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淄殉马坑是指临淄齐故城大城里面东北部河崖头村西东周五号墓所附葬之殉马坑。该坑与墓是1964——1973年发掘的,发表于1984年第九期《文物》。墓室南北26.3、东西23.4、残深3.6米,南面有斜坡式墓道,椁室北有随葬器物坑;殉马坑在墓室西、北、东三面呈(?)尺形,西面长70米,北面  相似文献   

2.
在学术界畅行不衰的"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率先提出的。该"二重证据法"在古史研究领域迄今仍然颇具影响力。实际上"二重证据法"既包括狭义的历史学者用考古资料来补正历史文献,亦包括考古学者通过运用历史典籍来解读和印证考古发掘资料。例如:久负盛名的临淄齐国故城五号东周墓的殉马坑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的,年代是春秋晚期,关于该墓墓主的认定便是借助了传世历史文献。伴随着各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相互渗透,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出现了"多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合成作战,联合攻关,形成多重证据,是在新时代对"二重证据法"的新发展。通过对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中殉马数量的研究及骨骼等的鉴定,不仅能识别这些殉马的马龄并发现体质的变化,甚至能够揭示出其品种来源和饲养方式及养马业的发展规模等多方面的情况,而这就得通过兽医学、生物学乃至统计学等多学科的介入以获得多重证据、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运用由"二重证据法"发展而来的"多重证据法",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就能够深入地揭示东周时期的齐文化,对东周齐文化的深入探讨应该是由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多学科来共同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殉马是我国古代葬俗之一,活马殉葬集中在周代,汉代也有殉马现象。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齐国故城内外,近年来多处发现殉马墓,而且数量多,规模大。一、1964年在齐国故城大城东北部,今河崖头村一带,发现一处国君与贵族墓地,有大、中型墓二十余座,其中五  相似文献   

4.
齐国殉马探略——先秦齐及诸国殉马发现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全国发现的自商代以来至战国前汉的车马和殉马分时代和地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齐国为例对出现殉马和车马厚葬的因由进行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齐国故城遗址相继发掘了齐景公的墓葬(五号东周墓)和大型殉马坑,这一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发现,又一次为研究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晏子春秋》提供了珍贵的地下资料。一九七二年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竹简中有许多《晏子》的残简,这一事实彻底推翻了《晏子春秋》是“伪书”的论断,成为确定《晏子春秋》成书年代的重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90年代首次发现汉代镜范开始一直到今天,临淄齐故城内出土大量镜范资料。伴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临淄齐故城作为汉代铸镜作坊的一个中心已经毫无争议。陈介祺作为晚清收藏大家,开镜范收藏之先河,其铜镜收藏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以临淄、青州为中心的齐国故地。通过对陈介祺收藏铜镜及镜范资料与临淄齐故城内出土镜范资料进行比对,进一步确定了这一观点。而陈氏所藏铜镜及镜范中的稀有种类也为临淄齐故城铸镜作坊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支持。  相似文献   

7.
东周时期齐国殉人墓的陪葬墓被置于主墓之中,本文通过对东周时期齐国殉人陪葬墓所进行的比较分析,探讨了战国早、中、晚期齐殉人陪葬墓的嬗变历程。由战国早期到晚期,齐殉人陪葬墓不但平均殉人数量在减少,并且陪葬墓的平均面积,陪葬墓随葬品的质地和数量等皆明显下降,似都反映出殉人陪葬风气在齐国从战国早期至战国晚期逐渐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红陶鬲     
出土于临淄桐林——田旺遗址,龙山-岳石文化层的红陶鬲,高38.5、口径30.3厘米,夹砂红陶,表面隐约可见有细篦纹。直口,方唇,折沿,束颈,直腹,羊乳状袋足,腹部有两个小型拱形纽。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袋足下部。该遗址位于临淄齐故城西北约12公里的桐林村西南、田旺村东北,是一处龙山-岳石文化遗址,呈高台地地形,南北长约520米,东西宽约420米。淮阳河绕过其东边和北边,西边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齐文化是别具一格的周代地域文化,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和鲜明的文化特点,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考古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在临淄及其周边、鲁北、胶东半岛、鲁东南、鲁中等区域发现了丰富的齐文化遗存,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价值的新发现,为深入研究齐文化提供了具象化史料。同时齐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齐文化博物院博物馆群顺次开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编  相似文献   

