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敬“放火”——要回官印清朝年间,江南有个叫黄敬的县官。他对手下差役甚严,不允许他们干坏事。一天,黄敬发现县印不见了。他估计十有八九是手下胡顺偷去了,因胡顺曾敲诈勒索,被他  相似文献   

2.
巴基斯坦总统吴拉姆·伊沙克·汗阁下应我国领导人邀请,来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9月20日抵达北京。9月21日,适逢“主麻”日,总统兴致勃勃、满怀喜悦心情来到具有近千年历史的牛街礼拜寺参加聚礼。  相似文献   

3.
巴基斯坦总统吴拉姆·伊沙克·汗阁下应我国领导人邀请,来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9月20日抵达北京。9月21日,适逢“主麻”日,总统兴致勃勃、满怀喜悦心情来到具有近千年历史的牛街礼拜寺参加聚礼。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天命"内涵有两个维度:一是以"德性"的形式落实在个体生命中;二是作为"使命"为个体所感悟而成为其人生动力。这两层含义都与"仁"密不可分。"仁"作为人之为人的本性,其道德力量和自我创造能力成就了"天命"的权威性和原发性。作为外在的力量,"天命"的意义是以一种难以抗拒的道德命令促使个体去实现"仁"的内在要求。于是,"天命"和"仁"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了贯通。当然,完成这些需要"仁"能够自由地呈现自己,也即个体的性情能够自由发挥。自由的性情不仅能够展现"仁",从而实现个体与天地的和谐共在,同时也能让个体真切地体会到"天命"的存在并主动承担之。  相似文献   

5.
在上古时期,“命”和“天命”观实际反映了中国早期宗教由“自然宗教”到“人为宗教”、由多神教到一神教的发展特点。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作为至上的人格神上帝或最高主宰之“天”所赋予人的“使命”或德性称为“天命”,而将令人无可奈何的、导致人之生死疾病顺逆吉凶等偶然性的“盲目的异己力量”称为“命”。墨家则出于“天志”“天鬼”“天意”的宗教立场,认为一切社会现象皆由“天命”决定,“天命”之外不存在所谓“命”,故对“强执有命者”之“有命论”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墨家“非命”的实质只是反映了儒、墨两家“命”和“天命”观的某些差异,而非两家思想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6.
冯晨 《孔子研究》2012,(1):34-41
孔子天命思想与仁的思想有内在的联系。天命具有崇高性和权威性,仁具有德性的生发力。天命是仁的超越的、外在的表现方式;仁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的生命之源。因此,在形式上,孔子畏天命是因为天命具有道德的至上性,而在本质上,天命对人之成德所具有的促动作用是因为仁的内在动力。因此,孔子敬畏天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实现内在仁德要求时所产生的紧迫感。  相似文献   

7.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教授,在一次演讲时说,从小, 他就是个很不聪明的孩子,上小学时进度总是跟不上,作业簿上更是写得乱七八糟,者师的评语是“粗心”二字。到了中学,在只有30个人的班级里,成绩也只是第五或第六, 从来没有跨越到第五名之前。  相似文献   

8.
冯晨 《道德与文明》2017,(5):131-137
在儒家思想中,"中"是万物之性得以恰当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是不同事物按照一定方式结合时所呈现出的内在精神。因此,"中和"在客观上可以看做一种标准,此标准规定万物呈现其性时不仅顺畅自然而且与他物互相协调。同时,"中和"在主观上可以看做本心的呈现方式,为本心转化为道德行为提供原则。天命内涵中不仅包括天地生生之道,也包含个体对于自我生命的感悟。对物来说,天命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定;对人来说,天命除了表现为自然禀赋之性外,还包括其内心对人生使命、生命归属等的感悟。因此,"中和"一方面会给予物以恰当发挥其性的条件,另一方面则保障人能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中和"能够从两个方面最大程度地开显"天命"。  相似文献   

9.
郭晨晖 《孔子研究》2021,(1):146-154
自西周晚期开始,天命观逐渐超脱于政权的含义,转化为个体生命祸福的依凭,天与人建立了普遍的联系,天命开始具有恒常之道的涵义,个人无法逃遁的命运意义由此而生。恒常之天道因其规律性成为可被观察解读的对象,星占之学至迟自春秋早期始即在列国中流行,成为据天道以知人事的理论依托,掌握天文、熟识史事的史官则是演释天道的新兴群体。不再为天子所垄断的天命由于解读方式的多元化,变得错综复杂甚至任人阐释,致使当时的信仰世界并不存在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天命或天道观念。  相似文献   

10.
离开牛街60余年后,三年前又搬回牛街,看到它的变化使人震惊,马路加宽了四倍,通往各地的大型公共汽车行驶在平坦的路面上,到哪儿去都很方便;过去破旧而零散的平房变成了拔地而起的高楼,形成了整齐的民族小区;过去有的家有一辆自行车就不简单了,现在小区的停车位停满了各式新型的小轿车。走在牛街的马路旁,你会看到新建的牛街清真超市、老字号正兴德清真茶庄、吐鲁番餐厅、鸿顺轩、德  相似文献   

