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配合基本建设,今年5月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淄博市文物局联合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遗址位于淄川区寨里镇北沈马村西,发掘区处遗址北端,此处因村民取土已挖去近半,此次发掘面积1300平方米。发掘清理有墓葬、灰坑、沟、路面、窖穴、祭坑、房基、陶窑等遗迹,并出土有陶器、骨器、蚌器、石器、铜器等一大批文物及标本。通过初步整理认为此地是一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聚落环豪城址,延至西周和战国时期。此次北部发掘区为西周至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仅发掘数座墓葬,多数遗址和遗物属西周前期;特别是出土的三类陶■…  相似文献   

2.
高青陈庄遗址的考古发掘是近年山东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尤其是西周早期城址、大型祭坛、甲字形大墓、殉马和甲骨文(见图一至图七)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商周考古的空白。特别是18号墓出土的青铜簋,铸有11字铭文,且自铭"齐公",为首次发现,为确定该城址国别和性质提供了绝好的证明。所以这些发现为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3.
徐学琳 《管子学刊》2011,(1):123-126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是齐文化考古和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其具有高规格的祭祀遗迹,可能为诸侯之社,其葬有齐之宗室、执掌军权之卿,应为齐国近畿军事重镇。综合陈庄西周城址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可能是西周时期齐国的别都或辅都。  相似文献   

4.
高青陈庄铜器铭文与城址性质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方辉 《管子学刊》2010,(3):102-105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及墓地的发现对于西周考古与历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根据迄今所报道的资料,对两则铜器铭文做了解读,并对陈庄城址的性质做了推考。文章认为,陈庄墓地从西周早期成王开始延续到中期的昭穆时期,其间未曾中断,与城址的存续时间相吻合。陈庄城址规模较小,不大可能是西周齐国的都城,其属于齐国贵族封邑的可能性较大;而这个封邑,应该是豐。  相似文献   

5.
孙敬明 《管子学刊》2012,(2):123-125
考古发现研究证明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营建于西周早期,论者或以为此乃西周薄古或丰邑.依据城址时代与相关动植物遗存以及墓葬出土青铜器之铭文,结合商代卜辞所记王师曾多次征人(夷)方而驻戍齐地的记载,即可推证此应是商周时期的齐邑,而金文所记驻此的“齐师”属于西周王室军队,此齐邑则是济水流域商周王师戍守东方的军事城堡.  相似文献   

6.
王树明 《管子学刊》2010,(4):111-116
山东高青发现西周城址,是周人东征过程中,其在鲁北偏西敌对势力的中心区域设防、建设的一个名叫薄姑的军事重镇;城址偏东一侧贵族墓葬偏南一地发现TJ2祭祀台基,是用以实行墓祭、赏有功,或所谓"用命赏于祖"的一个地方;齐国初都营丘,在昌乐县东南一带的河西遗址。其所谓姜姓丰国者,其初封地域,大致应在今山东南部与江苏搭界地带,也或稍是偏西的地方。从陈庄发现考古资料研究判断,发生在西周初年的周公东征,齐祖太公望姜尚应也参加了,并也参与指挥了这次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7.
西顾庄遗址     
西顾庄遗址位于淄博市沂源县大张乡西顾庄东南一公里处。遗址地处山区丘陵,南北约一百米、东西约六十米、面积约六千平方米。经考古调查,遗址文化层由西向东逐渐增厚,东部文化层厚约一点五米。在遗址断崖处发现有墓葬遗迹,估计可能是一处墓葬区。  相似文献   

8.
2013年9月25日,作为中国(高青)第二届黑牛节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高青县人民政府、《管子学刊》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姜太公文化研究会成立暨姜太公与陈庄西周城址学术研讨会在高青隆重举行。30余名姜太公文化及商周考古方面的国内知名专家汇聚一堂,围绕“弘扬姜太公文化,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术研究,加强文化学术交流”这一宗旨,对姜太公文化及陈庄西周城址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9.
根据文献和考古学资料考证:诸城是舜之出生地,弥潍流域乃舜之部族早期之活动区域。舜之生卒年代,约在距今4200-4300年间左右,此约当考古学时代的龙山文化中晚期,已进入方国时期,舜是为夏族虞部落之方国首领,史称舜帝。虞舜部族在弥潍流域强大后,开始西迁。虞舜部族西迁依照考古学应满足年代上处于龙山文化时期和已发现的古城遗址两个条件,山东境内发现的由东向西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即寿光边线王→临淄桐林→桓台李寨、史家、唐山城组→邹平丁公→章丘城子崖→阳谷景阳岗)应为虞舜西迁所遗史迹。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广饶县傅家遗址,位于广饶县城南约1.5公里处。淮博公路从遗址南部穿过,遗址东西约400米,南北约350米,面积140000平方米。整个遗址地势较高,呈台形,群众俗称顶盖子或摩天岭。1980年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广饶县博物馆曾多次进行详细调查。1985年5月至1986年6月配合潍博公路拓宽,对遗址进行3次抢救性的发掘和勘探。遗址含有汉代、商周、大汶口文化层,以大汶口文化堆积为主。地层最深距地表约2.5米,发现有大量墓葬、灰坑、窖穴、居住遗迹。墓葬十分集中,仅在60平方米范围  相似文献   

