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铜镜出土于临淄大武乡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坑同出土矩形钢镜1件(参见《管子学刊》1990年第一期),圆形铜镜4件。圆形铜镜分别置于漆奁内,已破碎,能复原,大小相似,形制相同,体较薄。三弦纹的桥形小纽,纽周围有一周带纹。边饰连弧纹,带纹外有4个肾形纹。3组纹饰皆为微凸平面。无地纹。直径24、厚0.2厘米。该墓出土的圆铜镜,形制独特,对研究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的齐文化面貌乃至中国镜(?)学都有其参考价值。铜镜起源于西亚和中国。中国铜镜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一直流行到近代,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的铜镜都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我国铸镜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既完成了铸镜装饰工艺由单一向繁复的转化过程,又开启了铜镜与社会意识形态相结合的先河。汉铜镜的纹饰图案形态十分复杂,且做工优异,极具艺术性和装饰性。汉铜镜虽为生活实用品,但它的艺术价值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其千变万化的装饰纹样也展示出汉代人民精湛的工艺水平和广采博纳的艺术成就。汉铜镜广泛地吸收了同一时代的画像砖、石的雕铸技法和汉帛画的绘画语言,其画面构图、审美情趣也达到了亘古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临淄水泥厂出土玉器宋春霞1992年,为配合临淄水泥厂扩建工程施工,淄博市博物馆和齐故城博物馆联合对施工工地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在两座战国晚期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中,出土了陶器、铜器、铁器、银器、玉石器、漆器等随葬品达500余件,其中仅玉器就有53件,有璧...  相似文献   

4.
《史记·封禅书》云:“齐所以为齐,以天齐渊也。”作为齐国因以命名的天齐渊,其具体地理位置史存两说:一说天齐渊即临淄故城南15里之温泉:一说是临淄故城东南8里之龙池。本文拟就所见的有关史志资料,结合实地考察、遗存、碑记,考辨其确切地理位置,并与不同说者商榷。温泉说,近见于《临淄区志》载:“天齐渊俗名温泉,位于牛山脚  相似文献   

5.
齐都营丘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丘是西周齐太公师尚父始建国时的齐国都城。其地理位置自汉代以来即有临淄、昌乐二说之争。各有从者,迄无定论。笔者曾撰文讨论,认为临淄说是正确的。并进一步提出其具体位置很可能是在临淄故城大城内东北角的韩信岭一带。近年发表的《营丘初探》(省称《初探》)和《齐都古营丘试探》(省称《齐都》)对拙说提出商榷。《初探》提出  相似文献   

6.
高子戈     
长胡三穿,直内,内中有一横穿,援基部近穿处有“高子戈”三字铭文,通长18.5、高9厘米,内长6.5、宽2.7厘米。出土于山东临淄齐故城以北12.5公里的敬仲镇白兔丘村附近,1970年为临淄区文物管理所收藏。白兔丘村南有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高傒之墓。高傒,字白兔,谥敬仲,年少时与齐桓公小白友善,小白与子纠争夺君位,高氏拥立小白,“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史记》)。齐桓公以  相似文献   

7.
铜镜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生活日用品,同时又是装饰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结合文献记载与齐地考古发现证明。战国时期齐都城不仅具有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而且成为当时山东及北方地区一处重要的铸镜中心。  相似文献   

8.
羽鳞纹镜在我国目前仅出土两面,分别在湖南长沙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墓。因其独特性,且出土资料稀少,使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的年代判断明显存在研究不足的情况。通过巴蜀地区与楚地之间的历史背景,将有明确出土记载的湖南与四川地区的铜镜作为研究范围,分别从地纹、主纹、环带、四弦钮、镜缘、镜面尺寸方面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的羽鳞纹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提出并论证四川成都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为战国晚期的仿楚式镜。  相似文献   

9.
1964年该镜出土于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乡商王村西南,北距齐国故城5.3公里,南约三百米是济青公路。出土地较高,经钻探未发现地下有遗迹现象,为零散窖藏出土。此镜为圆形,直径29.8、厚0.7厘米。素平缘,镜背外缘鼎立三环钮,饰云纹,整个构图作四等分,双双对称。在缘内饰一周卷云纹,主题纹样为呈方形的勾连云纹,以所嵌松绿石为地,线条(?)以金丝,并在通过镜中心的四等分线上嵌九枚银质乳突,其中四枚嵌于云纹  相似文献   

