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印迹──访赵家祥教授本刊记者赵家祥,男,1937年生于天津市武清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简论》,《唯物史观的核心与当代现实──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合写),《哲学原理疑难问题探讨》(合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合写)等。问:近年来,您陆续出版了几本有一定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专著,最近又主编了新编本《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拜读了“新编本”,觉得很有特色,并通过它,把您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您能否把这部“新编本”及你的一些新见解介绍给读者?答:有机会通过贵刊向读者介绍我们的新编本教材,我感到十分高兴。最近我与李清昆、李士坤合作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本),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供哲学专业本科生使用的基础课教材。其所以叫“新编本”,这是相对于1982年出版的我与赵光武、李清昆合写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而言的。这本教材不是对1982年版的修改,而是重新编写的,所以不叫“修订本”,而叫“新编本”。它主要有四大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教材的  相似文献   

2.
为实践唯物主义辩护——评《走出自我中心困境》刘福森(吉林大学哲学系130012)何锋(齐齐哈尔师范学院马列部161006)1、《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见《哲学动态》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困境》)一文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全面批判。它把实践唯物主义归...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访杨耕博士本刊记者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副教授。主要著作:《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当代意义》(即将出版)、《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概览》(合著)、《当代社...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访肖前教授本刊记者肖前,1924年生,湖北沙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哲学论稿》、《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当代认识论》(即将出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消费观批判——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刘福森(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130012)胡金凤(辽宁工学院社科部121000)面对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困境和危机,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道路所存在的弊病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  相似文献   

6.
张奎良 ,1 937年生 ,辽宁省新民市人。 1 96 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 ,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 80年代末起 ,一直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东北地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黑龙江省哲学学会会长。著有《马克思的哲学历程》、《跨世纪的回响》、《张奎良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呼唤的哲学回响》等。问 :张教授 ,我们注意到 ,多年来您曾对马克思早、中、晚期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发表了多部专著和大量的论文。但从近期的成果看 ,您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7.
发展伦理学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伦理学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刘福森(吉林大学)孙忠梅(哈尔滨理工大学)我们认为,发展不仅是一个学科的问题,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对发展规律的研究,尤其要重视对生产力、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而且发展是一个价值论的问题,所以也必须同时重视对发展伦理学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齐云教授所著之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广东社科界第六次(1993—1998)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获奖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是作者主持编写全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面所出版的又一力作,也是作者长期思索、精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晶。本书从宏观到微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观点,本文只能择其要者加以评述。首先,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  相似文献   

9.
衣俊卿,男,1958年生于黑龙江省虎林县,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1月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求是学刊》主编。主要著作有:《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译著有《日常生活》。迄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问:从您近年的学术成果和办刊实践来看,您似乎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文化哲学领域中,这是否与您对哲学本身的理解有关? 答:的确如此。近年我所从事的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0.
科西切夫·阿纳托利·达尼洛维奇是功勋科学工作者、教授、哲学科学博士、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主任、全苏理论性杂志《科学共产主义》主编。科西切夫是苏联著名哲学家,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和科学共产主义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发表了二百多篇学术著作,其中十二篇为专著。他的《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列宁对辩  相似文献   

11.
探讨哲学的繁荣之路──访李德顺教授本刊记者[编者按]本刊于1988年开辟的“人物专访”栏,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后因种种原因,未能继续下去。近来,不少读者建议我们恢复这个栏目,并就如何进一步办好它提出了宝贵意见。在大家的热情支持下,“人物专访”今天又同广大读者见面了。在新的形势下,它将向老、中、青哲学工作者全面开放,而不仅仅“主要是为中青年哲学工作者提供园地”;它将向读者介绍哲学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或课题组业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还将通报、交流各自的研究设想和计划,交流“治学之道”,评述哲学发展前景。恳请广大哲学工作者和我们密切合作,共同把这一栏目办好。李德顺,男,1945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祖籍河北省。哲学博士、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原理教研室主任。主要著作有《伟大的认识工具》、《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等,参加合作的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问:最近在做什么?答:最近两三年里,除了教学等日常事务外,主要是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继续参加哲学原理方面的改革和发展研究与讨论。问:您在这方面的文章,我已陆续看到一些。显然,您多年来一直是力主“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的。答:是的。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12.
由《哲学研究》杂志编辑部和吉林大学哲学系共同编辑的《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论文集》,即将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论文集是在《哲学研究》编辑部、吉林大学哲学系、《吉林大学学报》编辑部、《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编辑部,于去年七月在长春市召开的中国近现代  相似文献   

13.
《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发表了何畏同志《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一文,其中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存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的辩证唯物主义”。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题,何畏同志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许多语录。我对于该文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已写了一篇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概括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改革传统的哲学模式势在必行──访辛敬良教授·本刊记者·辛敬良,男,1928年1月生,原籍浙江黄岩。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代表论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历史唯物主义教程》、...  相似文献   

15.
刘培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秘书长,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刘先生196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哲学所逻辑专业研究生,师从金岳霖和周全礼先生.毕业后留本院主要从事中国逻辑史研究,并兼及其它相关领域.刘先生研究成果丰厚.主要有《先秦逻辑史》、《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等10余部著作,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来刘先生十分关注创新思维研究,积极参与创新思维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刘纲纪,男,1933年生于贵州省普定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艺术哲学》、《美学与哲学》、《中国美学史》(已出第一、二卷)、《周易美学》、《现代西方美学》(主编),论文《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等。 问:您刚从德国讲学回来,能否谈谈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国和西方思想的特征? 答:我对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兴趣,常常在思考它。我感到中国的原始氏族社会大约延续了很长的时期,并且发展到很为完善的程度,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原始氏族社会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孙伯钅癸,男,祖籍江苏泰兴,1930年6月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要学术成果有:《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卷本,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三卷本,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第2卷主编)、《西方“马克思学”》(主编)、《卢卡奇与马克思》等13部论著,以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等数十篇学术论文。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和重点项目各一项,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相似文献   

18.
在前提批判中寻求崇高——访孙正聿教授本刊记者孙正聿,1946年生,哲学博士,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现代教养》、《哲学通论》、《崇高的位置: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待出版)等。记者:90年代...  相似文献   

19.
论点摘编     
论点摘编发展伦理学: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刘福森、孙忠梅在《哲学动态》(1995年11期)上撰文认为当代社会的发展理论,不仅应当包含根基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证,而且还应当包含价值论的支撑和伦理的规范。提出这一概念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评韩庆祥的人学研究赵玉瑾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之间争论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复杂问题。近几年来,韩庆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和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韩庆祥从1989年以来,先后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有关人学论文20多篇(约15万字),出版有关专著三本(约45万字)。其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一书,立足于当代,对长期以来国内外人学争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人的“价值因素”和“科学因素”及其辩证关系为主要线索,对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做了较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价值。韩庆祥关于人学研究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一些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更重要的是他从哲学高度,为澄清人学问题中的各种模糊观念,为建立一门马克思主义人学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一)人的三种存在形态及其区别和联系。人是指什么?是个人,还是群体、人类?过去人学研究对这个问题缺乏具体分析,从不同的立足点出发,长期争论不休,很难取得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把人的存在分为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