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当代宇宙学的时空探索最近几十年广义相对论的发展,对时空观念带来了真正革命性的变化。下面分5个方面来介绍当代宇宙学在时空理论研究上的新进展。 (1) 黑洞和时间黑洞是引力的一种凝块。这是主体发生突变性塌缩时形成的。黑洞的引力场增大到了光也无法逃逸的地步。从这一区域没有光射出来,所以称之为“黑洞”。根据广义相对论,从遥远的观察者来看,飞往黑洞的宇宙飞船离黑洞越近,引力场越强,飞船上时间流逝越慢,到达黑洞的边界之后,时间的步伐干脆停了下来。正是这种时间的减缓战胜了飞船下坠的停滞,飞船接近黑洞边缘的情景无限延伸下去,因为下坠飞船上的每一秒钟也越来越长地延伸了。这是一种时间情景。可是按下坠飞船里的观察者的钟表来看,黑洞  相似文献   

2.
时间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牛顿的绝对时间,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到耗散结构理论的内部时间,科学对时间的探索已进行了几个世纪,下面就近期有关时间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一、时间概念的历史发展 有的学者对于时间概念的历史发展作了归纳,认为时间概念经历了三个典型的认识阶段:牛顿的绝对外部时间——爱因斯坦的相对外部时间——耗散结构理论的内部时间。内部时间论者认为,无论是牛顿的绝对时间,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  相似文献   

3.
西方物理哲学家对时空本体论地位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牛顿经典物理学语境中,以牛顿绝对时空观为代表的传统时空实体论与以莱布尼兹、笛卡尔等人为代表的反实体论的传统时空关系论绝对对立;在广义相对论语境中,时空实体论和时空关系论在形式上和内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  相似文献   

4.
时空的量度与时空观的发展 人类对时间、空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态的认识日益扩展和深入,相应地,对于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也获得“同步”的发展。一般说,对物质及其运动形式认识到什么程度,对时间空间的认识也就达到什么程度;同时也只有对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的时空形式有了正确的观念,也才能真正把握这一层次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这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时间既是非常古老的问题,也是极其现实的问题。人们对时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古代人们受生产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只能从朴素的直观出发,通过具体事物运动的现象来认识时间。例如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把时间的流逝比喻为河水一样,不停顿地向前流去。近代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  相似文献   

6.
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代科学研究与探索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走近复杂性。对复杂性的关注意味着科学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调整与转换 ,意味着对于简单性原则的一种时代性反思与超越 ,也推动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观念变革与方法论创新。一、简单性原则的成就与缺失自然科学是对于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自然现象的认识 ,因此无论在认识论还是本体论意义上都贯穿着一种简单性的观念与原则。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 ,“包含原理越少的学术比那些包含更多附加原理的学术更有益”。 (第 1 8页 )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进一步宣称 :“自然界是最简单的。” (第 6 93页 …  相似文献   

7.
时空是世间万物存在的载体,也是万物运行的物质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讲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然而,我们所经历的时空又都是有限的。本文从时空的维度论证现代临床医学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从时间的维度上看,无论在门诊还是住院期间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仅仅看到疾病过程中的中段或极期,而没有观察到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更没有观察到疾病的康复期。从空间的维度上看,现代临床医学分科过细使我们无法从整体上完整地理解疾病的全貌和本质,以及各个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一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十七世纪,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确立了力学运动的三个定律。在得出这些定律时,牛顿对于描述运动所必需的时间与空间的性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源印象"(Ur-impression)是胡塞尔用以研讨内时间和内知觉意识以及自我问题的关键词.他在多处表达了同一个观念:在意识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印象之前,已经存在着是一个原始的作为内(时间)意识之由来的源印象.它是构造诸当下意识的源点和开端,因此它是在意识构造而不是被构造的更原初的层面上的发生点.而正是它不断地生产构造着内在意识才使得我们具有连续性的内时间流逝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刘彬 《哲学研究》2012,(6):65-71
<正>一、牛顿、莱布尼茨的空间及绝对运动观念在空间本性问题上牛顿和莱布尼茨的观点正相反对: 牛顿认为空间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存在绝对空间; 莱布尼茨则认为空间是一种关系,是从属性的,而非独立存在的实体。牛顿是这样描述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的: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相对空间是绝对空间的可动部分或者量度。笔者的感官通过绝对空间  相似文献   

11.
我们都身处一定的时空之中,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认识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历史画作为西方最高等级画种自文艺复兴以来就渗透了西方犹太-基督传统所传达的线性时间观。这种对叙事的要求被17世纪以来的法国官方艺术视为正统。随着19世纪时空观念的转变,历史画一方面固守着传统的旗帜,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现代派和新科技的责难。  相似文献   

12.
一逻辑学一形而上学,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无论天上地下,都没有一处地方会有某种东西不在自身内兼含有与无两者”:黑格尔就这样确定了他的《逻辑学》的开端①。在天上和地下的任何地方——似乎既不能以尘世的方式、也不能以超尘世的方式扬弃对立。人具有一个包含着自然和历史的总体性,而在眼前没有任何不可通达的、他的意识和行动不能畅行无阻的晦暗区域。关于人的政治特质和世俗特质的一个大体上的想法,就是从这样一种观念产生的,它在教育学上的有效性,被“青年德意志”运动(JundesDeutschland)的一位代表人物——亚历山大·荣格…  相似文献   

