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由消费活动的总和构成。消费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客体是能够为人所享用的物质资料或劳务。消费活动是人所进行的有目的的行为,其目的就是通过对物质资料或劳务的享用而获得主观满足,因此它不仅仅指外显的行为,而且还包括内潜的心理——在人的意识中居于浅层次的需要和动机等,居于最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消费生活方式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方式,在其自身的机制中,道德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主客体时,首先需要对自然客体的复杂层次性作深入研究.自然客体是个有机系统包括有三个层次和相应的矛盾.把它弄清楚,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自然客体的第一个层次是广义自然客体(或叫潜在自然客体)和现实自然客体.整个自然界,包括地球上的一切,以及天上和地下的宝藏,都属于自然客体,或者说是广义自然客体.不管人们对它是否认识,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哲学上的自然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范围、成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这一部分自然客体,即现实自然客体  相似文献   

3.
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纽带,同时也是一种不易达到的至高的境界。 什么是理解?《现代汉语词典》解作:“懂;了解。”《人学词典》释为:“主体通过信息把握客体的一种思维心理过程和状态。……是主体所达到的在一定层次上把握和再现客体的形式。” 从人与人的交往看,理解是主体对客体的了解,并且这种了解应得到作为客体的人的认可。 具体说来,尊重别人的独特  相似文献   

4.
展示设计活动是人的主观活动,这种主观性的前提是实践的二元论,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展示道具是主体活动相对应的客体,这个客体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但它传递的应该是说明信息的信息,因为展示设计活动服务的对象是展品而不是展示道具本身,针对不同的展示目的展示道具传达的信息也应该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5.
吴建国 《学海》2005,3(6):30-33
具有客观惟一性的客体世界是人的认知对象和生存环境,但主体(人)并不拥有本身无"象"的无限层次的客体世界.主体能依据器官和仪器感受源于客体事物的信息,并在已有的经验(知识)体系帮助下对客体信息进行释读成"象",从而建构出自己拥有的认知世界.主体通过价值世界的选择引导着自身实践,在满足主体需要的同时改造着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6.
企业伦理是伦理中重要的一环,企业伦理可以分成4个层次,分别为“利”、“乐”、“和”。“安”。如果依据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是安、和、乐、利。 “利”是利润。一般人喜欢说:“企业不是慈善事业,乃是营利事业”,便是站在企业伦理的“利润”层次,亦即“企业的经济责任”来立论的。 “利”有“正利”也有“邪利”。能“安”的利,叫做“正利”;“不安”的利,便是“邪利”企业应该赚取能“安”的利,不要贪图“不安”的利。  相似文献   

7.
在各种价值关系中,不仅存在着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即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也存在着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即人对其自身的效用关系。在人与物的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的主体,物是价值的客体。而在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中,主体与客体则聚于一体,人既是价值的主体,也是价值的客体。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主体、群体主  相似文献   

8.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的几个层次:最低层次为生理需要,第二层次为安全需要,第三层次为爱和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为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人们便开始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道德所由产生和发展的依据存在于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实践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设立的“为我”的创造物,是人们肯定和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就这个意义而言,道德具有手段性,是为达到主体实践活动目的的手段。这表明道德是作为一种次生价值而存在的。作为价值的本源,主体实践活动首先表现为活动主体与对象性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这是行为发生发展的内  相似文献   

10.
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和讨论,无疑将深化和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在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中,必然引出价值范畴。本文就价值定义谈一点商榷性意见。目前一般通行的价值定义是,“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客体与主体(人)的需要之间的“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即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几个价值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价值定义,现已大体得到公认:价值是客体中所存在的对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到主体目的具有效用的属性,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不过,当人们如是正确界定价值概念的时候,又根据“商品价值不是物品对人的效用,物品对人的效用是商品使用价值,而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将"智慧"这个词与孔子、耶稣、所罗门王等传奇性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或者用来评价一些成功人士。但智慧真的与普通人无缘吗?我认为并非如此。"成功"是评判智慧与否的一个参照标准,然而智慧却包含了不同层次。一个人也许达不到现代社会普遍意义上的成功(获得名和利),但也可以因为经验的积累而在某些方面展现出智慧;有一些人具  相似文献   

