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现性"作为现代油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艺术特点,逐渐吸引着艺术研究者的视线。"表现性"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西方的"表现主义"美学。在中国,表现性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传承于西方表现主义美学的精髓;另一方面接受着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文化的熏陶。中国现代油画的表现性审美意象是东西方表现性艺术不断融合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东干人语言的特点和东干语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东干语的留存和延续,在文化上是其对母族文化内核的保留和传承,而反映到民族心理上便体现为一种对自我文化的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3.
大学是包含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文化产物,在文明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校园的文化传承需要融入新的科技手段和现代审美观。大学校园的建设不单要实现办学功能,还担负着对校园文化进行传承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孝文化传承对于实现现代农村社会"善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给农村孝文化传承带来了诸多"变数"。文章在深入剖析城镇化发展给农村孝文化传承带来的三大主要影响的基础上,从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农村孝文化内容体系,拓展农村孝文化传承的载体样式,完善农村孝文化传承的法律支撑体系,提升农村孝文化的品牌影响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伦理"与"道德"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日常使用中,"伦理"与"道德"往往被当作同义词或近义词使用,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学术理论的混乱,本文归纳了学术界目前现存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并对"伦理"与"道德"的东西方涵义及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与梳理。笔者认为,西方的伦理与道德的涵义相近,但与中文里伦理与道德的涵义有别;中文里伦理与道德的涵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东西方的词源词义不可能完全对应,更不能以西方文化中伦理与道德的词源学涵义来取代中国文化里伦理与道德的基本涵义。对二者的正确理解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瑶绣文化是我国瑶族地区再现过山瑶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其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精神思想反映着瑶族百姓的文化与生活。近年来,由于乡村地区的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和发展,伴随而来的乡村"过疏化"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以代际相传的传统瑶绣传承机制已不适应在现代乡村生活中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是先辈们多年积累并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与精神财富,其涉及的艺术领域极其广泛,影响深远。而今,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关注着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并将其精华部分合理运用到设计中去。文章以日本园林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对其设计手法及文化内涵的影响,并以"枯山水""茶庭"为例进一步分析论证中国美学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朱飞 《伦理学研究》2013,(1):133-136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结构已被打破,师生关系冲突成为现代师生关系发展必须关注的一个新问题.师生关系冲突根本上是一种权利的冲突.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师生权利关系的发展更多是处在法律框架下,致使权利的伦理道德视角被遮蔽,而缺少了伦理道德关怀的权利关系更易产生诸多矛盾冲突.因此,要更深刻认识师生关系之间的冲突,伦理视域是我们透视问题的一个关键.而且要实现师生关系冲突的缓解,必须以道德权利来制衡法律权利,实现师生权利关系的真正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殷商起,书法承载着中国三千七百年的文明并不遗余力地记录和呈现着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作为国粹的书法,也出现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的多种复杂冲突。加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广泛普及,书法愈来愈趋于边缘化,书法教育的实施为了避让应试教育的"高速列车"而慢下了脚步。书法文化的传承以教育作为重要途径,但由于对书法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由此书法教育相对其他教育显得薄弱许多。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书法教育的质量亟需提高。而书法启蒙教育在书法教育中则极为关键。以"永字八法"教学为例,在书法教学中通过讲演结合实践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再结合实践成果最终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实践理念的精神整体。用实践观点的哲学视域研究中国精神,其学术旨趣在于以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为主题,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整体和历史逻辑中理解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实践意蕴与文化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与"活的传统"中揭示中国精神的德性特质、心智结构,发现其民族性、世界性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语境中探索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阐释中国精神的现代性境界。  相似文献   

11.
对"西兰卡普"的活化性传承仅仅依靠保护政策显然是不够的,将"西兰卡普"与地方性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在保持"西兰卡普"文化内核及视觉特征的基础上使之与旅游工艺品设计相融合,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文化化、地区文化的经济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特征包插在文化传承中呈现出功利性、情感性和伦理性特征;在审美传承中呈现生命感与和谐性特征以及逐渐符号化倾向;在工艺传承中的因地、因时、因人适宜的观念和原则性特征.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传承,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之路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和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生长,积淀着民族的智慧,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是艺术的瑰宝。以往的传统手工艺传播方式单一、传播范围小、距离短,技艺的传承需要依赖师徒传授,文化的传播则依靠书籍资料和作品实物,影响力受到限制。如今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兴盛,文化和技艺的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构建和演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通过对传统手工艺"创客"和文化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趋势和策略,从而为自媒体时代下传统手工艺"创客"的发展道路和文化传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影视剧时代美学精神的内核,一方面体现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文情思的主体性认同,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当下时代文化发展趋势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回应。中国影视艺术只有进入一个整体综合的新阶段,才能孕育希望,酝酿辉煌,才能在"无代"的综合中强化个性的创作,迎来一个群星璀璨、百花盛开的影视新世纪。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指示给文艺工作者和美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而中华美学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还必须先弄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儒家、道家和佛  相似文献   

16.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而行走在世界上,打破了语言的障碍,表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陶瓷人物反映着时代的文化特征,在文化背景下,陶瓷人物带着时代的思想,从一个时代走出来,传播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寄托着时代下人们的精神追求。陶瓷人物是时代文化发展的社会反映,表达的是时代里是社会生活与民生动态,彰显的是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态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内涵对各门类学科都影响深远。中国画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因此中国画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在当前与不同文化交流。基于此,在中国画的教学过程中要将现代和传统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让中国画得到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间美术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其传承和发展对中国现代艺术有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思想。中国民间美术和传统艺术造型观念比较相似,照相技术和绘画艺术的发展就是民间艺术走向时代舞台的开始。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观对现代绘画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要积极发掘民间美术造型的价值,探索它与现代绘画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艺术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宝库,是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是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现代艺术超越的一项商业活动。把相关形象加以取舍、提练,将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并加以修饰,形成了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现代设计。油纸伞绘画设计对现代网页设计具有启发与文化传承作用,即能使现代网页设计在具有美观的视觉呈现,实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在现代化大环境中重拾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网页设计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嘉兴新塍的龙翔号花烛,其江南文化的特质毋容置疑。龙翔号花烛是苏、嘉、湖、杭、沪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消费产品,也是江南地域乃至中国文化传统的有效载体。其表现形式具有强大的文化符号阵容,几乎囊括了人们对美好祥和的期盼,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与百姓日常紧密互动,由文化元素、文化精神、表述形式支撑着的文化表述是中国文化传统现代性表述的核心。在众多"非遗"传承形式式微的时代,如何迎合现代性,其中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如何还原为百姓日常,成为文化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