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最近出版的《新闻业务》报道,中央领导同志就“如何引导宗教界搞些公益事业”发表了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很重要,为宗教界指出了努力方向。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号召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说:“佛教徒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应当具有极大的信心和责任感。佛教的教义告诉我们要‘报国土恩,报众生恩’,要以‘庄严国土,利  相似文献   

2.
编后语     
《法音》1990,(9)
在这期《法音》发稿的前夕,6月20日,中国佛学院举行了86级学僧毕业典礼,又有33位僧青年走上了住持佛法、弘扬佛法的岗位,佛教界的弘法行列里又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赵朴初会长在毕业典礼上勉励同学们要"报众生恩",要"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我们想,这也正是我们全国佛教徒精进不懈、孜孜以赴的共同目标.我们谨向中国佛学院86级毕业的同学和全国其它佛教院校应届毕业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祝你们在认识佛学、实践佛法的过程中,接过老一辈高僧大德的法印,肩负起佛教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发扬优良传统,适应时代潮流,使法灯永耀,慧日常明!  相似文献   

3.
宗教界和熟悉赵朴初的人都惯于把他尊称为“朴老”。  九十余岁高龄的朴老,几乎经历了整个二十世纪。作为新中国一代宗教界领袖,朴老积极倡导人间佛教,引导佛教界爱国爱教,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路,报国家恩,报众生恩,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受到佛教界的拥护和爱戴。朴老常说一句话:“盛世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和豁达大度、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时光荏苒,转瞬间,我来到国家宗教局工作已经十年了。而作为分管佛教工作的副局长,我与…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2,(9):1
当今,中国正快速进入老年社会,关爱老人身心健康,使他们有尊严地安度晚年,不仅是老年人子女的义务,更是全社会的一份责任。百善孝为先。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佛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知恩报恩,不仅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所以佛教强调"报四重恩",即报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今年,全国五大宗教团体商定,将9月17日至23日设立为"宗教慈善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原平县石寺公社共有在家佛教徒五十余人,分散居住在附近十多个生产大队,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八十岁,最小十八岁。这些佛教徒多数是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他们不但坚持佛教徒的自我修养,而且受佛教“人间净土”思想的熏陶,对社会主义事业有极大的信心和责任感。他们遵照“报国土恩,报众生恩”的佛教教义,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发扬了佛教的优良传统,真正做到了先辈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生爱祖国观念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探索五爱公德在中小学生中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规律,是我国心理学者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课题.我国心理学家黄翼早年的研究指出,儿童的爱国家品德须从小学培养起.  相似文献   

7.
赵朴初一生致力于佛教建设,在他看来,人间佛教是佛教中本有的思想,并在中国得以体现和发展。结合当代社会,赵朴初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制度与契入社会主义文明来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他关于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无疑会促使人们思考: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建设人间佛教如何可能?即在社会主义文化结构中,如何于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与佛教思想之间找到契入点以建设人间佛教,并消除现代性对人性的桎梏,健全人格、和谐社会,从而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新内涵,复兴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这是当代人间佛教建设从"可能性"转向"现实性"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贾汝臻 《法音》2010,(3):20-26
<正>《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说:"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大乘佛教的这种报恩思想,在中国得到特别的弘扬,许多寺院不仅以"报恩"命名,还形成了总报四恩的传统。宁波七塔报恩禅寺就是  相似文献   

9.
于鸽  刘茹 《中国宗教》2022,(11):44-45
佛教倡导“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报国土恩”是“四重恩”的重要内容。佛教经典教导佛弟子应该“不作国贼,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犯国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已有悠久的历史,信教群众达上亿人。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众面,覆盖了整个中国大地。今天,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一伟大历史时期,如何认识和摆正宗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宗教在哪些方面可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是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稳定、统一是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而宗教恰恰在稳定社会、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能作出自己的贡献。如佛教的报“国土恩”,基督教的“…  相似文献   

11.
释慈惠 《法音》2009,(3):13-17
缘起笔者与网络的缘分源于多年前在"佛教天地"网站的网上供佛,其图片精美色彩鲜艳,吸引笔者每天精进供佛祈愿,由此网络分数直线上升,年底竟然得到网站邮寄来的精美观音挂历,这份奖励激励笔者更深入地游学于佛教各大网站,报佛恩网、佛教导航、地藏论坛、佛音论坛、戒邪淫论坛等等,以及后来亲自参与组建的弘德论坛,竟以此因缘成就了笔者的出家。  相似文献   

12.
"恩"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的本质是仁慈、爱,恩惠形成于人类之爱."爱"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意,源于人类的基本需要."爱"分为"爱己"和"爱人",基于二者之上的恩德也就相应地分为感恩道德和施恩道德."感恩"是对"他爱"的道德回应,"施恩"是"爱人"的道德自觉.前者体现的是"恩"的道德责任,后者则是"恩"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时刻,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热潮。今天,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召开第十六次会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我们认为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今年4月,包括天主教在内的各全国性宗教团体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发出了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的共同倡议。这次联席会议的召开,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于一九八五年一月十日至十二日在玉佛寺召开。真禅法师代表佛协四届理事会致开幕词,佛协秘书长邵钟居士作工作报告。代表们联系实际对报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体会到:佛教的前途是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繁荣富强,佛教才能兴旺发达。佛教徒必须为四化建设倾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统一祖国作出贡献。爱国爱教是一致的。报国土恩,报众生恩,就是对佛陀教义的实践。大会期间有十二位代表汇报了他们在各  相似文献   

15.
福传之歌     
生命乃是上主白白恩赐的礼物其中也包含着特殊的使命和重托他让我们常在知恩报爱中生活为他的完美计划与圣善旨意尽力拼搏他让我们将天国福音向一切受造物传播为使普世万代都分享他的救赎恩波  相似文献   

16.
<正> 佛教典籍中有非常丰富的慈悲思想,如佛教的"缘起理论,,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告诉我们有情正报的身心不能离开依报世界。 "慈悲"教义告诫人们要保护动物和植物,当然更要怜悯与自己同类的人。我们从慈善观念的历史渊源出发,来探讨佛教的慈悲理论及及其,是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加强革命道德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传承传统美德、培育优良作风,塑造崇高精神、强壮精神支撑,厉行纪律法规、倡导"五爱"公德,培养造就富有高尚情操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革命者和建设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培育"四有"公民.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调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着力抓好关键少数、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强化制度和法治保障,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面向未来,我们党要走向继续成功,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持之以恒地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奋力谱写出道德建设更为精彩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6,(3)
本刊讯“中国的佛教音乐很丰富。各个教派都有自己的音乐.这是佛教文化中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发掘、整理和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这是班禅大师在祝贺北京佛教音乐团成立时说的一番话。一个旨在发掘、整理佛教音乐,培养新一代佛乐人才的佛教音乐团,3月30日在北京广化寺成立.该团是由北京市佛教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合作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博物馆所藏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北宋绢画《报父母恩重经变》,以说法图、经文和连环画相结合的形式表现父母的养育之恩,时刻显示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之间的融合。孝敬父母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它出现在佛教题材中时,便体现了儒释文化的融合,体现出中国人开始从直线型生死观向圆形或环形轮回生死观转变。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5,(1)
<正>本刊讯2014年12月12日,由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河仁慈善基金会赞助的首届"佛教与现代慈善"研讨会在福建省福清市崇恩禅寺召开。来自大陆、台湾的慈善家、佛教慈善组织、学界精英40多人等出席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围绕"两岸人间佛教与南传佛教的慈善对话"、"净化心灵的佛教慈善"及"大都市中的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