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近代哲学核心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后来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学证明中得到进一步讨论和深化,最后在近代哲学中才被自觉地确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经院哲学对此问题的思考典型地表现在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及其所引起的争论中,这个证明在近代的笛卡尔哲学中再一次得到重申,并且遭到了康德的致命批判。后来,当黑格尔对这一证明以及康德的批判进行再批判时,才揭示出它所包含的思维与存在相同一的深刻内容。一、本体论证明的提出及其思想实质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最初是由安瑟尔…  相似文献   

2.
卡尔·拉纳先验形而上学的鹄的,在于奠定启示神学的知识论根基和真理规范。卡尔·拉纳确证,作为精神的此在对于上帝的先验把握,揭示着作为神圣奥秘的上帝在此在意识中的临在。先验形而上学所论证的此在的普世而先验的上帝知识,是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认识论表述,毋宁说,是以形而上学的先验认识论术语表述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作为精神的此在对于上帝的先验把握,作为上帝普世而先验的启示,是上帝在历史中作为神圣逻各斯-言辞形式的特殊的范畴启示的形而上学根基。一方面,托马斯·席瀚对卡尔·拉纳的哲学诠释是值得商榷的,但另一方面,拉纳关于上帝存在本体论的证明面对托马斯和康德的高尼罗式的诘问也依然是无力还击的。  相似文献   

3.
灵魂是否不灭?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意志是否具有超必然的自由?这三个问题涉及宗教的根本基础。宗教神学家一直把上述三个问题视为神学的基本问题。一方面把它们奉为神圣的信条,不许信仰者怀疑;另一方面,也不断利用哲学和理性的形式,对之作出各式各样的证明。但是历史上的启蒙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之发出了公开的挑战,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从自然科学新成就出发,证明统一的自然界不可能有任何超自然存在。围绕三大神学问题的争论,一直是哲学与神学关系史上的中心问题,它也成了宗教哲学必须解答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A.F.艾耶尔(1910——1989?),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通常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在英国的代表。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1936)和《哲学的中心问题》(1973)两本著作中,集中批判了基督教神学的“上帝存在”的命题。两部著作对神学的批判立足点是相同的,前者的分析较为笼统,而后者的分析则较为具体,它们都企图从逻辑上分析基督教神学命题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5.
上帝论无疑在基督教以及基督教神学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谢扶雅的上帝论思想,在经历了从早期到成熟期的转变之后,形成了上帝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看法。而其尤为独到的地方在于对上帝的这两种状态(一体两态)的解释。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角度分别探究他的一体两态思想的哲学基础,并最终表明,从中国哲学而来的中和思想、天人思想对于上帝论具有创造性的贡献,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是安瑟尔谟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理论根据,对其证明的哲学批判及变革是在对于形式逻辑的超越之中不断地推向深入的。康德的先验逻辑拒斥作为理性概念的上帝,理念中包含的现实性并不等同于现实存在中的现实性;黑格尔认为上帝本体论证明只有基于辩证逻辑,且在"正、反、合"的推理法则中才是可理解的,其合理性在于它以宗教的方式表达了"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不仅是该证明的理性完成,而且也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批判方式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上帝存在证明大都直接断定概念与存在的合一,康德从这一关键枢纽入手摧毁这些证明。然而黑格尔的历史梳理表明,双方都有其局限性: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作为问题的原发之地,扎根于充沛的超越性信仰之中,该证明对宇宙秩序的坚守值得肯定,但它忽视了尘世事物对上帝力量的体现;康德的批判及其代表的现代经验实在论直接断定而并未证明概念与存在的两分,陷入知性思维而不自知,因而取消了上帝概念及其主动实现的问题。要了解"存在""概念""理念"这些范畴的本性,审视黑格尔心目中真正的上帝存在证明,必须以他的《逻辑学》为依据,洞察"存在向概念的过渡"和"概念向存在的过渡"各自在不同层面支持对方这一思想实情。黑格尔的上帝观在各种新兴"实在论"对康德先验论构成重大挑战的当今时代,不失为一条既尊重现代理性,又坚守宇宙秩序的可参考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宇宙论证明试图从宗教或哲学的角度解答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宇宙中有某物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马克思认为,该证明是从偶然的事实出发推导出独特的必然存在物,黑格尔颠倒了这一证明以便替它辩护,但该证明实际上是说,因为非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上帝才存在;从交互作用原则来看,作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的必然存在物并不存在;创世问题是抽象的产物,如果你放弃抽象,你就会放弃该问题,因为从终极实在原则来看,作为整体的人和自然界恰好是通过自身而诞生的必然存在物;交互作用原则和终极实在原则看似矛盾,但实际上二者的适用对象或角度是各不相同的,并不构成真正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西方宗教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传统论证主要有三种:目的论论证、宇宙论论证和本体论论证。伊斯兰传统学术关于真主存在的理性论证也可归为三类:目的论论证、"凯俩目"宇宙论论证和"或然性"论证。现当代学术研究日渐显示,中世纪基督教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大多源自中世纪伊斯兰教义学和哲学。本文从宗教比较角度介绍了伊斯兰传统学术关于真主存在的理性论证并分析了其各思想流派对信仰-理性关系问题的理解后指出:当前,伊斯兰教内部应进行更为深刻的批判反思,加强阐扬自身深厚的理性传统,积极高效地迎接现代性挑战;世界各大文明需秉持美美与共之理念加强对话合作,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更加美好的"地球村"未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莫尔特曼的经世三一的上帝观典范.作者从莫尔特曼与拉纳的上帝观神学的关系出发,指出莫尔特曼的理论意图在于从新教的十字架神学出发来消解拉纳理论中所包含的内在三一和经世三一的张力.莫尔特曼的上帝观旨在于塑造一个"位格关系"中的上帝受苦的真实性,凸显栽上帝的"为我们"的特征.以此为基点,作者探讨了莫尔特曼对于基督教上帝观传统的批评,以及他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受怀特海宗教哲学的影响,谢扶雅转向个人内在的宗教体验和沉思,逐渐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谢扶雅的宗教思想,大体可分为"宗教的哲学反省"与"神学思想的综合创新"两个阶段。1926-1946是"由社会倾向而至个独沉思"时期,此即"宗教的哲学反省"阶段,他对宗教的本质、演进及理性化等问题的思考,其中可见怀特海宗教哲学的清晰烙印。1946年之后的阶段是"由沉思而更至综合"时期,此即"综合创新阶段",他把中国传统的"中和思想"与怀特海的"过程上帝观"相互融会而形成"中和神学",这是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的代表理论之一。就上帝观来说,谢扶雅与怀特海之间有很大的相契性。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毕生的思想与上帝/神性难解难分。在后期重要著作《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形成了对其后期思想具有规定作用的“存在/存有历史”观,以及以“本有”(Ereignis)为核心词语的后哲学之思。而在“存在/存有历史”思想的最后一个“关节”即“最后的上帝”一节中,海德格尔形成了与“本有”相关的神性之思,后者不同于传统神学——我们愿意称之为后神学的神思。  相似文献   

