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的“轮回”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佛教的轮回观念做了专门研究。作者对轮回观念的思想来源、在印度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中的主要形态及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等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 ,佛教的轮回观念与婆罗门教中的轮回观念有重要的关联 ;大乘佛教对早期与小乘部派佛教的轮回观念进行了吸收和发展 ,在对轮回形态的划分、轮回本质的判定、轮回主体的解释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 ;中国佛教中的轮回观念与印度佛教中的轮回观念有联系 ,但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2.
任何规范的伦理学都可被大致区分为道德要求、道德理由以及用于支撑理由的存在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等层面。作为美德伦理学可资采用的两种伦理学范式,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儒家伦理分别提供了以"最高善"和"道"为宗旨的道德理由。进一步地,前者通过诉诸本性/自然学说和灵魂学说,后者通过诉诸"天命"观念和"心性"观念,描述了相关的存在图景和心灵结构,为各自的道德理由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徐弢 《世界宗教研究》2011,(4):100-105,194
阿奎那的灵魂学说虽然从理性辩护主义的立场,调和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是肉体的形式和现实性"的定义和古代教父关于"灵魂是不朽的精神实体"的论断,但它并非一个将哲学和神学无原则地掺和在一起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意义辨析的方法对前人思想做出了创造性发展。在此过程中,基督教信仰赋予了他的学说以许多独特的内容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轮回观念是世界宗教中普遍流行的观念之一,集中体现了人类在探索宇宙、自然和人生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和解释世界的范式。轮回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实际上经过了三次不同的逻辑转换。第一,在确定自然和人类、主体和客体、身心对立的基础上,对死亡恐惧的意识成为轮回观念的逻辑起点。第二,实体和自性构成了轮回观念的逻辑内涵。第三,轮回观念超出自身,扩展到宗教、非宗教学领域,涉及本质、现象、本原、因果、神性、属性等逻辑概念,并具有伦理学和解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继今年第4期发表了倪维泉居士《轮回转世并非迷信》之后,本期刊登的佛日居士《轮回说与心灵说》一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较为系统地回答了世人对佛教轮回说的种种怀疑和责难.因果轮回说是佛教缘起学说在说明众生生命如何轮转不息的具体运用.如果从佛学中抽去因果轮回的思想,那么,佛学的种种施设就与一般思想学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们觉得,要达到人心的净化,依正的庄严,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安宁,需从人心上着手,树立因果轮回的思想,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阿奎那与阿维洛伊的理智学说之争是中世纪神哲学史上的一场极其重要的学术之争。本文是阿奎那对阿维洛伊理智学说的一次清算。阿维洛伊不仅将亚里士多德的可能理智称作物质理智,宣布理智是一种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而且还宣布这种可能理智为全人类所共有的独一的理智。阿奎那则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物理学》和《论动物的产生》等论著,针对阿维洛伊的上述观点,强调指出"理智是灵魂的一种能力,而灵魂则是身体的形式或现实",从而昭示出他们两个的理智学说在神学信仰和"哲学原则"方面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7.
古灵宝经借鉴佛教"劫"的观念并创立了"劫运"学说。"劫"的观念本身属于印度佛教宇宙论最典型的表现形态。近年有研究者提出古灵宝经"劫运"学说实际上否定了其《灵宝五篇真文》作为宇宙本源的性质。将古灵宝经相关论述置于佛道两种根本不同的宇宙论中来考察,可以发现古灵宝经对佛教"劫"的观念并非简单的模仿或全盘吸收,而是以道教宇宙论为基础对其做了具有关键意义的取舍和改造。因而其"劫运"学说恰恰是对《灵宝五篇真文》宇宙论意义的极大丰富和拓展。弄清古灵宝经"劫运"学说的真正含义及其本质,对于我们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古灵宝经一系列根本性教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湘西苗族"仇滚伽"仪式是湘西苗族人"善终者祭""凶死者恶"灵魂观念的生动展演与直观体现。湘西苗族社会广泛流传着的"三魂说",正是基于"善终者祭"灵魂观念对"滚汝"的进一步细分,与"凶死者恶"灵魂观念无直接联系,也并不适用于对非正常死亡者的"滚伽"的划分。湘西苗族人"善终者祭""凶死者恶"的灵魂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非正常死亡现象带来的个人悲痛与群体焦虑,有助于湘西苗族尊重生命自然生长规律、敬畏生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是尼采哲学中的两个主导性学说。本文认为在这两种学说之间存在一种紧张的悖论式关系。本文将首先阐明永恒轮回、强力意志的含义,并进一步阐释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之间的这种悖论式关系,并最终将这种阐释与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联系起来。本文认为,我们只有站在存在之真理被遮蔽的角度上、站在形而上学终结的角度上,才能理解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之间的悖论式关系。尼采以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思考了古希腊哲学开端中的生成与存在,触及了形而上学史上的赫拉克利特主义和巴门尼德主义。但这种思考方式是非希腊式的,是极端现代式的。尼采以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彻底耗尽了形而上学的一切可能性,彻底遮蔽了存在之真理的声音,以生命之强力为标准来解释一切,从而使现代人不得不直面虚无主义的问题,直面西方哲学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陆沉 《宗教学研究》2007,1(1):79-86
本文着重讨论了佛家唯识学是如何通过建立第八识及其种子学说,以解决众生的生死轮回与觉悟解脱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早期哲学作品《论灵魂的广大》(De quantitate animae)所提出的"灵魂能力等级"的观念,认为这一观念是奥古斯丁对于普罗提诺所发展的灵魂上升观念的继承。不过,基于基督教传统,奥古斯丁在其中后期思想中逐渐提出了与古典看法不同的阻碍灵魂上升的原因,并指出基督救赎的必要性。奥古斯丁的新阐释中体现的基督教意识,也导致他将古典哲学中非时间性的灵魂上升论转换导向了基督教末世性的历史救赎论。  相似文献   

