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民艺术是村落文化体系中的外在性组成内容,在乡村社会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甘肃临潭太平社火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展演内容、时空场景描述的基础上,以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探讨了乡民艺术与村落历史、宗教信仰及文化秩序建构的关系。文章认为乡民艺术是乡村社会的重要文化表达形式,与当地的生产、历史、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同时,受村落具体语境的影响,乡民会对艺术进行个性化的重构,赋予历史和宗教的特征,使其成为村落的标志性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无记名问卷方式系统调查了浙江某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信仰基督教的状况,具体包括:接触宗教的心理状态,接触宗教的途径和动机,宗教皈依的过程,宗教认同的维持,对教义、崇拜对象、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认同,一般仪式行为,宗教认同的程度,宗教信仰情操,宗教身份认同,虔诚程度的评价,对宗教信仰重要性的评价,宗教人格的成长。并针对这些情况,作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现代性所带来的个体自我缺失和群体主体性的缺失,以及人们对于民族文化传统本身的持续性反思,如何更好地认识传统宗教信仰体系在民族文化认同形塑中的根基性作用,调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资源,以解决因为社会的急遽变迁而带来的人们身份认同上的深重疏离感,是当下亟需解决的时代命题。本文以景颇族原生性宗教信仰体系结构及其变迁为例,呈现出以血缘和祖缘为核心观念建立起来的原生性宗教信仰体系与其民族文化认知结构之间的紧密关联和相互形塑作用,以反思中国宗教信仰文化体系的多样化形态及牟钟鉴所提出的中国宗教的"多元通和"模式。  相似文献   

4.
《宗教事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总结多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宗教团体的权利和责任,确立了宗教团体管理方面的主要制度。通过权力的赋予和责任的强化,进一步丰富了宗教团体“桥梁”作用的内涵,明确了宗教团体在宗教事务中的角色定位,为宗教团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无记名问卷方式抽样调查了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认同问题,包括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建构与维持、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面向与层次、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呈现与形塑。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认同状况总体上支持西方宗教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大多数大学生基督徒基本的宗教认同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只有少数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信仰是在经过一番研究和慎思之后通过有意识的追求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6.
刑名新思潮对礼乐老传统的冲击和挑战动摇了周代政治的权力论证体系,新旧两套系统急需对权力-秩序体系进行重新诠释或建构,作为秩序建构的工具——"名"的问题就此提出。"名"可用来表征春秋中期以降的社会危机,对"名"问题的回应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诸子的"哲学突破"。从"无名"到"常名"揭示了《老子》对"道"的建构过程,即反对本质是"以智治国"的礼、法符号系统,并经由"无知"开启形上之"道"的建构。《老子》继承了"名"的秩序意义和"德"的话语,使"名"突破了作为权力符号的限制而成为一种普遍秩序,并将"德"的价值意味赋予"道",使之成为价值本体。至此,《老子》将西周以来"天命有德"的思想收束于"道",完成了对前"轴心时代"思想的继承式突破。  相似文献   

7.
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理路及其限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秩序是以公共权力运作为枢纽的行为规范体系。作为源于社会又高居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其有效运作是公共秩序得以维系的前提,而其不当运作又往往导致公共秩序的崩溃解体。因此,如何有效地规范公共权力的运作就成为政治秩序建构和维系的关键,成为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族群原生性至少部分是宗教性的,它们经常会表达在宗教的话语中,影响原生性的情感认同.本文所研究的土族在与汉、藏、蒙古等多民族的互动中,也在文化上受到这些民族的一些影响,从而发生部分涵化.探讨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中居住格局的重要影响,以及宗教信仰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凡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是否融洽、能否和谐共处,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正确处理、引导宗教信仰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完善与否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日本一向注重通过颁布法律调整宗教团体关系。明治元年(1868)颁布“神佛分离令”,禁止社僧担任别 当之职;明 治二十二年(1889)正式公布 宪法,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39年颁布《宗教团体法》,用来强化对宗教团体的保护与监督;二战后盟军苦司令部于1945 年发布的《宗教法 人令》取代《宗教团体法》。为 了弥补《宗教法人令》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规范宗教社会关系,日本在昭和二十六年(1951)四月颁布《宗教法人法》,后来几次修正,最近的一次修正是在平成九年(1997)进行的。该法体现了 宪法确立的…  相似文献   

10.
《原道》2017,(1)
<正>一、前近代的国家建构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在近代民族主义勃兴之前,无论东方西方,国家的组成都不是以民族认同为依归,甚至都不是简单以宗教和文化为依归,而往往是以认同一种文化为基础的政治秩序。而这种政治秩序,均是以一个超级大国的长期存在为基础,并以其为中心,在一地区长时间稳固的存在。虽然超级大国的统治集团会有所更迭,民族成分亦会  相似文献   