13.
神学解释学是理解中华文化处境里上帝圣言之有效路径。中国教会正在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从这样的思的层面来看,又是一项关于如何理解上帝圣言这一话语事件的历史性事业。因此,神学思想建设最基本的认知就表现为对话语事件的语言学理解和言说式解释。在这种基本的解释学层面里,丁光训主教提出的神学思想建设其前设性导向的确立就必将首先关涉到作为基督信仰本质的基本信理,如“三位一体”和“上帝的眷顾”等。  相似文献   

14.
神学的核心问题是关于上帝的问题.从现象学的视域出发探讨神学的问题,不是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处理神学研究的对象,而是在不断的悬置过程中,使得神学从各种偏见和先见中解放出来,让神学的问题自身来显现自身.现象学神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思考上帝如何在其自身之中显现自身.海德格尔、列维纳斯、马里翁、克尔凯郭尔和奥古斯丁的现象学神学思想,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到后现代的变化,人们进入了自启蒙运动所带来的自主性衍生的让人捉摸不定的神学困境。德国天主教神学家卡斯培所著的《现代语境中的上帝观念》关注的是在现代处境下如何看待上帝与信仰问题。面对世俗化的冲击,卡斯培一方面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发展本身及其所呈现的问题对神学提出了新的需求或挑战,但是另一方面他仍然强调神学性的神学(在基本教义与神学命题上要与传统相符合)。道成肉身的语言存在与爱成为卡斯培诠释上帝观念,走向神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主体反省意义上的哲学思考对宗教理论做出解读和进行理性表达,是我们跳出宗教狭隘的神学立场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宗教思想的关键。"人是上帝的肖像"是基督宗教人学理论中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当我们抛开其纯粹的神学视角,尝试从"人的身心合一性"、"人的超越性与神、人、世界关系的建立"以及"人的自由与责任"等方面来解读这一思想观点时,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7.
张宪 《现代哲学》2004,(3):88-97
本文通过分析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上帝问题的处理,试图揭示上帝观念从现象学到生存哲学演化的逻辑进路。基于从生存哲学角度对上帝的追问,我们可以从哲学上找到回答今天宗教生活如何可能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莫尔特曼的政治神学是其希望神学的逻辑延伸与必要组成部分。政治神学的特点是面向实践。它是关于复活与十字架受难的辩证和谐统一。政治神学的上帝是被钉十字架的、受苦的上帝。奥斯维辛之后的上帝不再是战无不胜的。上帝与不信神的、被上帝遗弃者结合。解放是指从政治偶像及焦虑中解放出来。拯救不仅仅是传统所谓从罪中救赎。除了罪以外,人还有无缘无故地遭受的苦难。上帝站在无辜受难者一边,并亲自受苦。这是新的神正论。人的解放不仅包括宗教偶像的破除,也包括政治偶像的破除。注重行动与成就,使人变得冷漠,对人缺乏同情,缺乏激情。现代神学的趋势是与社会现实结合更密切。  相似文献   

19.
系统神学中连接上帝论和人论的一个重要纽带就是上帝的形像。本文从加尔文对上帝论和人论的论证入手,指出加尔文在论及人性的败坏时,并没有完全忽略人所拥有的上帝的形像,从而理清加尔文认为的有关上帝的形像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自教父开始,信仰中的上帝与理性中的上帝开始了长达二千年之久的弥合与分裂之路,也带来了基督教神学的"世界历史性问题",明清时期天主教入华与儒家的遭逢,正在此一角度上彰显其价值。自从中国基督教研究开启范式转向以来,华人学者的研究尤为注重此方面成果的揭橥。晚明中西上帝观的相遇,也即作为儒家文明之根的帝天崇拜与西方基督教系统神学中的上帝论在晚明的冲撞与融合。"中国礼仪之争"正是两种不同范式的社会宗教在核心理念与传统仪轨两方面冲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