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是设计本质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但设计创新不是简单的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是基于一定的目的和宗旨,真正地为设计主体服务的新的设计活动。再设计和改良设计所带来的设计中的重生美,同样是基于设计主体的需要、市场的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以及创新的设计手法。设计重生所引发的对设计本质的思考、对人性化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思考,都是设计创新所带来的正面意义,设计师也应该从设计本质出发,使设计从已知到未知,享受设计创新所带来的重生美。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思考问题还是交流思想,总是要进行推理的。不过人们的推理并不都合乎逻辑。合乎逻辑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也是正确思维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推理的逻辑性,即推理的逻辑结构及其规则,是形式逻辑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了解和掌握各种推理形式的逻辑结构及其逻辑规则,也就是我们学习推理各章的主要目的和要求。下面谈谈学习演绎推理应当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一、首先要弄清楚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演绎推理的特征是相对于归纳推理  相似文献   

3.
讨论归纳推理特征的方便途径就是以我们较为熟悉的演绎推理为参照,将二者加以比较。为此,我们首先回顾演绎推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演绎推理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当所有前提为真时,结论必然为真。这就是说,演绎  相似文献   

4.
演绎推理是指假设在某些前提成立的条件下推测必然会出现的结论,它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形式.不同的认知理论对人在推理过程中表现出的逻辑和非逻辑特性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和预测,而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推理行为的脑机制,对演绎推理的认知理论进行了验证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演绎推理认知与脑机制研究现状的回顾,以期能促进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5.
聚焦推理加工初期,研究通过指导语操控主观加工倾向,考察不同指导语条件下内容可信度和形式有效性对演绎推理结果的影响,检验内容和形式两类加工过程的启动加工动态变化性。结果表明,指导语条件显著影响推理初期加工。在无提示指导语和形式判定指导语条件下,推理结果受到了形式有效性和内容可信度的影响;内容判定指导语下只受到了内容可信度的影响。证明主观加工倾向影响了内容和形式的启动加工关系,支持了动态变化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6.
双陈述任务下演绎推理的错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志雅  赵冬梅  郑雪 《心理学报》2003,35(5):636-642
研究了双陈述任务下的复合命题推理和三段论推理的错觉。被试为暨南大学本科生60名。使用冠有“只有一个陈述是正确的”作为限制条件的双陈述推理任务。实验1为纯命题任务,实验2为角色化任务。t检验的结果表明被试只考虑了正确的陈述,却忽略了错误的陈述而出现推理的错觉。结果支持了心理模型理论中的正面表征原则,初步提出正反信息转换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雷明  陈明慧  赵维燕  赵光 《心理科学》2018,(4):1017-1023
推理是人类高级认知过程的一种,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一般将其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个方面。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与之相对的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问题是当前心理推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一种是单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本质上是同一个认知过程,以单过程理论为基础构建的推理模型称为单维模型;另一种是双过程理论,认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并不同程度地受到启发和分析过程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多关注推理的时间进程,以及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各自理论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推理包含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目前关于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以鸟类为实验材料,通过让被试对同一命题分别进行归纳判断和演绎判断,研究了前提多样性对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否产生了不同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命题有效性对演绎推理的影响比对归纳推理的影响大,前提多样性对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并未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儿童演绎推理特点再探——假言推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推理能力的出现和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正确掌握这种能力一般认为是在儿童发展的后期。其实这种从已知推到未知的思维在幼年儿童身上早已出现,只是由于未能摆脱有限的具体感知经验的局限性,因而往往得出一些荒谬可笑的“结论”。例如影片《以革命的名义》中,一名儿童从“生过伤寒病会落发秃顶”推断“这个人(列宁)秃顶一定是生过伤寒病”的结论。类似这种逆向推理的思维过程是往反于单一的联系之间:A(?)B。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却是复杂的,多枝的,A 不仅可以与B 有必然联系,也  相似文献   

10.
演绎推理中的心理模型理论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推理是问题解决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多年来一直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推理有多种形式。演绎推理是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用演绎推理指导开拓镁剂的新用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成人内科(200092)蒋锦琪,郭九吉,张懋贞,荣烨之上海市杨浦区工人医院内科(200082)刘治中门冬氨酸钾镁以门冬氨酸为载体,使细胞内钾、镁离子的浓度明显增加,国外文献 ̄[1]曾报道过镁可以使...  相似文献   

12.
一个演绎推理难题对心理模型理论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志雅  赵冬梅  郑雪 《心理科学》2003,26(2):370-371
1 问题与目的1.1 问题的提出有一些被称之为“老实人—骗子”的逻辑推理问题 ,人们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推论。如 :有一个老实人和一个骗子 ,老实人永远说实话 ,骗子永远说假话 ,有一天他们在下象棋 ,分别说 :“一些平局是黑方先行的”“所有的平局都是黑方先行的”问 :是否可能 ,所有的平局都是黑方先行的 ?从逻辑的角度 ,正确的答案是“否”。但是 ,实际上人们却常常忽略了骗子所说的话 ,单凭某个老实人的话做出错误的推论。如上述问题 ,假定第一句话是老实人的话 ,由于这句话和结论可以同时为真 ,如果没有考虑骗子说的话 ,就做出了“是”…  相似文献   

