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早期儒家和古代犹太教都具有丰富而悠久的慈善思想,两种文明的慈善思想都"劝人向善"并"助人施善",主张周济穷苦、关爱贫弱。早期儒家慈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恻隐之心"为驱动;古代犹太教的慈善思想则以"公义"为核心,以对上帝的信仰为动力,靠宗教诫命来维系。二者之间的差异标识出两种文明的特殊性:儒家是一种世俗伦理体系,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慈善是君子风范的理想追求;而犹太教作为典型的"一神信仰",强调的是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慈善是信仰对人类生活的约束。  相似文献   

2.
<正>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仁慈的真主在《古兰经》中教导我们说:"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99:7)还说:"如果你们行善,那么你们是为自己而行善"。(17:7)慈善是一种精神理念,慈善是一种道德行为,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敬主爱人、共襄善举、倡导慈善、力行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以“仁爱”为中心 ,构筑起包括民本思想、大同思想、义利观在内的慈善思想体系。汉唐时儒家文化中关于慈善的理念得到进一步阐发 ,其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 ,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慈善伦理的构建和慈善事业的实践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儒家文化中慈善思想的另一重要源头是《礼记》、《周礼》,其中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成为后世慈善组织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慈善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而现代慈善事业是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为价值取向的.中国走向世界,发展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就需要从人类共同的慈善文明中建构通古今融中西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慈善价值观,使其在展现中华文明、缩小贫富差距和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庞杂而丰富的文化表述体系,慈善思想深邃广博,影响深远;慈善组织形式多样,各尽其能;慈善人物心系苍生,贤良辈出。慈善主体形成了以国家慈善为主,宗族慈善和宗教慈善等社会慈善相补充的多元系统,展示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慈善传统和文明积淀。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是一个以“仁爱”为中心而展开的的思想体系,主要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仁者爱人”的公益慈善伦理理念和“天下大同”的公益慈善伦理追求.儒家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既为中国传统公益慈善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渊源,也蕴含着丰富的可以为现代公益慈善伦理借鉴和吸收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慈善,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佛教历来有致力于慈善公益来利益社会、回报社会的传统。佛教慈善以其无私的济世思想引导和调节道德行为,对每个不幸者给予必要的关怀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中国宗教》2012,(10):18-19
公益慈善事业以扶助危弱、救济贫困为宗旨,以增进社会福祉、提升公共利益为依归,是人性向善的生动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宗教乃慈善之母,济世利人、劝人行善是各宗教信仰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自他同体",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强调"慈悲为怀,拔苦与乐,普度众生";因"齐同慈爱",道教倡导"求道悟道,济世度人",号召"愍人之苦,赈人之急,救人之穷";伊斯兰教追求"敬主爱人,两世吉庆",提倡"和睦亲戚,怜恤孤儿,赈济贫  相似文献   

9.
明生 《中国宗教》2014,(6):50-52
佛教界通过大力宣传佛教慈悲精神,培育社会大众的慈悲价值观,提倡慈善管理思想和理念,完善组织的管理制度,弘扬佛教爱他利他精神,赢得了新时代的青睐,在世界文明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明生。  相似文献   

10.
佛教教义中包含了丰富的慈善思想和理论。缘起法、慈悲心、业报论、布施观和福田说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缘起法是佛教慈善理念建立的理论基石,慈悲心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主导核心,业报论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规约,布施观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践行路径,福田说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依归。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是佛教四众弟子创建济贫救世、积德行善、利乐有情的慈善组织的理论支柱,也是佛教徒及信众完善人格、成佛得道、涅槃寂静的精神依归,更是中华慈善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以"慈善"为主要内容的人间佛教运动在中华大地不断开展,太虚大师当年的振臂呼吁终于得到真正响应。社会各界对"慈善"越来越关注,尤其是身体力行慈善实践而对之有深刻体认的有识之士围绕"慈善"提出了新的见解,如多年从事慈善活动的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理事长妙贤法师提出了"现代慈善理念":"现代慈善理念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是以人权和人性化为基础而产生的大慈大善大爱。现代慈善理念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人的慈善理念,是在中西文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以孝亲、仁爱、慈悲、善恶、博爱、人道主义、志愿精神等为主要内容,涵括了中西慈善文化,它是慈善责任、民族精神与乡土情结的集中体现。一海外华人所信仰的宗教,是其慈善思想的孵化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理念。要了解海外华人慈善的理念,必须先了解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12,(10):36-37
佛教慈善,首重对人类心灵境界的提升,注重增强人们对于自身境遇的心理缓释能力。上海市玉佛禅寺在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时始终秉持通过慈善举措,帮助困难者脱离心灵上的煎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的理念。为了推动慈善事业朝着更加专业、有序和规范的方向发展,2008年5月,玉佛禅寺成立了觉群慈爱功德会。作为玉佛禅寺专门的慈善机构,觉群慈爱功德会立足"精神慈善",以"日行一善,快乐365天"为慈善理念,号召广大信众及爱心人士,每天捐出一元钱,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推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向前发展。觉群慈爱功德会的宗旨是:让做慈善的人心理没有压力,在完全自觉、十分自愿、轻松自在的状态下帮助别人;让享受慈  相似文献   

14.
理解与把握生态文明的本真精神,是科学而合理地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关键。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文明观的视野中,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按照自然的生态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美的原理,并以维护人与自然的健康的新陈代谢或物质、能量、信息的正常交换为基本理念来指导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文明理念与文明形式。因此,生态文明不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全盘否定与抛弃,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自然的文明生活方式,也不是一种完全异质于人类中心论的文明理念与文明形式。  相似文献   

15.
<正>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将不断更新服务社会的理念,不断拓展公益慈善的领域,不断丰富社会服务的形式。让青年会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建设美丽杭州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做出更大努力。服务社会,关爱人群,不仅是基督教教义和伦理的要求,更是杭州基督教青年会长期坚持的优秀传统。他们恪守"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会训,踊跃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践行基督爱的经训。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家训的“仁爱”教化与21世纪的道德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训的“仁爱”教化与21世纪的道德文明陈延斌“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儒家的“仁”、“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上》),墨家的“爱人若爱其身”、“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上》)等无不是这种思想的简明表达。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以家庭为本...  相似文献   

17.
公益慈善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公益慈善的健康发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中国社会多元发展的今天,公益慈善,特别是民间慈善力量的崛起,对于弥补政府缺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历史悠久,有深刻的信仰基础、较高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的论述,追述了宗教观念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总地位,宗教观念演变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信仰宗教的总效果。宗教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古代社会的总理论,指导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皮壳;宗教观念的演变就是人类思想皮壳的蜕变,反映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人类信仰宗教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原始宗教、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总体上并没有满足人类的需求也没有改变人类的总体状况,只有摆脱神祇思想的束缚,诉诸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人类才创造出了巨大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9.
2018年7月2日,对于梵净山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巴林王国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7月7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举行,习近平主席致贺信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双喜临门,这对于梵净山名山建设既有目标界定,更有新精神的导引;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生态保护的肯定,也是当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起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把“美丽中国”从单纯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将建设生态文明概括为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今天以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为载体,如何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充分挖掘梵净山佛教文化人文资源,探索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融合理念,构建全球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研讨对话的高端平台,推进梵净山名山建设,将是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张锋 《孔子研究》2019,(3):121-125
孔孟生态伦理思想以"克己复礼"为价值理念基础,结合"敬天畏命"思想,为生态文明注入人文关怀,并援引至社会实践中"时禁"的行为规范与"乐山乐水"的生态教化,升华到"天人合一"的生态境界,构成孔孟生态伦理思想的独有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