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飖 《法音》2012,(2):45-47
《比丘尼传》[1]的作者是南朝梁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庄严寺释宝唱。此书是现今留存的最早的一部记载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佛教典籍。记载有关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书籍,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两本书——宝唱的《比丘尼传》和民国释震华的《续比丘尼传》。因此这部《比丘尼传》的价值就显得更加的珍贵了。比丘尼在佛教僧团中的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依据《比丘尼传》卷二,从出家原因和修证事实两个方面论述了南朝刘宋时期比丘尼僧伽的基本情况,对当时统治者与比丘尼的关系也略有涉及。此外,作者还谈到《比丘尼传》重要的史料价值,如象佛教僧伽制度的发展和二部僧戒的传入,书中皆有佐证  相似文献   

3.
吕锡琛 《中国宗教》2006,(10):45-47
在台湾佛教界,比丘尼日益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台湾比丘尼的迅速崛起是近20年来发生的现象,在台湾岛内,她们人数约为男众的3—4倍,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并积极投身于服务众生的社会活动中,在个体的思想、文化素养和实际社会活动中都有着相当出众的表现。她们用实际行动改变了社会对尼众以往那些刻板的印象,因此,她们在台湾佛教中所承担的角色与地位较之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4.
在斯里兰卡重建比丘尼僧团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在南传佛教区域没有一个遵奉南传佛教波罗提木叉也即是311条比丘尼戒规的比丘尼僧团存在。式刹摩那并不是比丘尼,因为她们没有受具足戒。只有在受具足戒后,比丘或比丘尼才遵守225条戒规或311条戒规。式刹摩那与沙弥尼一样,只守十戒,充其量只能视为沙弥尼。沙弥和沙弥尼不必参加律行也不必守持每两周一次的诵戒。因此在受具足戒之前,式刹摩那只能维持沙弥尼的地位。与此相联系,我们就该回顾一下历史。从葡萄牙人摧残佛教始至公元1758年,也即魏利威达·萨拉昂卡拉长老处在吉提·斯里·拉…  相似文献   

5.
《法音》2021,(5):67-71
正"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同时也肯定了有情众生本自具足的清净佛性和平等涅槃解脱的可能。但在佛教群体中,比丘尼始终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佛教"众生皆具佛性"的"平等"观下,比丘尼如何通过信仰实践实现自我身份超越,而最终达至终极宗教理想——成就佛道的呢?这构成了本文在考察藏传佛教僧教育现状的基本视角。为此,笔者曾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对部分格鲁派寺院的比丘与比丘尼教育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完成此文。  相似文献   

6.
女性信徒在各种各样的宗教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佛教也不例外。尽管古代印度以夫权社会为主流,但女性佛教徒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佛教的流传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三转法轮度五比丘,建立了第一个男性的比丘僧团。佛陀的姨母大爱道瞿昙弥随佛披剃,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在大爱道瞿昙弥的表率作用下,五百释种女加入僧团,从而建立了女性的比丘尼僧团。但是,女性进入僧团的历程非常艰辛。据记载,佛陀回到故乡说法,佛陀的姨母前来听法,看到佛陀相好庄严,为佛法倾倒。于是大爱道向佛陀提出了出家的请求,但先后…  相似文献   

7.
普正 《法音》2002,(10):78-78
本刊讯9月26日,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以性正法师为团长的韩国曹溪宗比丘尼修行体验团一行14人,受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派遣,前来我国闽南佛学院尼众部进行为期9天的修行体验。在厦门国际机场,性正法师一行受到闽南佛学院副院长诚信法师、南普陀寺监院界象法师、尼众部副教务长法源法师等的热烈欢迎。在体验修行期间,韩国比丘尼与闽南佛学院尼众部学僧同吃同住,一道上殿过堂。他们还参访了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总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以及厦门部分重点寺院和观光胜地。代表团一行对闽南佛学院学僧戒律严明、生活规范、学习勤…  相似文献   

8.
佛教入华后至东晋才开始盛行,其重要原因即佛教至此始为士人普遍接受,从而逐步成为上流士大夫思潮之中心。本文主要讨论了东晋南朝时期士人接受佛教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分析了士人信仰转向佛教的主要原因,士人群体由个人化到集团化再到国家化的奉佛历程,以及士人对佛教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7,(12)
尼泊尔五位沙弥尼来华受比丘尼戒教给中国民众塑造了一个慈善的、极富人情味的观世音菩萨,让她担当起救苦救难的全部责任。虽然中国民众少有献身佛教的决心,却极愿意接受佛教的保佑帮助。特别对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更是满怀深情,不仅以香火、供品和随时的供奉来表达崇拜之...  相似文献   

