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经由入华传教士的传译而进入欧洲和西方世界,实现了"中学西传"。晚清入华的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作为牛津大学的首位汉学教授,英译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中国经典》。本文以理雅各英译《周易》为例,探讨理雅各透过传教士的视阈,在汉籍传译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情的理解",剖析了这种"同情的理解"所具有的多重命意及其体现出的"汉学"特征,肯定了理雅各汉籍传译的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宗政 《管子学刊》2014,(2):111-115
在当前汉学研究持续升温的背景下,《管子》作为研究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珍贵资料已经引起学界的积极关注。本文将概述国内外《管子》外译研究状况,以及当前仅有的两个英译全译本及基本特点,找出当前《管子》外译研究中的问题并提出典籍外译应“以我为主”,坚持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有机结合,既尽量保持原作的原汁原味又达到传播文化之功效,推动《管子》外译及中外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易经》作为中华典籍,外译历史源远流长。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后,《易经》在英语国家的影响扩大,国内学者开始对《易经》英译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国内《易经》英译研究情况,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搜索的66篇论文,对国内30年《易经》英译研究情况进行扫描,涉及翻译史与国外研究、译本比较研究、译文理论研究和其他文献四个方面。目前国内《易经》英译研究具有研究细致、结论一致、理论丰富等特点,但仍然存在研究成果少、刊物分散、研究范围窄、研究程度浅四方面问题。本文认为《易经》翻译语料库将成为英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呼吁学界更多关注《易经》英译及其研究,为《易经》研究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语行事,是研究、了解儒学的第一手资料;加之《论语》内容丰富,文辞典雅,故在一定程度上是华夏文化的源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魂。自18世纪沙皇俄国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团开始,俄国汉学家从未间断对《论语》的阐释和翻译,迄今为止,留下了10多个见仁见智的俄译本。本文试图结合历史语境,探究《论语》的俄译缘起,梳理其在俄罗斯的译介历程,对比典型译本的翻译特色,揭示典籍翻译的强烈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5.
任何翻译都是一种诠释行为。由于《论语》文本的开放性、概念的模糊性以及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论语》英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20世纪是《论语》翻译和研究的高潮期,出现了大量的英语译本。中外译者在《论语》英译中采用创造性翻译、现代性解读、哲学诠释、语言分析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等多种诠释方法,既丰富了对《论语》和孔子的理解,也导致了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利用和曲解。  相似文献   

6.
传教士翻译中国佛教经典,译什么,怎么译,都是经过其精心选择的.虽说他们佛教词典、佛经的英译,仍是在言说"自我",宣扬福音,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西传以及西方汉学的发展.与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以及那些保守的新教传教士一味地排斥中国佛教不同.研究当年传教士中国佛教典籍英译的得与失,对今日中西宗教文化交往不无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老子》是当今除《圣经》外外译最多的典籍,但迄今为止,学界没有人具体描述和分析它在全球的译介情况。丁巍先生曾经主持完成过这方面的项目《老子书录》,但其研究结果《老子典籍考》并未出版,~((1))另一方面,在此期间及其后十几年,《老子》译本还在不断增加。因此,笔者收集了自己所知道的全球所有《老子》译本,以更全面深入地描述《老子》外译情况,希望为老学全球化的研究作一些文献整理工作。这些译本使我们看到了《老子》的全球化,同时也提醒我们,当代的老学研究与传统老学研究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都包含在《论语》一书之中。《论语》千锤百炼,后人千百年来不断深化研究,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之一大代表。《论语》对中国的法律及其思想一直保持有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法律及价值都可从《论语》中找到其本源。《论语》中所表述及阐发的精神原则,到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国内对儒经尤其是《论语》的英译讨论甚多,可是说到《孟子》尚无人问津。自理雅各以来,在西方出版的《孟子》英译本已近10部,其中戴维.亨顿的译本以通俗、流畅、简洁而独标一格。在国内学界致力于大规模地向外译介中国文化典籍的今天,亨顿的儒经翻译策略和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吴钧 《周易研究》2013,(1):84-89
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易经》英译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译本经久不衰,至今仍被西方汉学家视为《易经》外译的典范。本文对理雅各及其《易经》英译本进行探讨,旨在发现其翻译的特定思路以及译本的优势与长处,寻找其不足与误译,以利新世纪《易经》英译的进一步精化与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中医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英译过程存在大量文化对应空缺现象,因而中医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中医典籍外译的关键步骤和难点。提出了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识别步骤和选词标准,进而提出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在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识别步骤基础上,对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总结: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的文化负载词采用直译法;中国物质文化独有词语的负载词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古汉语独有的文化负载词采用省译或意译。目的是通过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界定和提出的翻译策略推动中医典籍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恐怕没有哪一本书比《论语》受到更多的关注,历代学者文人都对《论语》的解读作出过努力和贡献,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目前我们还不能说关于《论语》的解读就尽善尽美、无可挑剔了。在《论语》文句的释读方面,事实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从不断见诸报章的关于《论语》文句的考释文字和近年出版的多种《论语》注  相似文献   

