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于什么是宗教哲学,宗教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什么,研究宗教与信仰宗教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是宗教哲学界一直探讨的问题。具体说来,专门研究宗教哲学的学者是否只有信仰宗教,才能够把握宗教哲学的精神及其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说某一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际上指的是这一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即“怎么样”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逻辑上看当然是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而形成的。因此,判定“实践”是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首要的基本观点,根本上不是看“实践”在促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的作用即着眼于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成为它自己,而是得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样”的。就此而言,得出“客观实在”或“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便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信仰问题研讨综述--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所长会议侧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哲 《哲学动态》2002,(8):9-11
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所长会议于 2 0 0 2年 5月 10 -11日在石家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召开。会议研讨的主题是“信仰和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会代表关于信仰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 ,在如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一、什么是信仰 ?一种观点认为 ,并非对任何事物的坚信态度都可以被称之为信仰 ,信仰与信念指的是对于某些尚未被实现和证实的客观状态或观念的确信。有的代表提出 ,信仰指的是对某些非实证的事物所固持的坚信不移的态度。希望一切信念都能得到经验和逻辑的支持 ,这是极端理性主义者的一种理想追求 ,实际上更普遍的…  相似文献   

4.
为回应近代西方学者关于儒学非哲学亦非宗教的观点,清末民初的文化名人辜鸿铭提出儒学既是哲学也是宗教的观点予以反驳。他认为儒学中的"皇权信仰"与"祖先崇拜"为中国人带来安全感与永恒感是儒学被信仰的心理学原因;儒学建立在遵循"人之真性"的人性关怀基础上是儒学被信仰的人性原因;学校与家庭对亲情之爱的教育与熏陶是儒学被信仰的情感原因;儒学对民众道德感的培育是其取代宗教教化功能的道德原因;能以道德教化维持社会良序是儒学成为被统治者推崇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了具有宗教性质的虚假意识得以产生的社会根源,指引出一条彻底完成宗教批判任务的现实道路。要真正完成宗教批判的任务,真正将人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最根本的是要去解决信仰宗教的人现实的难题。变革现实的批判必然诉诸革命的实践,自然也离不开实践的主体。无产阶级的利益与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相一致的。因此,寻求人的彻底解放的宗教批判在德国的情境中就必须落实为哲学和无产阶级的联盟,就必须以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宗教批判为出发点,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为中介,在以变革私有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革命中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理性、信仰和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锋 《哲学动态》2006,(11):71-72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理性、信仰和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于8月3~6日在贵州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0名代表参加,提交论文及摘要50余篇。这次会议的基调是“对话”,哲学与宗教的、理性与信仰的、多元文化下各宗教之间的对话。1.哲学和宗教的对话作为人类的两大精神体系,哲学和宗教,理性与信仰的对话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信仰寻求理性的理解,理性也从信仰中获得支承。与会者从人类世界图景的角度出发,或以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宗教,或对哲学体系中的宗教意义进行阐释。关于德里达…  相似文献   

7.
赵林 《世界哲学》2016,(1):115-124
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母体、开始在希腊-拉丁世界中传播时,如何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基督教护教士们面前的一个理论难题。在初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急性希腊化"的做法,即试图将基督教信仰改造成一种玄奥的二元论哲学。与这种异端做法不同,正统教会在对待上述关系时表现出了两种态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统摄希腊哲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拒斥希腊哲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希腊哲学、尤其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柏拉图主义融入到基督教信仰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学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希腊-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化这个表象背后,隐蔽着一个更加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体制)的希腊化与拉丁化。  相似文献   

8.
信仰就是赞同地思考———奥古斯丁论信仰●张荣作为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他首先指出,信仰是人类通往上帝之路的起点,也是人类理解的向导。在《论自由意志》一书中他说:“我们为何要作恶的问题曾使我苦恼,……上帝要帮助我们,并使我们了解我们所信的,我们也...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形式之一。这种文化形式在中世纪与哲学的形而上学相结合而成为最高的意识形态,统治着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文艺复兴的理性从宗教的批判中发展起来,却并没有消灭宗教,而是保留了宗教,使其成为科学理性的一个补充要素而存在,于是,宗教与科学就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互补要素而发展。由于科学与宗教的互补存在,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理性与信仰是由不同的文化形式来表达的,科学表达理性,而宗教只是表达信仰。20世纪以来的文化哲学直接挑战了这种观点。在文化哲学看来,理性与信仰作为人类生活的互补要素,存在于任何文化…  相似文献   

10.
提出这个题目便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西方人看来对非基督教信仰的宽容是否可能,是否应促进这种宽容。 1.让我们做一个回顾。欧洲通过十字军东征认识了伊斯兰教。自12世纪以后欧洲人才开始明白以下这点意味着什么,即除了他们的信仰以外,还有另一种信仰。他们在陌生的信仰那里遇到了一个强大的世界,一种高贵的人性,遇到了伟大的艺术和富有教益的哲学。西方的精神生活由于许多新经验产生了一大飞跃。然而,存在着许多宗教这一事实却令人惊惶。单是宗教可以对比就已使自身的信仰真理成为问题。有许多个真理,还是只有一个真  相似文献   