10.
张煜 《法音》2005,(2):13-17
《续比丘尼传》六卷,民国释[1]震华(1908—1947)撰。震华法师俗姓唐,江苏兴化人,曾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师长于诗,擅画竹兰,颇有才艺。又精研佛史,尝编《佛教人名大辞典》,稿成,未及行世而示寂,世寿三十九”。《续比丘[2]尼传》上续梁释宝唱的《比丘尼传》,著录梁、陈、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比丘尼二百零一人,附见四十七人。该书之写成颇为不易,据他的学生超尘法师回忆,作者曾用三年时间,积稿盈尺,值一·二八抗战爆发,稿为弟子携走遗失。后又追忆前作,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再成此书[3]。而是书之写作,正体现了经过现代…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比丘尼传承(上)[斯里兰卡]阿摩罗西里·维拉拉特尼著朱映华译赵桐审订在世界几大宗教创始人中,佛陀是第一个建立女众僧团制度的。人们在研究了佛学并认识到佛教轮回学说和解脱之道的真谛后,就会把弃俗出家、遵循佛陀教导而过离欲生活当作达到涅的最...  相似文献   

12.
福建比丘尼     
全慧 《法音》2000,(1):59-62
尼众丛林与大德三国吴、晋之际,佛教传入福建。寺院的创立,始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当时福建有绍因寺、延福寺、林泉院等5座寺院。尼众的寺院始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位于闽县(属今福州)的法林尼寺是福建第一所尼众道场,“闽中尼寺自此始”[1]。南朝陈太建二年(570),怀安(属今福州)又增建一所景星尼院。据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在今福州地区范围内(还包括古田、宁德、霞浦等处)一共有尼院93所。其中建于唐代的4所,它们是位于长乐的金砂尼院与禅林尼院,分别建于唐咸通五年(864)…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最近,佛教胜地九华山从去年农历七月圆寂的绍华比丘尼圆寂坐化的缸内找到250粒舍利,状若菜籽,呈黑、白、绿等色.释绍华,原籍黑龙江滨县,47岁(1962年)出家修禅,通医道,擅治一些疑难杂症,平常潜心禅定.  相似文献   

14.
"八敬法"的中国女性伦理遭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佛教的入住中国,"八敬法"在具体宗教实践中必然遭遇于中国女性伦理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种遭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八敬法"与比丘尼的前身份遭遇、"八敬法"与"男女有别"伦理的遭遇、"八敬法"与比丘尼独立意识与实践的遭遇.而上述遭遇发生改变的表征及其实质,均不得不受制于封建专制统治在世俗内外的双重至尊性.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8,(2)
尼泊尔比丘尼拜会中国佛教协会本刊讯1997年12月21日,刚从广州受完二部僧戒的五位尼泊尔比丘尼阿诺扎、苏扎塔、古苏姆、尼阿诺瓦蒂、维利阿瓦蒂,在广东省佛协秘书长明生法师等的陪同下专程赴北京拜会中国佛教协会。12月21日上午,中国佛协刀述仁副会长在广...  相似文献   

16.
自公元420年宋朝建立,至公元589年陈亡于隋,在中国的南方先后经历了宋(420—478)、齐(479—501)、梁(502—556)、陈(557—589)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以京都建康为中心的南朝佛教可以说是东晋贵族佛教的延续和发展,虽然朝代的变迁令人目不暇接,但历朝的统治者及庶民百姓大都崇信佛教,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的比丘尼杨孝容一、引言作为人类二分之一的存在,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男性无法替代也不可卑视的角色,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整个世界和人类文明的贡献有目共睹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然而,宗教中的女性问题或说女性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比丘尼传承(下)朱映华译赵桐审订[斯里兰卡]阿摩罗西里·维拉拉特尼著所以斯里兰卡应在中国比丘尼的协助下恢复比丘尼僧团,在这一点上无论依据佛法还是基于律藏,都不存在任何反对的理由。僧伽罗僧团的反女权主义、大男子主义分子所提出的反对理由显...  相似文献   

19.
东晋南朝儒玄双修的社会政治思潮①,启动并兴起于东晋建国前后的东晋中兴名臣及其周围的文人与中下层士大夫。前者为行为主体,后者则是这一思潮的理论论证者与推广者。其主要内容有二:士风上,个人修为及其人生实践上的礼玄双修、情礼兼顾;学风上,东晋南朝的儒林、文士都是儒家经典与魏晋三玄并重。两晋之际开启、兴起的这一东晋南朝社会政治新思潮,在文化上尤其是东晋南朝的儒家经传诠释上,具有回归儒家原典、消减魏晋经学过度玄学化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孺童 《佛教文化》2007,(3):126-128
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可以谓之“根深蒂固”也。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不断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发展,其对女性的看法和认识也一直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就拿佛教出家人所守持的戒律来说,男性出家人要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而女性出家人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数目多出近一百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