13.
沸沸扬扬的未知事物米歇尔·皮埃尔桑著张伯霖译“让我们静静地放出光明!我们,幽冥黑暗中的小灯,被囚进不分南北极的阴郁的混沌中;我们,活跃在宇宙和理想中的实在,孕育着无边梦幻弥漫以太这个无沙滩的汪洋,岸边激浪永不归来;我们就是创造,未知事物之岛!”维克多...  相似文献   

14.
钟小缘  喻晓锋  苗莹  秦春影  彭亚风  童昊 《心理学报》2022,54(10):1277-1292
相对于传统的离散作答数据, 作答时间作为连续数据, 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改变点分析(change point analysis)技术在心理和教育领域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本文一方面对改变点分析在心理测量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一个综合的总结和分析; 另一方面, 将基于作答数据的两种改变点分析统计量推广到作答时间数据, 将改变点分析技术应用到测验异常作答模式:加速作答speededness的检测上。采用两种检验方法:似然比检验和Wald检验, 分别在已知和未知项目参数的条件下, 实现异常作答模式的检测。结果表明, 所采用的方法对于加速作答行为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检验力, 同时能够很好的控制I类错误率。实证数据分析进一步表明本文中所使用的方法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恩惠 《天风》2009,(4):64-64
茫茫大地,大千世界.人类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对于"生",人们想得多,体验得多;而对于死,人们既不愿想,也不敢想,又无法主动去体验.也许正是基于此,古代的孔夫子便说"未知生,焉知死"?在老夫子看来,死亡是彼岸世界的事,生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哪有时间去研究死?  相似文献   

16.
对空间推理的研究有助于探明其加工机制以及验证心理逻辑理论和心理模型理论。行为研究通过考察多种影响空间推理的因素(如心理模型数量、前提的对象顺序等)证实了心理模型理论的预测。脑成像的研究表明,空间推理活动主要激活枕-顶-额脑区网络,顶区可能是推理的特异性脑区。研究的结果同样支持心理模型理论。未来的研究应该整合演绎推理的不同理论,加强对不同演绎推理任务的研究,并将脑成像技术与EEG或ERP结合起来,进一步探明人类空间推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7,(6):46-47
正对于"生",人们想得多,体验得多;而对于死,人们既不愿想,也不敢想,又无法主动地去体验。也许正是基于此,古代先贤便说:"未知生,焉知死?"然而,从基督教教义和生活的反思中,人们又可以毫不犹豫地提出:"未知死,焉知生?"一个没有充分认识死亡真面目的人,不可能充分掌握今生存活的意义;从不思考死亡的人,也从来不会思考生活。  相似文献   

18.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是多方面的、内容很丰富,其中就包含有物质文明可以变成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可以变成物质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中的“物质”同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物质”范畴是有联系的,两者都是客观实在的东西。但是又是有区别的,两者的范围是不同的。哲  相似文献   

19.
保加利亚科学院荣誉院长托·巴甫洛夫在今年第1期《九月》杂志(文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可以争论的和不可以争论的》文章,批判一些保加利亚哲学家和艺术家,说他们是“革新派”,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已经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观点。一、批判阿·波利卡罗夫等对当代各部门科学的新成就给予了过高的估价,从而轻视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物质的哲学定义;一些年青哲学家走得更远,从而导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修正。如日·热列夫等人说,“客观实在是物质的非本质的特性,物质只是作为人的意识的客体才获得这种特性”;“不应教条地理解列宁关于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定义,因为这不是对所有时代都有效的教科书定义”等。巴甫洛夫认为这是关于物质的哲学概念的“修正主义观点”,是“修正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的整个哲学思想基础的基础,是修正列宁的反映论”。二、批判多·斯巴索夫、阿·加夫里洛夫等人为了“革新”和“创造”,同新实在论者、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托·巴甫洛夫等人宣布为“模写实在论”代表。他们把认识说成是“物质的人对物质的世界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否认观念是客观实在事物的主观映象,因而实际上他们也同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概念同事物本身混在一起。三、批判边·丹切夫等人是美学革新家”。丹切夫等人认为艺术的思想性是“艺术家(对事物)的主观态度的表现”。这“实际上就从艺术形象中抽掉了一切有认识意义的内容,因而也就抽掉了任何思想性。”托·巴甫洛夫文章发表后,被他批判的哲学家之一多·斯巴索夫在《人民文化》报上发表文章反击,接着该报又接连发表了托·巴甫洛夫、基·瓦西列夫、包·参科夫等人的三篇争论文章,《哲学思想》今年第3期又发表了米·扬科夫的争论文章。这些文章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事物的最普遍的结构及共规律性应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一部分人(多·斯巴索夫、基·瓦西列夫)认为应作为哲学的对象;而另一部分人(托·巴甫洛夫、包·参科夫、米·扬科夫)则认为应作部门科学的对象。因限于篇幅,本刊特将托·巴甫洛夫的文章详细摘译介绍,还将持相反意见的多·斯巴索夫和基·瓦西列夫的两篇短文全部译出,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风采可以感染,笑容可以感染,喜悦可以感染,幸福可以感染,精神可以感染……所有的感染中,我们最乐于接受的,就包括这五个方面,因为这是美好世界的组成部分。被感染了之后,我们的生命就会洒满阳光,内心就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