13.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斯洛通过大量调查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论,着重阐述了五个层次的递升关系。由于缺少哲学思辨和逻辑演绎,有待于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予以论证。结合中西方相关的文化成果,可以说,为人生提供主要动力的是生理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者近于动物性,后者近于神性,人格的成长和完善主要源于后者的制导。生理与安全一般为感性需要,归属与尊重需要使人向社会生成,自我实现需要则体现通天下之志,指向自由而完满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4.
1 对主体一客体的研究开始是侧重从本体论角度展开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的规定性便等于主体的规定性,自然的规定性便等于客体的规定性。于是人们一方面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界定很难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只有人才能是主体,而自然只能是客体。但是这种界定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客体不仅有自然,还有社会和思维等,它们与主体处于不同的具体的对象性关系之中;而自然界本身也并不都是客体,只有与一定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的自然存在物才转化为客体。另一方面,人并非都是和总是主体,他们也有作为客体而存在和活动的时候,这在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和客体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因此,仅从实体的意义上考察主体一客体关系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客体回溯范式考察了特征变化的连续性对维持客体连续表征的作用。实验1和实验2分别探索了形状维度上的变化方式(不变、渐变、突变)和亮度维度上的变化方式(不变、渐变、随机变化)对客体预览利化效应的影响。在特征连续条件下(不变或渐变),两个实验都获得了客体预览利化效应。而在特征不连续变化条件下(突变或随机变化),该效应消失。这些结果说明特征变化的连续性同样影响客体连续表征的维持。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自我价值?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自我价值是与其社会价值不同的另一种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自我价值” 则是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我把这种观点简称为“自我满足论”,这种观点是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它错误地脱离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考察人的自我价值.价值关系只能存在于价值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在一般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而外界物则是价值客体.外界物只有对人而言,才有所谓价值.而当我们考察人自身的价值时,人便由价值主体转化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秀华 《哲学动态》2006,1(12):42-47
考虑到工程活动就是从人类生存的现实出发,自觉依循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变革现存世界、创造价值,并通过价值评价进而实现价值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探究工程价值及其评价问题,以更好地指导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工程实践。一价值与工程价值一般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效用关系,其基础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即人的需要。简单地说,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根据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状况和程度,价值被区分为正价值、零价值和负价值。工程价值是指工程活动及其成果满足人的需要的一…  相似文献   

18.
注意水平对视觉工作记忆客体表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单探测的变化检测范式和注意分配程序,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由相同维度特征组成的客体和由不同维度特征组成的客体在工作记忆中的表征方式,以及注意对其的作用。实验1用双色框作为客体,实验2用不同颜色的形状作为客体。被试为27名大学生。结果发现,由相同维度特征组成的客体在工作记忆中只能以单一特征为储存单元,且这种储存不受注意水平的影响,可能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由不同维度特征组成的客体在工作记忆中能以整合形式表征,但是这种表征需要集中性注意的参与。该结果表明,在知觉过程中整合起来的信息在储存到工作记忆的过程中时,仍需要消耗注意资源。  相似文献   

19.
论公益伦理主张的权利——兼论道德权利的含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道德权利是道德权利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基于人而应当平等享有的,并应由道德来伸张和保障的地位、自由和要求。公益伦理主张的权利主要指公益伦理的客体——弱势群体基于人而享有的,并应当由道德来伸张和保障的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以及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20.
僧肇将认识主体分为人与圣人,二者都有能动的构造观念的能力,他们的差别在于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常人只能认识“相”,而圣人却能认识到“实相”。“相”相当于现象,“实相”相当于本质,它们是一物之两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随认识层次的深入可分为三个阶段:主客二分、主客统一、主客同一。在主客同一阶段主体与客体的差别消失了,人达到了“物我俱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