13.
本书介绍了“观念”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之前哲学史上发生和发展的概况,论叙了观念在认识过程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观念作为认识论的理想的问题、观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问题以及观念和艺术形象问题,还说明了观念怎样在实践中实现,观念的社会功能是怎样地表现出来的。作者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对于“观念”这个概念的见解时,特别强调康德和黑格尔的功绩。在他看来,康德虽然没有对观念作出科学的解释,但正确地理解了观念这种思维形式的某些特征,揭露了理性的二律背反性质。至于  相似文献   

14.
当代诠释学中的间距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距”概念对我们来说似乎并不陌生:时间的流逝形成了“时间间距”,空间上的间隔形成了“空间间距”。但本支探讨的并不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间距”,虽然它内在地含有这层意义。从诠释学的角度看,间距意味着异化、疏远化。这种“间距”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时空上的现实距离。即便在时空上不存在“间距”的地方——比如说,早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论述,已指出了人与其自身的疏远化──也可能产生由疏远化而形成的间距。本文的探索只是一初步的尝试,望识者请君不吝赐教。在现代诠释学中,“间距”意识是诠释学理论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5.
在天堂里,一位果农遇到了牛顿。他忿忿不平地对牛顿诉苦道:“我每天都辛劳地耕耘着果园,无数次见到苹果落地,却怎么也发现不了万有引力现象,现在到了天堂,也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果农。而你仅躺在苹果树下睡了一觉,上帝就赐予你一个万能的苹果,让你在瞬间就发现了万有引力现象,让你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名人,上帝真是太不公平了。”  相似文献   

16.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或个人修身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成就一个最理想的人格——“圣人”。正如儒家的其它许多观念在不断变化着的“历史境遇”中获得了新的现实性一样,儒家的“圣火”观念,也在变迁着的时空中展现着自己的不同风貌。一、儒家“圣人”观念的诞生及其形态在考察儒家“圣人”观念之前,适当地往前追溯一下“圣”、“圣人”这两个符号的起源,是必要的。尽管在儒家思想及其演变中,“圣”、“圣人”这两个语言符号,往往不加区分地被使用着,基本上都是表达相同的最理想的人格或人格境界。但是,从这两个符号的起源上…  相似文献   

17.
Ⅱ.许多年以前,事实上是1954年,我曾写过一篇论文《科学的目的》,最初用英文和德文发表于1957年12月。该文有一部分是对象牛顿和 M.玻恩等伟大人物所持的这一观点的驳斥:牛顿的理论可以用归纳或演绎的推理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来。当时我并没有着重驳斥牛顿理论是归纳的结果这种历史神话,因为我认为二十年以前我就已经摧毁了归纳理论,当时我充分乐观地相信,捍卫归纳的人仍然在进行的所有抵抗不久都会失败。(不过我比较详细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卡尔纳普的归纳概率理论,结果是他放弃了这一理论;他为捍卫归纳而最后采取的形式,同他在《概率的逻辑基础》这本大部头但我认  相似文献   

18.
莱布尼茨是继笛卡尔之后近代西方哲学史另一位明确主张天赋观念说的哲学家。他在继承笛卡尔天赋观念说基本思想的同时,从许多方面对其加以修正和发展,从而使他的这一理论独具特色、且富有积极意义。但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肯定,反而往往对其采取了较之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更为严厉的批判或更为彻底的否定态度。鉴于此,本文拟对莱布尼茨与笛卡尔天赋观念说之间的区别加以具体的分析、考察,进而从认识主体性这一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并确立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在西方认识论史上的地位。莱布尼茨…  相似文献   

19.
人们除了一般地从科学上把痛苦理解为一种特殊感觉方式以外,也曾经从哲学上对痛苦加以解释。海德格尔则没有研究科学治疗学对痛苦的说明,也没有研究痛苦对哲学伦理学可能有的贡献。他研究痛苦完全遵循着现象学的方法:他关注的是,在痛苦中,通过痛苦,什么呈现在人前,使什么变得更为清楚明显了。本文目的就是阐述并详细说明这一方法。但事先要提醒一下,海德格尔在哪儿也没有提出过关于痛苦的系统论述。在我们所能得到的他的所有著作中,都找不到他对痛苦的详细分析。他对痛苦的主要陈述凑在一起,也不  相似文献   

20.
探索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自然哲学》读后胡新和读罢萧焘主撰的《自然哲学》一书,掩卷沉思,启示良多,这里仅从一个科学哲学工作者的角度,谈三个问题。1现时代自然哲学研究的地位、意义和方法。自然哲学在历史上曾一度代表着人类对干自然的全部认识和反思。当着实证的手段、方法和理论尚未具备和形成时,自然哲学籍其对自然现象及其本质的直观、思辨及天才的猜测,表征了人们的自然图象,折射着哲学的智慧,也孕育了科学的萌芽。其代表即古希腊自然哲学。近代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异化而出并宣告其独立,自然哲学相应地定位为研究自然观念、表述自然界整体特征的哲学学科,被黑格尔用其与精神哲学、逻辑学并列,成为哲学的三个分支学科。近代自然哲学依其与科学的关系可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倚托科学、尤其是某个具体的成熟科学的成果来构建其自然观,并把它应用于各个科学学科和整个自然,其突出代表为机械论自然哲学,用惯性粒子在绝对时空中的力学运动来解释所有物理(甚至非物理)现象。这种自然哲学(其倡导者常包括著名科学家)由于其科学性往往能有效地促进科学的发展而获巨大成功,其内在局限性暴露出来时则使其信奉者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已把它绝对化、本体化而忘却了其认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