11.
叙事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个分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其理论源于后结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福柯思想。后结构主义中对"意义"和"自我认同"的不同解读,社会建构论中对"现实"概念的独特阐述以及福柯在知识/权力上与众不同的观点都为叙事治疗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们所理解的宗教团体是一种社会组织,更进一步说宗教团体就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以社会公益为趋向,为社会奉献道德力量的民间组织。基督宗教倡导"博爱"精神,佛教倡导"诸善奉行,诸恶莫做",道教倡导"道法自然",伊斯兰教倡导"两世吉庆"。  相似文献   

13.
《福建宗教》2000,(5):1-1
在宗教问题上,我们始终要把握住最基本的两条宪法原则,一是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一是坚持独立自主办教。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是基于对广大信教群众信仰选择的真诚的尊重,基于宗教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目前有1亿多信教群众。只有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宗教认同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方宗教的研究脉络中,多数学者认为,只有少数人的宗教信仰是在经过一番研究和慎思之后,通过有意识地追求而获得的,而大多数人基本的宗教认同是通过家庭的宗教社会化而获得的。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社会的宗教徒,其宗教认同是一个在自我发现和自我指导中不断建构的过程,其中,人际网络的导引是认同建立的初始媒介,个人特定的宗教体验则是认同建立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欢迎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凯旋归来。听了你们对访美和出席宗教千年大会情况的介绍,我感到十分高兴。你们负重奋进,不辱使命,坚持原则,讲究策略,以我为主,正面宣传,广交朋友,相机出击,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我代表国务院,向你们表示慰问和感谢! 这次全国性宗教团体的主要领导人联合出访和与会,也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的真实写照,内外都引人注目。在出访过程中,以傅铁山主教为团长的各位宗教团体负责人,展示了我国宗教界人士的风采。事实证明,我国五大宗教领导人的水平不愧是世界一流的,是坚定的…  相似文献   

16.
曹英 《学海》2004,(2):21-29
法家基于人性趋利避害的假设 ,提出“以暴制恶”的治国路线 ,期求通过君主高度集权、以暴力控制群臣、役使全民而寻得“安定秩序”。对君主不作任何伦理与理性的诉求 ,只以能否保证君主实现国家控制为惟一目的 ,强调君主必须集中全部权力以造势 ,以暴力作为最基本治理手段 ,首先以阴谋权术控制群臣 ,进而通过臣以严刑峻法控制民 ,建构金字塔式高度集中的权力格局。“法治秩序”是君主专制秩序、绝对的人治秩序和恐怖秩序 ,是进入政治权力圈的士人为君主集权需要进行的功利主义精心设计。它完全排斥历史、理性、伦理的价值与依据 ,只要求以恶制恶方法的有效性 ,虽能收一时之效 ,却难得一世之功。  相似文献   

17.
许多针对伊朗社会宗教信仰的调查研究显示,一种新的宗教信仰动向正在该国发展,其表现是,虽然大多数伊朗人仍然将宗教信仰视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但是普通人参与宗教活动和对宗教机构的信赖程度都较低.本文将阐述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并试图通过分析国家政权、现代化和身份认同等因素对个人宗教信仰变化的影响,讨论这一宗教信仰新动向产生的原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军亚 《学海》2023,(1):54-60+93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建立在中国实践和经验的主体性基础之上。中国经验并非既有知识体系的“注脚”,或者创造性地适应于既有知识体系,而是要在学术研究的知识体系内做出中国经验的自主表达。田野政治学将田野现象和经验作为知识生产或概念建构的来源,“板结社会”是源于中国经验的概念建构,在国家建构的知识体系内,是基于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所遭遇的乡村社会政治形态做出的中国经验的自主表达。对于国家建构而言,国家权力穿透社会遭遇中间阻隔的一般规律赋予“板结社会”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有效性,它为20世纪上半期国家建构遭遇“内卷化”的结局提供了解释力,也为1949年后中国国家建构的实践进程提供了认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期,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宗教信仰呈现新的特点。青少年的宗教认同呈发展的态势,民族宗教传统文化及家庭的影响是青少年信仰宗教的认同性原因;青少年成长中面对的现实问题是青少年信仰宗教的内在需求性原因;宗教信仰与道德认同、礼俗认同、人际交往及人的精神境界提升是青少年选择信仰宗教的道德价值性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文化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文化概览卓新平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以基督教为其存在基础和凝聚精神的文化形态,包括其崇拜上帝和耶稣基督的宗教信仰体系,以及相关的精神价值和道德伦理观念。在约两千年的发展中,这一文化形态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神学理论建构、哲学思辨方法、语言表述形式和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