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立良 《天风》2017,(1):40-41
新的一年来临了,有基督徒认为传统春节有很多活动带有迷信色彩,基督徒应当注重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和元旦新年,而非传统春节。的确,基督徒当怀着虔诚、敬拜和感恩的心对待这些基督教传统节日,感恩上帝的恩典和拯救。但春节作为中国最重大的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之一,基督徒不应该排斥,而应当融入和吸收。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沃土,但传统节日中确实有一些不合基督教信仰传统的迷信活动,对此我们应当破除迷信,融入文化。  相似文献   

2.
<正>问:您虽退休有年,但仍活跃于学术领域,尤其在传统伦理现代价值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先是提出"伦理文化演进的‘原源之辨’",后又提出"文化生命结构的‘形神统一’"。这两个概念都涉及传统伦理现代价值研究的方法论建构,标志着您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研究达到了一种学术自觉。我们的访谈就从这两个概念开始。先请您谈谈"原源之辨"。  相似文献   

3.
复活节是充满喜悦的庆祝,是喜乐的时刻。对于基督徒来说,复活节更意味着一个完全的、圣洁的新生命的开始,这也是复活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4月5日是复活节,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截然不同的两个节日,清明节寄托着人们的怀念,复活节传达着基督徒的喜乐和盼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北京基督教海淀堂准备了各种形式的赞美、敬拜和布道  相似文献   

4.
陈友华 《学海》2015,(2):91-98
"清明"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祭祖、哀思与感恩纪念日。清明时节的季节转换预示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带给人以希望与活力。同時,清明节不仅有对死者精神的缅怀,也应有对历史错误的追问,更应有对生者的人生追思与反省;不仅要亲近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不仅是对现代国家政府的基本要求:政治清明,更应成为全民族的一种信仰与理想追求。"追思、感恩、自省、博爱、希望、责任、承续、环保、勤政、廉洁"构成"清明精神"的主要内容。而在清明精神支撑下的"清明社会"则是人类社会的理想。联想到当下国民陋习、道德滑坡、雾霾锁国与贪污腐败,"清明社会"之构建尤为重要。"怀慈行善,明德树人",希望通过对"清明节"全民反省的倡导,实现抑恶扬善与国民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举世瞩目,无可争议。但出现的问题之多,社会矛盾加剧,也是前所未有。借此,有人将这些问题的产生,归咎于改革,还有人追源溯始,怪罪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或称在中国实行民主,是“祸国殃民的选择”;或将陈独秀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视为“用极端丑化中国文化、浮夸西方科学之伟大的手段,误导社会”。他们赞帝王独裁之体制为德政之所出,奉愚昧落后之文化糟粕为不可触动之传统,是古非今,自觉不自觉地在为封建亡灵招魂。一、皇…  相似文献   

6.
王从友 《天风》2013,(3):13-14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人各有其祖,但“祭祖”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大背景。春秋以降,人们便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年复一年地对先人进行着“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而白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以来,其更是成了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途径,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敬祖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7.
思念如雨     
悯心 《天风》1994,(8):36-37
又是春天了,又一个雨季来临。绵绵的絮雨飘飘洒洒淋湿了我的心,整个世界、整个心都被沉浸在这春雨的忧郁里。 清明节,一个伤感的节日,灰蒙蒙的天增添一份生者对死者伤痛的回忆,增添一份无法言喻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记者马利强)今年是中国和印尼两国建交60周年,在两国政府宗教部门的倡导支持下,在两国伊斯兰教组织和相关机构的积极配合下,"中国-印尼2010伊斯兰文化展演"系列活动于2010年7月20日至25日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它既指节气,又指节日。在漫长的岁月中,清明逐渐形成了一些有趣的文化,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10.
正贵州庙会的许多活动都与道教有关,如诵经礼忏、节日祭祀,做祈福消灾、超度亡灵道场等,均包含道教的内容。庙会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着,今天贵州各种庙会仍然流行。庙会是贵州民间广为传承的一种群体性民俗活动。贵州庙会的许多活动都与道教有关,如诵经礼忏、节日祭祀,做祈福消灾、超度亡灵道场等,均包含道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张杰 《管子学刊》2005,(3):127-127
赵文化是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肇始于新石器之磁山文化,夏、殷商京畿文化及西周、东周文化承续于后,战国时期随着赵氏列为诸候国,赵文化进入鼎盛时期.而新时期赵文化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重要标志就是1987年邯郸召开的全国首届赵文化学术研讨会.赵文化研究至今近20年,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2,(5):5-5
<正>编者按:信仰是文化之核,文化是信仰之表。信仰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基督教信仰传入中国数百年,如何扎根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结出硕果,是中国基督教必  相似文献   