11.
史家遗址的发掘是近年山东商代考古,乃至全国商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发掘初步成果发布后,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极大关注。为使学界全面了解发掘情况,在正式发掘报告未出版前,有必要向学界公布发掘材料,以便使更多的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文中从四个方面对史家遗址发掘收获进行了阐述,即:史家遗址发掘典型层位及主要分期年代,史家遗址是始建于龙山文化末期的一处环壕聚落居址,岳石文化木构祭祀坑的性质位和甲骨文的发现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佛教文化》2016,(1):5-5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称蒙山大佛及佛阁是中国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大佛高度是世界第二大佛,雕造年代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相似文献   

13.
浮山驿遗址是迄今为止淄博境内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居住遗址,位于张店区傅家乡浮山驿村南约150米处,西南傍孝妇河,东约1.5公里是浮山,西北约500米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临淄通往西边的要道驿站遗址。遗址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所处地势较高,为河旁台地;南北长2800、宽230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14.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与齐都营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恩田 《管子学刊》2010,(3):98-101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内发现的两座诸侯身份的甲字形大墓,证明陈庄遗址应是都城,不是邑。M18出土的豐簋铭文中的"齐公",应是齐国始封君太公师尚父。太公日名为"甲",可补史籍记载的阙佚。太公之孙豐即太公之孙乙公得。乙公名得字豐,M18应是齐乙公得之墓。陈庄城址应是齐国早期都城营丘。圆外有方、方外又有圆,层层相套有9层夯土堆积筑成的夯土台基,应是相传太公所筑的营丘,其主要功能是祭天的天坛。  相似文献   

15.
刘悦 《管子学刊》2016,(2):39-43
人类早期文化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中,有一部分为所有权的标记,后来的物勒工名当渊源于此。物勒工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齐国。战国时期物勒工名在秦国发展为一种完善的生产监管制度。从物勒工名的起源、发展、传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山东经济、文化发展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部的齐文化,系在传承东夷原始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经过西周,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地也是在20世纪开展考古工作较早的地区之一,发掘出土的大量丰富的文物资料,为齐文化的全方位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信息。张光明先生自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在齐地长期从事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多有所获,《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就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齐文化”概念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文化”这个词,现在大家使用得很多,但如果问一句:“‘齐文化’到底是什么?”我想大家可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里面牵涉到“齐文化”这个概念内涵的界定问题。现在我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以求抛砖引玉。我以为“齐文化”,可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齐文化,是指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从太公封齐始到秦灭齐止,共约800余年;空间:古齐国领地。广义的齐文化,是指齐地文化,是指齐  相似文献   

18.
前安德遗址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城西南约7公里处,北距花园乡3公里,西距博兴县刘耿村1.5公里。遗址地势较高,呈台状。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300000平方米。1981年前安德村民吴革昌盖房用土时,在村南门外发现了三件陶器,经专家鉴定,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素面磨光黑陶壶、黑陶  相似文献   

19.
毕洪亮 《管子学刊》2009,(2):36-38,95
本文利用最新的考古发现资料,尤其是在齐国腹心地区发现的城组、城址和遗址对西周时期齐国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西周时期齐国的疆域范围、营丘地望,商人、周人和土著夷人之关系诸问题也做了探讨。文中利用近年盐业作坊的发掘与研究资料,对齐国以盐业为基础的工商贸易经济发展亦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0.
齐鲁大地,海岱之间,古道众多,但据严耕望先生考证"有东西两条重要之南北交通线",现代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此观点。春秋末发源于鲁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兴盛于齐,既而在西汉成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显学。这一过程背后有很多因素,本文仅从儒学传播的地理途径——齐鲁古道入手,以孔子、孟子来往于齐鲁两地的行迹为中心,将史籍文献、历代地理变迁之大势以及迄今所存之历史遗迹等线索汇集一起,阐释齐鲁古道在"鲁学"北渐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