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547年甲寅周灵王二十五年齐景公姜杵臼元年二月,卫大夫宁喜杀其君殇公,迎立卫献公姬衍自齐归卫复位。庆封嫉崔杼、阳支持,阴倾覆。庆封利用崔杼家族中争宗邑之矛盾,使党人卢蒲嫳杀崔杼之子成与强,尽灭崔氏,崔杼妇东郭氏自杀,崔杼无家可归亦自杀。庆封为相国(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前546年乙卯周灵王二十六年齐景公二年春,齐景公使庆封聘鲁,以修两国之好。夏,宋大夫向戌、晋大夫赵武、楚令尹屈建联合倡议第二次弥兵会议。晋、楚、齐、宋、鲁、卫、陈、蔡、郑、许、曹、邾、滕等十三国  相似文献   

2.
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一书中于《左传》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条下注曰: 跻僖公者,亨祀之位升僖公于闵公之上也。闵公与僖公为兄弟,《鲁世家》 谓闵为兄,僖为弟;《汉书·五行志》则谓僖是闵之庶兄。无论谁为兄谁为弟, 僖公入继闵公,依当时礼制,闵公固当在上。《鲁语上》记此事云:“夏公弗忌 为宗,蒸,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曰:‘我为宗伯,明者为昭, 其次为穆,何常之有?’有司曰:‘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 之亲疏也。夫祀,昭孝也。各致齐敬于其皇祖,昭孝…  相似文献   

3.
陈瑶 《管子学刊》2011,(1):74-79
《左传》塑造了众多尚力崇勇的齐国勇士,他们注重于对个人功名的争取,具有英雄气概和冒险精神。长于单打独斗而怯于众斗,成为齐文化的重要特色。《左传》的战争叙事,对此作了生动地展现。  相似文献   

4.
从宴会赋诗看春秋齐鲁文化不同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宴会赋诗看春秋齐鲁文化不同质张宇恕一春秋时期有不少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值得研究,宴会赋诗就是其中之一。宴会赋诗记载,见于《左传》和《国语》两部典籍,《左传》记宴会赋诗,起自值公二十三年,终至定公四年。记载最多的是襄昭两代。据统计,《左传》记赋诗32次...  相似文献   

5.
“莱”是殷周之际一个比较强大的古国名称。其地域大致在今山东中部和东部地区。由于时代久远,坟典散阙,文献不足征,因而关于莱国的许多情况早已湮没无闻,其姓氏至今也仍是一个迷。关于莱国的姓氏,学术界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先后产生过姜姓、子姓、纪姓、赢姓诸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姜姓说”。莱子姜姓说虽然先唐即已有之(据《左传·襄公二年》孔《疏》,详下),但究竟是谁最先提出?现已不可确考。在现存文献中,最早明白断定莱国为姜姓的是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五《春秋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后来,近人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中进一步肯定和论证了莱子姜姓说。其根据是《左传·襄公二年》  相似文献   

6.
吕茂东 《管子学刊》2011,(4):110-118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是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铜器铭文所载的"豐",是殷末东扩建立的子姓"豐国","文祖甲齐公"是周初僭号称王的"豐王",城址、祭坛是其天坛。豐王被周公征伐,从而臣服于齐,称为"齐公"。卜骨的数字符号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艮》和《噬嗑》,是"豐"归齐所遵的天意。两座甲子形的大墓,是齐国公族的墓葬。引簋铭文中的"幽公"名"庮",食采于薄姑,是乙公得之子,胡公静之父,作器者引之祖父,哀公不辰之叔父。周夷王"烹哀立胡"是"夺位"之争,与纪侯的策动和豐族的"天坛"有关。引簋与史密簋可谓是"姊妹篇",记载的都是周夷王"烹哀立胡"、平齐内乱的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7.
纪季墓     
纪季墓朱玉德纪季,春秋时纪国国君之弟,封干邑。公元前691年(齐襄公七年)齐欲灭纪,纪季故入齐为附属。《春秋左传·庄公三年》:"纪季以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判,分也。纪国一分为二,纪侯居纪城,纪季以入于齐国,为附庸。邑,在今临淄齐故城以东的皇城乡皇...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系年》中两处记载有助于墨子行年问题的探讨,其一,年代在三晋攻齐(公元前403年)之前"陈子牛之祸",可与《墨子·鲁问》的相关记载相联系,由此可推断墨子在公元前403年之前几年仍然存世;其二,《系年》记载有楚悼王时期的"鲁阳公",楚国鲁阳设县不晚于公元前401年,墨子南游楚国、见鲁阳君的年代应该在此之前。由此对学界已有关于墨子年代的探讨进行述评,并对墨子行年问题进行补论。  相似文献   