11.
共产主义曾作为"幽灵"受到欧洲一切旧势力全方位的联合"围剿",但也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遵奉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信仰。共产主义从"幽灵"到"信仰"的塑成,体现了无产阶级不同于资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与价值诉求。其科学深邃的理论建构与高远完善的制度设计,内化为无产阶级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制度,沉淀为一种有信仰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圣经》文本中贬抑视觉上直接"看神"、而重视听觉且把"信道"建立在"听道"基础上这一现象入手,结合克尔凯郭尔在《哲学片断》中对信仰问题的讨论,分析了直接性的"看"和"听"在树立基督教信仰过程中所可能造成的误区,旨在揭示启蒙运动后信仰之为"精神性"和"内在性"的本质,以肃清宗教信仰领域中的诸种迷信思想,明确宗教在理念与实践上不可解决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交叉的方式比较了克尔凯郭尔和尼采对待基督教信仰的不同态度,提出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在于是否信仰基督教,而在于是否承认存在的"整体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13.
宗教信仰如此糟糕,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信徒? 一种信仰的流行跟它是否正确,或是否有效,没有关系。想想看,星相学、算命、伪科学……同样非常流行。传染病也很容易流行。信神只是人性的弱点。在许多原始部落,宗教信仰使其成员能够解释他们无法明白的自然现象。即使是在文明社会,科学已能够解释许多自然现象了(比如用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从历史上看,宗教孕育了哲学。宗教提供了哲学所依据的思想资料;反过来,哲学在一定条件下,又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同时,哲学和宗教有着共同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对人生和世界都有自己的观点,都是比较完整的世界观。任何宗教都要探索人类与世界,人生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的各种关系,反映这种理性思考的便是宗教哲学。宗教哲学是在其基本信仰的支配下展开的一种研究宇宙和人生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国内关于信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出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信仰问题引起了国内理论界的极大关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在日趋深入,现述评如下.一、信仰的本质 信仰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在哲学的高度上规定信仰?第一种意见认为信仰的本质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第二种意见认为,信仰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或某种现象的真诚信服与拳拳服膺的态度;第三种意见认为,信仰是一种附着于一定信仰对象的信仰心态,这种心态以“相信”为中心,将认识、情感和意志组织起来,成为统一的高级情感.  相似文献   

16.
白理明  刘若民 《天风》2005,(12):38-39
今天我们所读的经文选自《使徒行传》。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使徒保罗在雅典遇到知识界人士,使徒保罗在向那些最富有怀疑精神的人解释自己的信仰。在雅典,保罗和以彼古罗、斯多亚派,以及城市里其他人辩论(徒17:18)。后来,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又称“众星之山”的地方,此地是雅典人聆听和评论各种宗教与哲学观点之处。由于这一段经文的缘故,“雅典”已经变成“学术”或“大学”的象征——即哲学与科学知识的中心。雅典和象征信仰的“耶路撒冷”常常是相对立的。雅典和耶路撒冷都是象征。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对西方现当代哲学的超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更。它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虽有共同之处 ,但由于二者的社会阶级基础根本不同 ,在理论形态上也必有原则性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从根本上超越了包括近代哲学在内的全部西方传统哲学 ,彻底地克服了它们的种种片面性和局限性 ,而且也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现当代哲学 ,同样避免了它们的种种片面性和局限性。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我在其他地方已有较多论述。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现当代哲学的超越 ,我的一些主要观点虽然也提出过 ,…  相似文献   

18.
<正>"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经文:腓1:9-11在思想多元化、价值观纷纭的时代,人们往往感到迷茫,不知所从。有思想的人不甘心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更加感觉到人生需要有信仰,才有前进的方向、努力的目标。其实那些口头上说不必谈信仰的人,实际上还是有他们的信仰的,有人求名,有人求利,有人有比较高尚的追求,愿意为社会做贡献,可是自己的理想生活又是什么呢?信仰有各种:科学信仰、哲学信仰、社会信仰、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19.
信仰的问题十分复杂,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完全可能对其给予不同的理解。本文即是对这些不同的视角做一个概略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扼要分析考察信仰问题的若干维度。这些视角主要包括:基于宗教哲学的对信仰与理性的区别;基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广义的信仰概念;基于高端信仰的狭义信仰概念;基于亚伯拉罕宗教系统的一神信仰概念;基于宗教多元论的多元信仰概念;基于发展角度的考察:信仰可能由高端向低端的回归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李双套 《世界哲学》2020,(1):5-13,160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的主导话语是哲学话语,在该文中,马克思也开始使用政治经济学话语,在以哲学批判为主导分析框架的前提下构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辅助分析框架。马克思在坚持从哲学层面分析“物质利益难事”的同时,使用了“劳动”“价值”和“额外价值”这些政治经济学核心话语。这些话语蕴含着马克思思想中的无产阶级立场、客观价值论和资本批判的方法。当然,这时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还不成熟,立场、观点和方法都处于话语萌发和思想发端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