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与自然法理论是一个关键问题。太渥等人试图在新的阐释中重构马克思主义自然法理论,强调作为一种社会理论的自然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联。这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实践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方自然法理论在当代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建林 《世界哲学》2007,51(2):76-80
自然法观念构成了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传统,这一传统因19世纪实证主义的冲击而一度中断,进入20世纪后,西方自然法理论得以复兴,但当代新自然法理论并不是对传统的重复。自然法何以认识和证明?自然法包含哪些规范内容?自然法对现实政治秩序和法律体系发生何种效力?正是在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当代新自然法学家通过理论变革和创新而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转向,从而促使西方自然法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外思想家期盼破解的难题,与之相伴的是,如何考量法律的正义或不义、法律赖以存在的合法性的依据是什么、道德能否对法律进行审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当代实证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两大阵营。赫伯特·哈特被誉为当代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最大贡献就表现在对传统实证主义法学的超越和在与新自然法学派的论战中提出的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主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正义观。  相似文献   

4.
自然法应当成为类似于实在法的事物,而不是要完全像法律。自然法必须具有法律的特征,即能够以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方式安排人类事务。第一,这意味着自然法必须是义务性的;第二,自然法的义务性命令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被理解为强制性的;第三,为了能够以一种近于类似法律的方式对任何事情产生影响,自然法的要求和禁止也必须要由各种类型的附属原则来补充;第四,自然法必须与伦理学和道德相分离,甚至与客观的伦理学与道德相分离;第五,自然法必须从属于某个共享承认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作为法律之一类的自然法是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本文在分析阿奎那的法律定义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其自然法概念的性质和含义,最后还考察了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讨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葛天勤 《哲学动态》2022,(10):49-56
亚里士多德在《劝勉篇》中提出了一种古代自然法理论。根据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观念,古希腊自然法具有规范性、自然性和恒常性三个特征。而亚里士多德在《劝勉篇》中关于法律的论述符合古代自然法的这三个特征。《劝勉篇》的写作受到了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反驳伊索克拉底对思辨哲学的批评也是一个重要动机。正是这两个背景,促使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自然法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西自然法哲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这样一个题目做文章,一些人或许会顿生疑问:中国古代有自然法吗?笔者的回答是:中国古代当然没有“自然法”这一概念,但无其名并不等于无其实,若根据西方学者给自然法所下的定义(自然法即道德法)来看,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有自然法。那么,自然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与人定法是一种什么关系?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有必要回溯一下西方自然法学说的历史。一、对自然法学说的历史考察“自然法”的英文名称是naturallaw,即自然的法律或自然法则之意。自然法学说起源于古希腊,后被古罗马法学家、中世纪神学家、近代自然法学派和现代自…  相似文献   

8.
法律信仰转型中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强 《现代哲学》2006,(6):121-125
在西方法律传统的演变中,法律信仰的转型是伴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凸显而发生的。基督教理论承认人的有限自由意志,在上帝之下,君主必须服从神法和以神法为依据的法律,个人意志可以高于君权,由此形成了神权保护民权、对抗王权的局面。在自然法理论中,自由意志被理性所取代,人依赖理性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神法和自然法的世俗法。理性主义则认为,人不再需要神的帮助,仅凭理性的命令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理性本身的法律,获得对法律的信仰。西方法律信仰的转型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主义的演变历程。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将“公平”、“正义”等法治观念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对处于目前文化境遇中的中国人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乔治是当代天主教新自然法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自然法理论,以中世纪天主教神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学说为出发点,对由格里塞所创立和发展、经由与博伊尔和芬尼斯等人合作所阐述的新自然法理论,作了辩证的、理性的辩护。其基本伦理学部分的内容包括实践推理与道德判断、自然法与人性的关系、绝对道德规范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正>共同体是当代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和道德哲学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重要问题。近代和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共同体衰落,导致依附于特定共同体的人,丧失原有的身份认同和安全感,追求新的能够获得认同和归属的共同体成为其共同理想。这个问题甚至成为现代性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之间的划分界限在哪里?这个问题在西方法理学界被长期地予以关注和讨论.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已经形成了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哈特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既坚持实证主义法学传统,主张法律和道德分离,又承认法律和道德之间具有偶然联系的事实,提出了最低限度自然法思想.研究哈特提出自然法思想的因由,明确最低限度自然法思想的内涵,对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龙霞 《现代哲学》2006,(1):32-36,121
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研究面临着从批判性导向向建设性导向的话语转换的需要。而传统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对法律规范意义的一贯抛弃态度,是实现话语转换的困难所在。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发现否弃法律的规范意义并非马克思思想的固有逻辑。而籍由马克思实践思想中所蕴涵着的实践的内在张力性框架,可以把法律的规范意义容纳进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启出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研究谋求自身内部话语转换的可能和契机。  相似文献   