13.
刘晓霞 《管子学刊》2014,(3):110-112
基于霍姆斯与图里建立的描写翻译学理论,从历时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孙子兵法》从1905年至今出现的三十余种英译版本及其译者进行分析,探讨译者的翻译目的、策略及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制约,有助于真正了解这部伟大兵书英译事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郑玄的《论语注》全本今世不传,其注散见于后代典籍之中。敦煌出土的《论语》郑注,对于辑录郑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参照今本和敦煌出土的相关经卷,校订和迻录其中的S.3339残卷,试图稽考古本《论语》和《论语郑注》的部分原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译者文化身份的角度,探讨《论语》中的中国中心主义及其英译。通过比较理雅各、韦利、辜鸿铭、林茂荪和刘殿爵对"华夷之辨"思想的不同译法,笔者发现:民族身份对中国中心主义的不同翻译有一定影响,但由于译者文化身份的个性化差异,具体影响的方式又十分复杂,很难用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去概括。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经学史尤其是魏晋《论语》注释史上,江熙《论语集解》有着重要的地位。从经学史的角度说,何晏《论语集解》与江熙《论语集解》相比,前者主要为汉注的精粹集合,后者是两晋《论语》注的总结与汇集。它是在参考卫瓘、李充、孙绰与范宁等晋人《论语》注的基础上,根据己意筛选、编撰而成的。由于上述晋注在南朝时便大都散佚,因而江熙《论语集解》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就其中的江氏注文及其思想而言,江注充分体现了东晋的解经特色:不仅凸显了江熙个人作为东晋中后期经学家的儒学立场,而且透射出魏晋玄学思潮在《论语》诠释上的某些特点,其思想价值更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在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推介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误读,特别是当有翻译这一过程介入时尤其如此。本文从《孙子兵法·九地篇》一段文字的理解和翻译入手,探讨了文本解读的开放性与限定性问题,进而阐明在典籍外译与国家形象塑造二者关系问题上我们应持有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9,(1)
《论语治要》是著名佚存文献《群书治要》所收录六十五部典籍中的一部,成书于贞观初年,反映了贞观一朝崇尚文治的施政理念和重视"文儒"的用人特点。《论语治要》位列《群书治要》内"经部",反映了唐初大规模图书整理中确立的"四部分类法"的最新成果和文化价值定位,亦反映了贞观伊始唐太宗大兴儒学,释奠礼仪的变化,以及选用儒生充实文官系统的施政价值取向,这些都对后世释奠制度、科考制度等产生极其深远影响。《论语治要》中所提倡的文治思想,在实践上既表达了贞观君臣"君为治本""政者,正也"的施政逻辑,亦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等制度形式得以确立和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杨朝明 《孔子研究》2023,(5):59-67+158
《孔子家语》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若论其在中国思想与中国智慧中的价值,可以说罕有其匹;如论其在中国学术史上遭到的怀疑,亦堪称首当其冲。但是,近代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证明,《孔子家语》确为先秦旧籍。鉴于《孔子家语》的内容、体量及相关学术问题,其价值绝不在“四书”之下,完全称得上“儒学第一书”或“孔子文化第一书”。《孔子家语》最为直接的价值,就是增加了数量庞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献资料,以资印证校验《论语》等早期典籍文献的记载。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终结,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也是对历代学者研究得失的一个很好检验。  相似文献   

20.
葛文峰 《孔子研究》2023,(5):134-144+160
1822年至1922年的一百年,是欧洲不断对《论语》进行典藏与研究的时期。英、法、德以及梵蒂冈等欧洲国家的至少18种早期汉籍书目对《论语》进行了著录。这些汉籍藏书书目与研究书目对《论语》著录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著录作者、版本及解题、内容提要,后者侧重著录成书过程、译本版本、思想内容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这为《论语》在欧洲的早期传播提供了文献检索与研读指南,也标志着西方儒学研究逐步步入正轨,为《论语》世界意义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