11.
"德"是西周思想的核心符号。对此学界存在两种流行解释:一是沿着"德者得也"的传统训诂,将其解释为得自天命者;二是基于"以德受命"的思想,将其看作受天命之依据。此二者存在一定的张力:后者更能反映周人所言"德"之义;前者之所以流行,既有传统训诂的影响,也与西周"德"之话语的歧义性有关。考察"德"与"得天命"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把握西周"德"观念,也便于发现"德"在后世所发生的重大转型。在"以德受命"思想中,有所得是目的,"德"只是一个工具,体现的是周人的功利诉求;而在孔子、老子的改造下,"德"成为价值,有所得乃是修"德"、成"德"的基本途径。自此,中国思想上的"德"乃能超越工具性思维,成为一纯粹的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12.
陈探宇 《法音》2009,(7):49-49
五月中旬,我与同学数人有缘至南京鸡鸣寺一游,亭台古佛、轻烟钟呗,固然可以游目骋怀,涤荡尘俗,使人流连。但此处最有特色、最让我着意的却是半山腰的  相似文献   

13.
正看过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人,无不称赞惊艳,该片成为了动画电影票房榜冠军,导演饺子一夜成名。该片之所以会爆,是因为它有一个非常好的主题——我命由我不由天。幕后饺子的死磕精神,成就了该片。一个剧本66稿饺子1980年出生于四川,早年爱绘画,大学学医,半路改行,2015年决定做——哪吒。他想做一部全新的片子,不想重  相似文献   

14.
王岱舆作为明末清初四教(儒、释、道、回)皆通的伊斯兰著名学者,他提出的“天命有三品”论,既适应了当时以儒家为主流文化的背景,也保持了其独特的伊斯兰性,在巧妙地处理与儒家天命观分歧的同时,又开放地拿儒家文化为己所用,从而为两种文明都赢得了宽松的环境,使得两种文明能够共存、共荣、共同发展。本文从王岱舆天命观与儒家天命观的介绍入手,分析其与儒家天命观的契合与分歧。  相似文献   

15.
“时”训“善”质疑孙立亭《诗·小雅·弁》有一句"尔酒既旨,尔既时,"毛传曰:"时,善也"。后世多从毛说,如今人高亨《诗经今注》作一时,善也,美也。"愚意以为,在这里把"时"训作"善"是不妥当的,应该训为"应时"、"合于时节"。首先,从《弁》篇本身来看...  相似文献   

16.
赞“小”     
“大”与“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中孕育“大”,“大”中包含“小”,不因其“大”而流于空泛,不因其“小”而陷于琐碎。这本是最易理解、把握之常理,但环顾四周,许多人是长于宏观思维,概括总结提升拔高能力甚强,凡事均能大处着眼,喜欢谈大原则、大思路、大问题、大理论,气势宏伟,高屋建瓴。而对平凡小事、世俗小节这类等而下之的琐碎具体问题,则往往兴趣不大,或不屑一顾。忽视“小”,其弊端可谓多多。领导者只讲战略,忽略战术,以战略代替战术,把战略思想当成了操作的方法,今日一个“工程”,明日一个“蓝图”,长…  相似文献   

17.
说“小”     
近读古书,读到不少古人关于“小”的言论,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思想来自于《古兰经》,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穆斯林的日常言行之中。《古兰经》是真主启示的经典,是穆斯林一切言行的指导者,穆斯林只有顺从真主,接受启示,才能对真主忠贞不渝,修行善功,宽厚仁慈。穆斯林坚信,真主是创造者、供给者和保护者,...  相似文献   

19.
马承源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一 )》的出版 ,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件大事。其中的《孔子诗论》一篇 ,对重新认识早期儒学思想更具有重大意义。一、简文考释上博《诗论》简的第 7号和第 2号 ,皆属于简头简尾都留空的所谓“留空简”。马承源将第 2号简属之于“诗序”  相似文献   

20.
《荀子·天论》制天命而用之的含义,通常认为是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这种解释是把制天命而用之模糊化为制天而用之,却没有对命字给出明确解释,既没有坚实的文本依据,也不符合《天论》主旨,合理的解释应为裁制天所禀赋的自然材性而利用之。《天论》乃至《荀子》全书认为,人在天面前并不能为所欲为,人只能在承认天所造就、原本就有的自然材性的前提下,进行裁制、改造、利用等活动,其核心逻辑是天生人成。制天命而用之被错误地理解为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哲学史研究惯性的影响,潜意识地把天命理解为范畴、概念,却没有注意到天命首先是先秦诸子重要的观念用语之一,而对观念流变的忽略,往往是哲学史研究进路的盲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