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福德图书馆的创建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活动,不仅增进了中阿文化交流,而且促进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本文拟就福德图书馆创建及发展过程作初步的梳理和研究,以彰显福德图书馆在创建时期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同时为当前的中阿文化交流以及"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2.
明未清初,王岱舆出于"不使天下公理废而不传"的目的,在阐释伊斯兰宗教思想时,有意识地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进行比较,辨析它们的同异,揭示二者之间某些范畴学说的相近性并加以融合,从而开启了"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房之奥义"的先河,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中阿和回汉文化交流,对当代宗教对话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我国穆斯林传承伊斯兰教重视人才的理念和传统,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有益实践.明朝中叶,中国穆斯林创办经堂教育,将伊斯兰教教育和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堂教育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伊斯兰教专门人才.20世纪初,中国穆斯林顺应时代潮流,兴办新式伊斯兰教教育,提倡中阿并授,兼设国文、数学、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语言与伊斯兰文化是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阿拉伯语言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培养起伊斯兰文化意识,它可以使我们从字词、句子、语篇等不同层面上分析中阿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在语言上的表现。阿拉伯语言与伊斯兰文化尤如鱼水关系,阿拉伯语言教学如果离开了其特定的伊斯兰文化,意义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明代中后期,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中国穆斯林学者发起的经堂教育、以儒诠经等运动,促进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会通,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实践经验。一唐宋时期,来华蕃客及后裔除少部分在官学接受教育外,其余多在专为蕃客设立的教育机构“蕃学”中学习,  相似文献   

6.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1998年五年制本科班招生简章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是一所培养年轻一代伊斯兰教教职接班人的宗教院校。一、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高伊斯兰教学识和大学文化水平的年轻阿訇。二、学制:学制为五年。第一学年为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是一所经国家同意开办的、全国性的培养伊斯兰教教职人才的宗教院校。一、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杜会主义制度,具有较高伊斯兰教学识和大学文化水平的年轻阿訇。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通联员穆卫宾)2016年5月13日下午,中国伊斯兰经学院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校园座谈会",国家宗教局四司司长戴晨京,中国伊协副会长、中国经学院副院长阿地里江·阿吉克力木,中国经学院副院长马中平、从恩霖及各地方经学院负责人和中国经学院教师参加了座谈会。戴晨京司长在讲话中就宗教院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充分认识宗教院校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二是努力挖掘我国伊斯兰教文化的优秀内涵,为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积极贡献;三是要充分发挥宗教院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相似文献   

9.
《马德新思想研究》一书已于2004年12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杨桂萍副教授。马德新(1794-1874年)是十九世纪中叶享誉云南的回族大阿訇和学者,著译颇丰,被称为清代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学者之一。他开创了经堂教育云南一派;在咸丰、同治年间曾经领导云南东南回民起义;后与政府议和,投身学术,著有数十部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汉文伊斯兰著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学术思想,不可忽视对马德新的思想研究。但由于种种复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穆斯林》2003,(3):48-48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是一所经国家同意开办的、全国性的培养伊斯兰教教职人才的宗教院校。一、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高伊斯兰教学识和大学文化水平的年轻阿訇。...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七世纪中叶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半岛传人中国。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完善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体系,对中国各民族穆斯林的历史、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本文仅就伊斯兰教常见的教职称谓作一简介。这些称谓,已在穆斯林生活中成为约定俗成的共识,而且一直作为教内人的专门称谓。阿訇“阿訇”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之一,系波斯语音译,意即“教师”、“学者”等。从明代后期,中国穆斯林开始称教授伊斯兰教经文的教师…  相似文献   