9.
春秋是崇尚评论的时代,《左传》、《国语》、《春秋事语》等文献大量记载了春秋时人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和对政事的议论。就评论的性质而言,有事后的评价,也有事前的预言。评论主体较为广泛,既有卿、大夫,也有地位较低的国人和舆人。《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等形式发表的议论,实际上是史官对事件发生之后社会舆论的补充记载。世袭制度松动,人才选拨和任用充满不确定性,为评议之风的形成提供了制度空间。贵族阶层对教育的重视和私学教育的兴起,为下层贵族和平民子弟通过舆论的力量获取理想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前提条件。"立言"不朽的文化观念是春秋好论之风形成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0.
对于先秦时期臣下设宴飨君是否符合礼制的问题,经学史上争论已久。《礼记·郊特牲》中的飨君非礼之说,从者众而驳者少。然《左传》之中就已多见春秋时期臣下飨君之例,效尊铭文中也明确记载了西周时期臣下可以"纳飨于王",说明飨君非礼说不符合西周、春秋时期的史实。《郊特牲》是战国末期的作品,其飨君非礼说是战国后期君权强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都有天有九层的观念。陈庄遗址有九层堆积,结构复杂、并埋有祭祀牺牲的夯土台基应是祭天的天坛。文献记载说:"水所营绕,故曰营丘。""营,围守也。"台基周围有封闭式的围墙和壕沟相环绕围守的陈庄夯土台基只能是齐太公始建的营丘。礼制规定:"诸侯不能祖天子,大夫不能祖诸侯。"丰器称齐国始祖"齐公"为"祖",只能是齐太公之孙名得字丰的乙公得。墓道是国君身份的标志。有一条墓道的甲字形35号大墓出土的申簋,器主申即献公山,申是本字,山是借字。幽公是献公山之父庮公慈母。庮是借字。"同追"的""读作"市",即五年师簋的师。"同追"即献公山和师共同追捕齐哀公。献公山也就是《诗·烝民》"仲山甫徂齐"的仲山甫。"城彼东方",读作"征彼东方",也是抓捕齐哀公。释"申"为"引",字形不合。把"申簋"称为"引簋"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中国古代著名的盐业生产基地齐地是一个变化的、不断扩展的概念。西周至春秋早期,齐国的地域范围尚不大。齐襄公五年(前693年)"齐师迁纪郱、鄑、郚"(《春秋·庄公元年》)和齐襄公八年(前690年)逼迫"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后,纪国的北部沿海地区成为齐国领土。据《国语·齐语》,齐桓公时齐"地南至于陶(岱)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齐灵公十五年(前567年)齐灭莱后,整个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较大发展,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加强了,人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露出来,并逐步得到确认,表现在宗教发展史上便是怀疑天命鬼神和重民轻神思潮的兴起。叔兴反对“陨石于宋”是天降征兆(《左传·僖公十六年》)、子产反对禳慧星除灾(《左传·昭公十八年》)和反对榮祭龙免水灾(《左传·昭公十九年》)、弥牟反对取征于鬼神(左传·定公元年》)以及季梁的“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太史嚣的“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相似文献   

14.
安平故城     
安平城,春秋早期以前纪国(中心区域在今山东省寿光县)属邑,名曰“酅城”。纪国曾与齐国对峙为敌,《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时在周夷王三年。春秋时期齐国国势渐强,逐步蚕食纪域。《春秋左传·庄公三年》(公元前691年):“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於是乎始判。”判,分也。纪季是纪侯之弟,酅是其封  相似文献   

15.
《左传》作者受创作时代及立场的影响,对春秋时期齐国陈氏事迹的记载多有张扬或回护。一方面通过虚构或移植他人事迹以美化陈氏道德形象,另一方面又用卜筮等方式宣扬其家族享有天命。这样的史料处理,既为陈氏代齐做了舆论准备,同时也模糊了该家族在齐国的真实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周易辨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襄公九年记载“姜曰:‘亡,是以《周易》曰:隋,元亨利贞……”;昭公七年记载“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可见《周易》之名在周代甚或更早便已经存在了。《周礼·春官》有云:“太人……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汉郑玄在其《易赞》中便断定:“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之影响极深,故而后人皆认为《周易》乃周朝之《易》。对此,笔者谈点个人看法。一、“周”之辨对于“周”、“易”之…  相似文献   

17.
周礼在齐论—读惠士奇“礼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昭公二年,有:“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鲁为周公封国,宗周礼乐传布于鲁,实为当然。但《周礼》一书,多同于《管子》,自清代乾嘉以来,学者多谓《周礼》一书出于齐。《周礼》出于齐,齐之礼俗亦多同于周礼,则谓“周礼在齐”,亦不为过。盖齐鲁实为宗周之两行,鲁有周礼重在礼,而有孔子、孟子以仁与礼为中心思想之儒家;齐有  相似文献   

18.
古笈中,《周易》预测事例的记载不少,多不为人们所相信。《左传》《国语》中的筮例,多为研《易》者所趣读。其中有能够理解的,也有不能理解的。如《左传》《国语》中的“之八”、“皆八”就很难理解。前人尽管有其解说,总觉不通。又如《左传》成公十六年筮得《复》卦无动爻,即:  相似文献   

19.
山东高青陈庄遗址M35出土西周中晚期的引簋,其铭文记载了周王对"引"进行的册命,要"引"继承祖业,掌管"齐师"。陈庄西周遗址是齐国公族的采邑所在地,"引"的身份属于齐国国卿,该篇册命金文是关于周代命卿制度的重要史料。引簋、史密簋、师簋和五年师簋诸器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晚期周、齐之间的密切关系,当与周王朝对东方的经略以及周、齐由交恶转向联合的历史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弘景禅师是唐初天台宗重要高僧,但因史料有限,学界对其研究较薄弱。1994年湖北当阳玉泉寺宋代铁塔地宫中出土的舍利石函铭文,记载了弘景禅师的两项事迹。两项事迹未曾见于传世文献,但所涉时间恰与文献中高僧一行、怀让等人师从弘景的记载相契合。该铭文对研究弘景禅师壮年时期活动及其与皇室关系有补史作用,并明确了其"三受诏入宫"之所指,进一步充实了弘景的生平年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