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玄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正本清源,而并非是对儒学的简单否定。通过会通儒道的方式,玄学完成了对儒学的继承与革新。作为魏晋玄学最重要的开创性人物,王弼在对生态智慧的阐释中,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从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强调人类应该因顺自然,充分地体现了儒学对玄学的继承与革新。  相似文献   

2.
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程佐林,徐绍清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文化战士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的激烈反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对此,本文作者通过考察“五四”先驱者们对思想文化具体内容的批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良完俱在,精华与糟粕共存。五四文化战士们批判攻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中有关纲常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即使对此,也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既有批判又有肯定和继承。陈独秀、李大创、鲁迅、易白沙、吴虞、胡适等,对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批判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在批判中有取舍、有保留。陈独秀和李大别都承认儒家学说、纲常礼教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积极意义。不过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现实生活,所以变成没有价值的偶象和精神拉圾。“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和传统道德中,不仅有需要批判的消极因素,也有值得今天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胡适和陈独秀都认为,温良恭俭让信义和平仁爱诸美德,虽不是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独有的内容,但它作为世界普遍实践的道德,至少也为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所蕴含。因此应该承认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中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有价值因素。李大$1)在解释他批判孔教时指  相似文献   

3.
同中国文化传统一样,儒学在近代以来走过了坎坷曲折的历程。1840年后,中国文化传统经历了西方文化自器物而制度而精神理念的全幅冲击,儒学一度被挞伐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以致于某些西方汉学家甚至认定儒学已成为只能收藏于博物馆的“古玩”。曾几何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儒学的存在境遇在新的世纪之交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向21世纪,儒学显示出了复苏乃至复兴的势头。值此之际,对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作出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与前瞻性的研究,显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卢兴 《中国哲学史》2012,(3):124-129
牟宗三将"实践"观念作为其对传统儒学诠释和阐发的核心内容,不仅着重揭示了"实践"在儒家哲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而且将这一观念作为儒学超越康德哲学的重要标志。在牟氏自身所建构的哲学体系中,"道德实践"赋予"本心"活动性内涵,确证了"智的直觉"必然呈现。从儒家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来看,牟宗三哲学继承并发挥了传统儒家思想中道德实践观念的"超越向度",而对"现实向度"重视不足,因此造成了其实践观念的思辨化倾向。从儒学学术形态的现代演进来看,牟宗三哲学的理论旨趣、思想资源和话语方式都不同于传统儒学,这种对于"实践"观念思辨化的理解方式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5.
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相契合的可贵探索———评《儒家思想与社会管理》李观澜如何从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贵营养,寻求服务于当代文明社会的积极因素,这是近些年来人们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1997年6月由黄河出版社出版的《儒家思想与社...  相似文献   

6.
<正> 近几年中国学术界为推动四化建设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影响中国民族精神最深刻的儒家思想开展了较深入的再研究和再评价工作;新加坡为推广儒家伦理教育,也积极开展儒学研究;同时几个东亚工业国(地区)经济的崛起,被认为与儒家学说有关因而出现了一个世界范围的“儒学研究热”。  相似文献   

7.
1987年8月31日至9月4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联合在山东省曲阜市召开了第一次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四大洲13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位学者聚集一堂,切磋学术,共叙友谊,实事求是地探讨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这样的大型儒学学术讨论会在新中国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会议收到儒学研究论文近70篇,其中有引经据典、探本求源,也有另辟蹊径,以求新解,但更多的论文关心的则是儒学在当今世界文化中的位置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就是,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与四个现代  相似文献   