13.
陈永涛 《天风》2018,(12):20-20
赵紫宸先生曾在谈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时,虽谦言自己浅学而不敢给中国文化下一个定义,但认为中国文化有其荦荦大端,可扼要归纳为三端,即中国的人生观、中国的艺术、中国的宗教。这样的归纳可能过于简约,但也不无道理。在赵先生看来,中国文化首先的倾向是对人生观的重视。中国人的人生观大体而论不过是儒家的人生观,且是孔孟之所传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多元共生的,不同的节日文化可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通过吸收和借鉴外来节日的优秀文化因素,为本土节日文化补充新鲜血液和营养成分.我们应当在保持和巩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节日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并有机融合、补充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系中,改进和革新中国传统节日中那些不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过节理念与运作模式,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相似文献   

15.
卓新平 《天风》2014,(9):13-14
基督教的在华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适应与融合,以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是中国宗教探究中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在今天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东西方文化的相遇及交流中,基督教具有典型意义。基督教的本源在亚洲,其文化元素本来属于东方文化范围,但因其在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生存与扩展,使之得以沟通东西方文化元素,结合古希腊思想精神和古罗马社会处境而铸就了西方自中古以来的文化模式及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6.
一、中土宗教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今天,"2012中国·土耳其伊斯兰文化展演"活动在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阿里·埃米尔文化中心隆重拉开帷幕。这是中土两国第一次举办大型伊斯兰文化展演活动,对扩大两国伊斯兰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韩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从未中断过。虽然韩国与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多不相同之处,但两国的虎图腾崇拜文化却呈现出息息相通的局面。韩民族文化中的虎图腾崇拜现象,不仅反映了韩国土著文化之根的真正所在,也体现了韩民族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现存的道教官印、名号印、法印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世无多,且较难识别。现介绍洛阳发现的两件颇为罕见而具有明显时代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道教法印。一、“黄神”印“黄神”一词,始见于先秦、多见于两汉文献,指黄帝。《淮南子·览冥训》云:“西老折胜,黄神啸吟。”高诱注:“黄帝之神,伤道之衰,故啸吟而长叹也。”①班固《幽通赋》云:“黄神邈而靡质兮,仪遗谶以臆对。”应劭曰:“黄,黄帝也,作占梦书。邈,远也。言黄神邈远,无所质问,依其遗谶文,以胸臆为对也。”②黄帝为五天帝之一,中央之神。《礼记·月令》云:“中央土,其日戊己,其…  相似文献   

19.
杨朝明 《孔子研究》2012,(5):110-113
<正>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我们都不难深深感到作为区域文化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精神上的高度一致性,之所以这样说,并不仅仅是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角度,而是从内在的、本质的特性而言。今天的山东当然不仅仅是先秦时期的鲁国,但是,正如齐、鲁两国文化上虽有具体差  相似文献   

20.
正太虚大师一生致力于中国佛教的复兴与世界化,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早具有世界眼光的先觉者之一。大师生于清末,此时正值家国患难、民族危亡之际,中国有识之士无不为民族、国家之出路艰苦求索、奔走呼号。在中外思潮激荡、社会剧烈变革的历史潮流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着反传统与西学的双重冲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更是难以幸免。清末民初,中国佛教面临重重困境:兵燹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