10.
陶朴满     
陶朴满朱玉德朴满既为积钱罐,应为最早的货币储蓄器。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征集了陶朴满若干件,其中有详细出土地点的仅有三件,出土于齐国故城西北部晏婴墓东北1华里。B30012号,已残缺,内装五铢钱锈成一体。钱罐的形状很奇特,外形象人头盖骨,青灰色泥陶,...  相似文献   

11.
谈谈临淄齐国古都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谈临淄齐国古都的保护与开发杨英吉,郑德新临淄乃齐国的古都所在地,亦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之悠久,文物古迹浩繁,享有宏大的"地下博物馆"之美誉。1961年国务院将"临淄齐国故城"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国务院将临淄批准并公布为第三...  相似文献   

12.
《史记·封禅书》云:“齐所以为齐,以天齐渊也。”作为齐国因以命名的天齐渊,其具体地理位置史存两说:一说天齐渊即临淄故城南15里之温泉:一说是临淄故城东南8里之龙池。本文拟就所见的有关史志资料,结合实地考察、遗存、碑记,考辨其确切地理位置,并与不同说者商榷。温泉说,近见于《临淄区志》载:“天齐渊俗名温泉,位于牛山脚  相似文献   

13.
天齐渊     
天齐渊,俗称温泉,与临淄八景之一的牛山同被誉为临淄的一处游览观光胜地。天齐渊,在临淄齐国故城南8公里,今齐陵镇刘家终村西,淄河之东山坡下。关于天齐渊与齐国名称的关系,史书多有记述,说法不尽相同。《史记·封禅书》载:天齐是东方八神之一的天主神,“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  相似文献   

14.
临淄是周代齐国故都,两汉齐国王城,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址遍布境内。历史文化的丰厚堆积,使每一处古迹都熠熠生辉。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就是坐落在后李文化遗址之上,依托90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后李春秋殉车马建起的,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以车马等陆上交通工具为内容...  相似文献   

15.
齐国故城陶窑遗址张龙海临淄是周代齐国的都城。从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封齐建国,都治营丘,公元前859年齐献公从薄姑复都营丘更名临淄,经春秋时期桓公称霸,战国威王称雄,至西汉时期,近千年的时间里,临淄一直是东方名都,战国时期,临淄之中七万户,约三四十万人...  相似文献   

16.
1990年,在临淄齐陵镇后李家村西北淄河东岸发现了古代殉葬车马坑,引起了中外考古学界的广泛重视,据认为这是较东周殉马坑更重大的考古发现。车马坑位于该村西北一个隆起的高地上,西距淄河仅几十米,淄河从西南方向流来,至此折向北流。高地上的殉葬坑呈南北向,一字排列着十具车马,马皆侧卧,马首西向,其中辕马首青铜辔饰铜锈斑驳清晰可辨。据说墓葬在金兀术南侵时被彻底盗掘,墓主身份、年代已无从查考。这次发现的车马坑  相似文献   

17.
临淄水泥厂出土玉器宋春霞1992年,为配合临淄水泥厂扩建工程施工,淄博市博物馆和齐故城博物馆联合对施工工地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在两座战国晚期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中,出土了陶器、铜器、铁器、银器、玉石器、漆器等随葬品达500余件,其中仅玉器就有53件,有璧...  相似文献   

18.
画邑和商代东土孟世凯齐故城临淄附近的古画邑,因水而得名,这是个比临淄还要早数百年的城邑。画和门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从目前所知的资料来看,在商代中期画地就是商王朝东土的一个重要地区。周武王灭商后,首封太公望于齐都营丘,这样画邑的地位遂降为一般城邑,甚至...  相似文献   

19.
齐都营丘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丘是西周齐太公师尚父始建国时的齐国都城。其地理位置自汉代以来即有临淄、昌乐二说之争。各有从者,迄无定论。笔者曾撰文讨论,认为临淄说是正确的。并进一步提出其具体位置很可能是在临淄故城大城内东北角的韩信岭一带。近年发表的《营丘初探》(省称《初探》)和《齐都古营丘试探》(省称《齐都》)对拙说提出商榷。《初探》提出  相似文献   

20.
春秋晚期器叔夷钟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齐器。铭辞与齐侯灭莱等史事有关,不少可补史乘之失载,是研究齐文化不可多得的一件重器。1123年,即北宋:“宣和五年,青州临淄县民,于齐故城耕地,得古器物数十种,其间钟十枚,其款识尤奇,最多者几五百字。”(《金石录》13.2)这几五百字,即指的叔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