12.
正2020年4月,《全球化视野与中国化语境——名家谈中国伊斯兰教与研究》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讨论伊斯兰教相关话题的学者访谈录。之所以冠以"全球化视野与中国化语境"主题,一是基于伊斯兰教的国际性特点,无论是从信教人数还是影响来看,伊斯兰教被视为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第二大宗教;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人员的频繁流动及信息、科技的高度发达,文化、文明的互动、交融及"跨界"更加常态化;三是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文化都具有"在地化"烙印,中国的伊斯兰教在"中国化"过程中深度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认识、研究我国伊斯兰教,既要有开放的全球视野,更要置于中国化语境中。  相似文献   

13.
正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关键在实践,要在继承传统中体现优势,要在开创新中找到位置。伊协、清真寺和阿訇大有可为,也会大有作为。一、充分发挥清真寺践行中国化的主渠道作用清真寺是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的主渠道。恪守爱国守法、坚持正信正行是伊斯兰教界一以贯之的做法。走入清真寺就能看到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的宣传挂图,爱国、团结、诚信等理念已经根植穆斯林群众心中。2017年11月,云南省伊协举办了以"品诗词经典、扬中华精髓、树时代新风"为主题的云南省伊斯兰教界诗词比赛,紧紧围绕着"不忘初心跟党走、同心共筑中  相似文献   

14.
匾额、对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其语言精炼、遣词典雅、格律严谨、意境优美、韵味隽永,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以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为载体,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在中阿文化的滋养、润泽中,回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匾联文化,借鉴了中国文化中匾联的传统形式,用来表述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丰富了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内容,也是中阿文化相互交融借鉴的有力表征。在遍布全国各地的众多回族清真寺中,书写、雕刻和悬挂着大量的匾联,反映了回族精神世界独特而丰富的内涵。清真寺中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一、历史上对中国化经学思想探索中国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的重要元素。特别是从明代之后,中国化经学思想逐步产生、丰富和完善,影响深远。(一)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经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胡登洲,胡登洲开创了以培养我国伊斯兰教经师为目的的经堂教育,成为我国经学思想建设的重要环节。赵灿所著《经学系传谱》,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明清之际自胡  相似文献   

16.
阿訇一日     
“阿訇”一词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教职称谓,系波斯语音译,旧译为“阿衡”、“阿洪”等,其原意指伊斯兰教的学者、教师,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中,阿訇是对穆斯林中具有伊斯兰教宗教学识的人的通称。在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中则多称“毛拉”,意思基本与阿訇相同。中国伊斯兰教教育过去以传统的经堂教育为主,因此绝大多数阿訇是经堂教育培养出来的。凡在清真寺里学习多年,宗教学识和道德操守都达到一定水平的人,经举行“穿衣”或“挂帐”仪式(相当于毕业仪式),即可受聘到清真寺里任职,成为阿訇。阿訇的责任主要是在清真寺里…  相似文献   

17.
正伊斯兰教于公元651年传入中国,伊斯兰建筑也随之传入。初期,仅在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聚居的"蕃坊"内建有清真寺。元代之后,遍及全国各地。中国伊斯兰建筑主要为清真寺、拱北、麻扎、道堂和教经堂,最早为阿拉伯式建筑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出现中阿结合式。这些建筑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各族穆斯林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同时也是各族穆斯林智慧的结晶。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一所全国性的伊斯兰教高等院校,自1955年成立至今,已历经43个春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中国伊协的直接领导下,学院在伊斯兰教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较高伊...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在中国伊斯兰教界内部兴起了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这一运动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仅对关于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的形成问题,以及汉文译著的不同风格问题试做剖析。  相似文献   

20.
马坚教授(1906-1978),是现代中国杰出的伊斯 兰教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阿 拉伯语教学、伊斯兰学术文化研究和译著活动,通晓阿 拉伯文、波斯文和英文,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富有创 见。其译著内容包括阿拉伯伊斯兰历史、哲学、教育、 语言文学、天文历算、教义教法等领域,译义准确,精 炼畅达。马坚教授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为中国文化教 育事业,为促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学术文化交 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惟教育可以救国  惟教育可以振教 1906年6月,马坚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沙甸 镇的一个普通回族农民家庭,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