12.
曹青云 《世界哲学》2015,(2):83-90,161
心灵哲学的功能主义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是他们的理论先驱。他们指出亚里士多德既不赞同柏拉图的灵魂与身体的二元论,也不同意德谟克利特的物理主义,因而他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共享深层的理论预设。功能主义者在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时涉及了三个主要观点:反物理还原论、心灵状态的"物理构成的可塑性",以及心灵与身体的"随附性"关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试图主张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在根本上是不兼容的,并指出他的灵魂观应当称为"质料-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理性和欲望的关系是古代西方哲学的焦点问题之一。亚里士多德继承与推进了柏拉图的思想,提出希求概念,它标志着理性和欲望(欲求)的统一。本文首先结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对希求概念的演变进行简要梳理;继而考察希求背后的欲求与努斯、真的善与显得善之间的关系,表明希求是对于"真的善"的欲求,揭示了灵魂统一的可能性;最后,通过这种灵魂-伦理学的澄清,触及政治学的重要问题,即如何培养好人,表明希求概念同样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霍布斯批判中道学说的要点包括:(1)在指导实践方面,中道学说——更一般地,是指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是空洞的;(2)这种空洞性源于,尽管亚里士多德确立了道德哲学的正确基础,即欲望服从理性的人类灵魂自然秩序观念,然而他未能以规则的形式揭露理性本身的规定性.据此,在霍布斯这里,道德辩护的问题转化为通过理性的自我批判,为诸道德规则寻找理性基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奥利金的灵魂先在学说对理解自由意志问题有重要意义。在《上帝之城》第11和12卷,奥古斯丁重点批评了这一学说。在奥古斯丁看来,奥利金主张灵魂先在,进而主张灵魂的善恶与身体的好坏相配,这一说法既与上帝创世的善好目的相悖,也与人在宇宙中应有的地位不符。奥古斯丁的批评尽管部分切中要害,但没有充分把握灵魂先在说的用意和复杂性。一方面,奥利金提出灵魂先在学说,主要是为了回应灵知派的挑战,以维护理性造物的自由意志;另一方面,灵魂先在说并非没有考虑到上帝创世的善好目的,恰恰相反,它极大地保证了上帝创世时的绝对平等,缓解了神义论的难题。不过,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灵魂先在说一旦推向上帝创世的初始阶段,就会引发与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类似的原始质料问题。  相似文献   

16.
“精诚同志社”的“灵魂说”特点是灵魂不死,以“转生”与“轮回”作为补充。人们要纯洁灵魂,使之复返上界,进入天堂。其“道德说”提倡禁欲和节制,重视人类责任,尊崇苦行,尊重知识,同情妇女,强调自我完善与道德净化,因此有着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正>《归真要道译义》一书为清代经师伍遵契翻译的伊斯兰教著作,原作者是12世纪伊斯兰教哲学家拉齐,原著为波斯语,名为《米尔萨德》,该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伊斯兰教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经学系传谱》记载,明清时期的经师多喜讲授《米尔萨德》,《米尔萨德》还被列为经堂教育的必修教材。"命"与"性"是《归真要道译义》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一方面它们对应着伊斯兰哲学中的灵魂观念,另一方面被译者用极具儒学特色的"命"和"性"概念表述伊斯兰的灵魂观念。对于这一概念的研究既有利于深入研究伊斯兰哲学的深刻义理,  相似文献   

18.
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历史观念范立舟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学。它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看待宇宙、看待自然的工具,也是解释人生、解释历史的理论。本文所探讨的乃是阴阳五行学说支配下的历史哲学体系。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  相似文献   

19.
在彝族宗教丧祭仪式中,彝族人的灵魂有三,其宗教丧祭仪式主要是对这三个灵魂的一系列"处置"。彝族人的"三灵"以及"三灵"的具体灵魂形式,是彝族先民在由游牧逐步走向农耕这一过程中的产物,彝族宗教"三灵"观念以及一系列的仪式,是形成今天中国彝族民族性的基本结构性要素。"三灵"的出现"铸构"了今天的彝民族,也可以说"三灵"是彝族人之所以为彝族的基本表现。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要解决的是宗教、思想和观念、学说多元的现代社会如何保持稳定的问题。罗尔斯认为这是政治自由主义的主题:"政治自由主义的问题,是为一种立宪民主政体制定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在这种立宪民主政体中,人们可以自由地认可各种合乎理性的学说之多样性存在,包括宗教的和非宗教的;自由主义的和非自由主义的;因而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