10.
印群 《管子学刊》2016,(3):115-118
古代的马具有重要的经济与军事价值,当时能够殉马者大多是一些身份较高的贵族。本文通过将山东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与淄博淄河店二号战国墓殉马坑、河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殉马坑以及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遗址殉马坑进行相互对比,来揭示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之特点。  相似文献   

11.
天齐渊     
天齐渊,俗称温泉,与临淄八景之一的牛山同被誉为临淄的一处游览观光胜地。天齐渊,在临淄齐国故城南8公里,今齐陵镇刘家终村西,淄河之东山坡下。关于天齐渊与齐国名称的关系,史书多有记述,说法不尽相同。《史记·封禅书》载:天齐是东方八神之一的天主神,“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  相似文献   

12.
画邑和商代东土孟世凯齐故城临淄附近的古画邑,因水而得名,这是个比临淄还要早数百年的城邑。画和门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从目前所知的资料来看,在商代中期画地就是商王朝东土的一个重要地区。周武王灭商后,首封太公望于齐都营丘,这样画邑的地位遂降为一般城邑,甚至...  相似文献   

13.
吴国良 《管子学刊》2014,(3):117-120
齐瓦当是指以齐国故都临淄为中心,范围涵盖齐境内广大地区所出土的、年代为周至两汉的瓦当,与秦雍城瓦当、燕下都瓦当组合称三大主流瓦当艺术体系。齐瓦当是实用建筑构件与美术创作结合的艺术产品,具有很高的学术、艺术、考古价值,为当今书法、绘画、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艺术创作提供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文献记载齐国早期"方圆百里"的腹心地区商代存在着蒲姑、逄伯陵等方国,西周时期齐国早期都邑——营丘和临淄齐故城的始建规模及扩建过程,对上述问题和研究探索可视为齐地古国和齐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年齐地的考古工作对此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我们在梳理考古发现古城勘探发掘资料的基础上,对上述古城古国的研究探索提出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汉代齐都临淄的青铜冶铸业在承袭东周时期青铜冶铸业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同时,随着汉廷集权政治的逐渐强化,齐国封域动态萎缩,对铜矿等矿产资源的掌控力度愈显弱化。汉武帝时期,临淄的青铜冶铸业独立发展的地域性变成不可能,甚而衰落。  相似文献   

16.
AATOSMI从出土文物来看,从西汉末期开始,铜镜纹饰一扫春秋战国及汉初朴素简单的风格而趋于华丽与复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反映道家思想的题材广泛流行。西汉前期铸造的铜镜在纹饰上与战国镜相比并无多大差别,在样式及题材方面多继承战国,少有创新。至汉武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汉代铜镜开始兴起,东汉后期画像镜与神兽镜异军突起,其镜面纹饰大量采用神仙思想的题材。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内容与早期道教关系极为密切:一是西王母为代表的道教神仙,二是渴求长生不老的镜铭。汉代画像镜中大量西王母及其他神仙画像的出现正是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反…  相似文献   

17.
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常作为墓葬中的随葬品。它本是古代照面的用具,但从唐初三度的《古镜记》中描写古镜法力无边,能镇百邪来看,镜子又是道教中的重要法器。由于铜镜的形制、纹饰、铭文等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考古学上一直将铜镜作为重要的断代器物。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铜镜出土于四千多年前的青海齐家文化遗址。之后,铜镜历经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达到鼎盛,宋元以后日趋衰退,直至清代中晚期时为玻璃所替代。铜镜背面的纹饰是铜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  相似文献   

18.
临淄齐都故城南郊的鼎足山和牛山上,分别有两个一组和四个一组的高大坟墓,被称为“山上之山”。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冢”和“四王冢”。《说文》:“冢,高坟也。”高坟虽然也可以称为“陵”,但那是汉代以来对天子坟墓的专有名称。《水经·渭水注》:“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文选·西征赋》注引《三秦记》曰:“秦名天子冢曰长山,汉  相似文献   

19.
正引言齐文化是别具一格的周代地域文化,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和鲜明的文化特点,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考古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在临淄及其周边、鲁北、胶东半岛、鲁东南、鲁中等区域发现了丰富的齐文化遗存,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价值的新发现,为深入研究齐文化提供了具象化史料。同时齐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齐文化博物院博物馆群顺次开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编  相似文献   

20.
齐国玉器出土稀少,临淄商王战国墓出土玉环为齐玉中的珍品。本文依据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玉环的用途及造型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