8.
所谓现代新儒学是指在“五四”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中,主张以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为主导来融会西学,以谋求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种学术思潮。在其后来的发展中,已广泛地涉及文化、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论述和讲话,从文化自信来看儒家思想,笔者有以下几点理解和认识。其一,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其二,儒家思想是建构当今主流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其三,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圣人在汉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成为一“索引词”,无论是从哲学、史学、文学等上层文化去透视,还是从礼仪制度、道德伦常等下层文化来审察,均能发现圣人以及圣人观念的普泛性,这种普泛性对整个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统摄作用。圣人为文化传承者所塑造,又是其企慕的最高理想人格,成为华夏文明创造发展过程中赖以汲取的精神资粮,也成为人们生活中应当奉行的最高人生准则。由于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居社会意识的主流地位,一提到圣人,人们思想中自然会呈显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等儒家推崇的圣人形象。儒家士人不仅赋予这些圣人以政治理想上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传统的诠释与转化——访郑家栋副研究员本刊记者郑家栋,1956年生,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于儒家哲学与儒家思想史特别是当代儒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学概论》、《本体与方法——从熊十力到牟宗三》、《当代新儒学论衡...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庞朴教授根据文化不断融合的多种动力将中国思想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受此睿见的启发,我想要探索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某些方面;我将把思考的重心集中在儒家传统的创造性主题上,主要方向包括以下几个问题:儒学如何从文化碰撞中获益,特别是历代儒生如何创造新的儒家学说去应对他们时代的危机?我们能从这些转化和再创儒学传统的努力中学些什么?当今中国的研究课题是否继承了这种文化复兴传统?这类当今复兴传统的研究是否有一个特好的例子,而可以引起在当代东亚关注类似文化价值观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课题指南说明(一)本《课题指南》分基础性研究和现实应用性研究两部分。基础性研究,重点是分析探讨孔子、儒学、传统思想文化的本来面貌和丰富内涵,兼及前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予以系统、清楚、有选择地阐述和介绍,为继承和发扬儒学精华及优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课题指南说明(一)本《课题指南》分基础性研究和现实应用性研究两部分。基础性研究,重点是分析探讨孔子、儒学、传统思想文化的本来面貌和丰富内涵,兼及前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予以系统、清楚、有选择地阐述和介绍,为继承和发扬儒学精华及优秀...  相似文献   

15.
李阳  曾磊 《孔子研究》2021,(1):155-158
由光明日报社、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中共济宁市委共同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暨"儒家思想与文化强国建设"座谈会,于2020年11月26日在山东曲阜举办。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张政、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杨东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傅明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孔子研究院党委书记国承彦致辞。  相似文献   

16.
正颜炳罡著《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一书于2020年3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作者认为:中国儒学以人为本,追求天人合一、经世致用,是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系统;继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儒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由小众到大众、由知到行、由伦理规范向信仰、由区域性向全球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儒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该书分为上、下两篇。  相似文献   

17.
孔庙是旧日每个城池中常见的建筑群,是一地文化的象征,是一个城市中儒家文化的精神家园。在今日,人们重新重视学习、研究、继承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时,各地的孔庙渐次修复、重建,人们对孔庙认真地保护、利用,诚然是一大好事。在弘扬儒家传统文化保卫精神家园的同时,还应对孔庙的消极作用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8.
杨阳 《哲学研究》2012,(5):118-123
<正>国内的儒学和传统文化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受海外新儒学影响,其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将典籍中的只言片语从思想家思想的逻辑整体中剥离出来,通过过度阐释的方法,赋予其现代或后现代的意义,并将其提升为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或特征。进入新世纪以来,后现代史学的影响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创作原则是艺术家对古人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亦是艺术家本身精神文化的体现。由古至今,中国画艺术创作受到过多种流派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其不仅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且在艺术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儒家思想的精神意义探析通过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儒家思想的"游乐于艺"的体验、"中和"的艺术之美及"绘事而后素"的转化三个方面,探究其对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影响,并从美学角度来探讨其深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周易研究》2015,(2):18+2
<正>儒学研究知名学者、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陈启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2月27日在济南逝世,享年66岁。陈启智先生祖籍山东淄川,1949年3月生于济南,幼承庭训,聪敏好学,虽历经坎坷,但勤学不辍,1980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1年至1983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进修,受张岱年先生之教诲,得窥中国儒学之閫奥。多年来,在儒家思想尤其是隋唐儒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儒家思想与东亚模式"、"儒家理论的系统研究"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