceofjustice)。它涉及正义的理论预设、逻辑基础、本质属性和证明方法。关于“正…  相似文献   

10.
“悖论”是什么?它就是挑战(或违背)常识的“大”理。所谓“挑战”,就有“矛盾”存在。所谓“矛盾”,当然是指“逻辑矛盾”:某一属性既属于同时又不属于同一对象。 这个简朴的“悖论”定义,比日常理解(和普遍辞典)只多添一个“大”字。无论是我这个定义,还是历来的绝大多数的权威定义,都认定“矛盾”就是“逻辑矛盾”,所以不时都可以省略“逻辑”一词,只不过,大家都认为,悖论不是普通的矛盾,而是一种“特殊”的矛盾。我要补充的是,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象“P就是M,SAM,所以,SAP”那样所谓“定罪三段论”或“定义三段论”,并没有真正突破传统三段论的藩篱。灵活地应用传统的三段论理论,足以解释这些推理的有效性。(本刊87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2.
前几年,报刊上出现了所谓“个人本位”(或“个体本位”)的提法,有些文章是把它作为同“传统”的“社会本位”观念相对立的新观念加以颂扬的。所谓“本位”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些文章并没有讲清楚。但可以看出,大多不是在进行关于个人和社会的一般关系的理论探讨,也不是在论述作为建构社会历史理论体系的“第一原则”这  相似文献   

13.
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应用一门或几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另一门科学的对象,使得不同学科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方法的这种应用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科学方法的移植和渗透。具体地说,所谓“移植”,一般是指平行学科间一门学科的个别科学方法,向另一门学科的转移;而“渗透”,一般是指横断学科(数学、控制论、信息论、  相似文献   

14.
无常是上座部佛教文献中通常称为“三法印”之中的第一印。所谓“法印”即是一切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质。无常经常被认为是其它二法印的基础,不过第三法印“无我”有时只以第二法印“苦”为依据。定义经藏中对于无常一词的主要定义有下列诸说:“众云无常。世尊,何谓无常?物质(色)是无常,感受(受)、知觉(想)、心识作用(行)、意识(识),俱为无常。”(《杂部》Ⅲ、195)。这一陈述在某部论著中概括为:“何谓无常?五蕴为无常。以何义而谓为无常?有生有灭,故谓无常。”又曰:“一切皆无常。所谓无常者,一切为何物?眼为无常、可见之物(色)眼识、眼触、由眼触而生起的乐受苦受,以及非乐非苦的感受,俱皆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部》Ⅳ28);或者更简洁地说:“一切心识作用,都是无常”(《中部》  相似文献   

15.
这个测验是测量你自私自利的程度。请回答“是”或“否”在各题括弧前。 A组:(1)对于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通常都较迟缓且明了?  相似文献   

16.
《HealingConversation》作者南丝·格尔马丁,针对如何弥补人际沟通的鸿沟、适时适度表达关心,提供了“康复对话”的10项原则。所谓“康复对话”,是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对谈,让求援者获得适度纾解,进而自然地达到“治疗的效果”。当你不确定“说什么”和“如何说”的时候,本书可以提供许多实用的参考。聆听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义。聆听也不是指说话或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询问对方问题,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所谓康复对话的聆听,应该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自我与亲社会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self)通常指与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我知觉等有关的以关注“自我”为中心的概念。而亲社会行为则指一切包括助人行为在内的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即“他人”定向的行为。尽管亲社会行为似乎不能与一般所谓“自我”的动机相一致,但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却表明这两个显然对立的方面之间存在着重要关系。下面仅从四个方面阐述两者之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天真的读者以为在一部百科全书里一定可以找到一系列的条文,每一条规定一个问题的状况,以供专家以外的“老实人”之用。可是“法国百科全书”第19卷(哲学)却几乎仅仅集合了一些不同的立场,和彼此之间绝对不能调和的主张:每一个哲学家把他的哲学在只有几百的篇幅里予以阐明,这几页文字通常是妄自尊大的,但也却是灿烂可观。所谓“妄自尊大”是因为每一个哲学家自信是唯一在事实上掌握着按法理讲可以作为普遍真理的人。所谓“灿烂可观”是因为待剥掉逻辑外壳之后,每一个体系就表现为一个富有诱惑性而缺少严肃性的世界的幻影。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非马克思主义这三大类。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n 1893—1947)是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者,其名作《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是第一部专门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巨著。曼海姆在我国学术界还是一个比较生疏的名字,虽偶尔有个别文章述及,但却是误解多于了解。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首先是由四种意识形态概念表达出来的,即“个别的意识形态概念”、“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和“普遍的意识形态概念”。 所谓“个别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个人表达的观念或陈述,而且人们对这种观念或陈述表示怀疑。所谓“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一个时代或一个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其中特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一词是以三种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方式来使用的。它表示:(1) 一种一般模式或“生活方式”,(2) 一套品行规则或道德准则,和(3) 关于各种生活方式和品行规则的研究。我们在第一种意义上谈及佛教伦理学或基督教伦理学;在第二种意义上说到职业伦理学以及非伦理行为;在第三种意义上,伦理学是一门通常被给定元伦理学这个特殊名称的哲学分支。眼下的讨论将限于哲学的或“元”伦理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