13.
为出一集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专辑,编辑部希望我写一篇题为“马克思的辩证法”的论文。关于“异化、物化”的问题,其他人另有投稿。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辩证法决不是到了异化、物化理论就终结了,但后者确实是前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把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辩证法这两篇论文并列发表,似乎略有不妥。倒是应该在  相似文献   

14.
当代黑格尔哲学的复兴主要是在实践哲学领域,而如何将黑格尔法哲学中的正义论纳入当代政治主流话语体系,是当前国际黑格尔哲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深入理解黑格尔法哲学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基于黑格尔法哲学的内在逻辑,探究了"法哲学与自然法的内在关系"这一迄今尚未阐释清楚的基础问题。通过黑格尔对自然法的改造,自然法即为自由法,法的实现过程即人类自由从抽象变具体的过程。对于具有社会本性(自然)的人类而言,真正的自由最终只能在伦理法即人类伦理生活的各种规范形式中实现,因此自由法本质上就是伦理法。伦理体现为法和道德的真理。从黑格尔关于自然法和伦理法的关系,我们可以准确定位黑格尔法哲学在整个西方自然法传统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折的显著标志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和 "独立的个人"的出场,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国家"、"共同体"之神圣性的衰微。马克思对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兴起而出场的"个人"有着敏锐而卓越的体会和把握,"个人"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的固有维度和重要范畴,因而是创新发展马克思哲学、展现其当代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视域。然而,在当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个人"的真实内涵及其所展现出的马克思哲学之批判与超越意蕴,尚未得到充分阐释。有鉴于此,本文将在讨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的视域中,对 "现代"、"现代性"、 "现代化"背景下"个人"的出场的意义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16.
赵柯 《世界哲学》2023,(3):57-67
在《世界环游记补篇》中,狄德罗从欧洲社会与塔希提社会的风俗之不同出发,探讨了何谓风俗、何谓好风俗等问题。狄德罗提出,风俗是法律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法律就有什么样的风俗。其次,好风俗有赖于好法律,好法律在于精致地模仿自然法,与自然法保持一致。狄德罗表明,社会必须要有法律,且法律应辩证地迎合天性,与天性保持辩证的统一。在《补篇》中,狄德罗展现出一贯的辩证道德主义立场,是一个辩证道德主义者。通过这部著作可以再次发现,狄德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启蒙放荡子。  相似文献   

17.
乙、异化和物化这里我们集中论述两个问题:第一,马克思著作中的物化概念;第二,卢卡奇著作中的物化概念。马克思除了使用Entfremdung和Vergegen-standllchung,即“异化”和“客观化”以外,还用了Verdinglichung“物化”(reification)这个词(来自拉丁语“res”——“物”)。这个词无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还是在近年来有关异化问题的论战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些人已开始认为“物化”这个概念要  相似文献   

18.
霍布斯的自然法理论内涵丰富,规则利己主义诠释将自然法视为理性的利己准则,对"心中没有正义"的愚昧之徒来说,它不具备有效的道德约束力。神圣命令诠释则将其看作上帝的神圣命令,对"心中没有上帝"的非基督徒来说,它难以获得普遍地接受。为解决前两者在解释自然法的规范性上所面临的难题,道德建构主义诠释主张,自然法应当被视为具备道德反思能力的主体在公平的程序背景下通过公共证明而达成的合理共识。  相似文献   

19.
洛克对自然法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得出了自然法具有神意法和理性法双重属性的结论.这种性质界定具有模糊性,而且神意法与理性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冲突的,因此受到后来学者的诟病;但洛克自然法理论中的这种模糊性源自其对于由理性所开启的现代性进程之谨慎态度.尽管洛克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更重视理性的作用,但理性也存在诸多问题:自然法是人类理性无法独证的,对于理性的偏执会在认识论上因缺乏根基而显得武断,而且自然法在政治上的应用及其说服力,仅仅依靠理性推演也是不够的.这些考虑最终使洛克走向一种谨慎的平衡策略-自然法既是神意法,也是理性法.此外,洛克还从上帝存在这一基本背景出发,引申出了人类应当服从的三类自然法义务,并从这三类自然法义务中推导出了人类的三大基本权利:生命、财产与自由,近代权利思想实发轫于此.  相似文献   

20.
在本文中,霍耐特主要对与他此前发表的《物化》有关的几个问题做了澄清。问题涉及如何继承马克思的批判遗产、物化的准确深层定义、物化产生情境条件以及道德实践的情感参与条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