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9,(4):F0004-F0004
白玉透雕玉璜,战国晚期玉佩,器物高5.6厘米,宽12.5厘米.厚0.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器物为双首龙形主体造型,两端龙首透雕,尖卷唇,巨目圆珠.独角,利齿,有须。颈饰绞丝纹。龙体表面饰有凸起的勾连云纹,背饰透雕卷云纹,形如龙鬣,云纹中心部分有孔可供佩带穿系。  相似文献   

2.
国子鼎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1,(4):130-F0004
国子鼎。春秋时期青铜器。此鼎通高33厘米,口径27.8厘米。1956年山东临淄尧王村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器为子母口,盖面微鼓,盖中间置半环形钮一个。周边饰有三个曲尺形片状钮。直耳按于器口两侧,马蹄形矮足。腹微鼓较深。腹中部饰有一周凸弦纹。  相似文献   

3.
铜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8,(3):F0004-F0004
铜觯,商晚期青铜器。高12.9厘米,口径8,3厘米。桓台史家遗址出土,侈1:3,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饰蝉纹和夔龙纹,前后有两栖首纹饰。腹部饰饕餮纹。内口颈有“父辛鱼”三字铭文。该器物形体虽小,但却不失王者之气,从整个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来看,给人以神秘、威严的感觉,并呈现出一种狞厉的美。  相似文献   

4.
该鬲形体近方形,方唇。折沿,口沿饰一周凹弦纹、腹微鼓、分裆、袋形足,实足尖略高,足尖略内倾,夹砂灰陶,外饰粗绳纹。口径十七点五厘米,高十七点五厘米。现收藏于淄博市博物馆。1981年出土于南家遗址。该遗址位于淄博市张店区付家乡南家村西南,遗址中心处地下有一条古河道,遗址地面上暴露有大量的夹砂灰陶绳纹陶鬲,灰陶罐,灰陶盆等器物残片。断崖上暴露有陶窑遗迹。估计这里  相似文献   

5.
青釉莲花尊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2):F0004-F0004
青釉莲花尊,北朝时期瓷器。高59厘米,口径13.1厘米,腹径29.4厘米,底径16厘米。1982年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出土。器物造型为平唇。侈口,长颈,斜肩,椭圆形腹,高圈足。肩部有两对复式耳。颈部饰有数周凹弦纹,  相似文献   

6.
张越 《管子学刊》2007,(1):F0004-F0004
鎏金铜熏炉,高14.3厘米,口径9.2厘米。1987年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齐王墓出土。子母口,曲腹,饰一周微凸的带纹和一对铺首衔环。柄形座,中部略凸,圈足。盖呈弧形,顶饰一环钮,周围透雕盘龙两条,首尾相接,龙身卷曲盘绕。在足部錾刻铭文,通体鎏金。  相似文献   

7.
1984年农民在水磨遗址取土烧砖时发现一白陶鬶,口径13厘米,高42.5厘米,质为高岭土,夹砂,呈红褐色,轮制,敞口,圆唇,口上有冲天流,高颈,斜腹,三袋足,腹上部有两组凹弦纹,腹部与流相对侧有绞索形半环状宽鋬一个,在腹上部、流两侧和鋬的上接处两侧共饰四对泥饼。此器制作精致,造型美观,是龙山文化时代的典型器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金耳坠     
《管子学刊》2010,(3):F0004-F0004
金耳坠,战国时期首饰,通长约7.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副金耳坠由金丝、金片、绿松石坠、珍珠和牙骨之类的串饰等组成。上部是以线纹金丝组成的网状锥体。锥体上端有横穿可以佩戴,四周镶嵌四颗圆形绿松石片。  相似文献   

9.
羽鳞纹镜在我国目前仅出土两面,分别在湖南长沙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墓。因其独特性,且出土资料稀少,使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的年代判断明显存在研究不足的情况。通过巴蜀地区与楚地之间的历史背景,将有明确出土记载的湖南与四川地区的铜镜作为研究范围,分别从地纹、主纹、环带、四弦钮、镜缘、镜面尺寸方面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的羽鳞纹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提出并论证四川成都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为战国晚期的仿楚式镜。  相似文献   

10.
父癸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7,(4):F0004
父癸觚,商中期。高14.1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8.2厘米。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出土,现藏于桓台博物馆。该器物口似喇叭形,但弧度不大,通体较粗短,不显腹。颈部饰三道弦纹,腹部有饕餮纹,圈足高约为其体长的三分之一左右,下部饰饕餮纹,饕餮纹尾部上卷。整个器物的纹饰均偏重于下部,与器形相当吻合,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特别是圈足内铭"父癸"二字,是这一时期很少见的铭文之一,对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彩陶壶     
彩陶壶,大汶口文化时期典型器物。高14.9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5.7厘米。山东桓台李寨遗址出土。泥质红陶,圆唇,敞口,直颈,球形腹,小平底。器表施黑衣,颈部饰红色圆点,腹部饰三周红色圈纹,内饰红色圆点。该器物充分体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族对太阳神的崇拜。  相似文献   

12.
黄建秋 《学海》2004,(2):94-101
玉梳背饰是良渚文化特有的一种外形似倒梯形、底边接一个有1~5个销钉眼的榫头玉器,以往被称为垂帐形玉佩饰①、玉佩饰②、倒梯形器③、冠形饰④等,1999年周家浜遗址30号墓出土的象牙梳背上就镶嵌有这类玉器⑤,从而解决了玉梳背饰的用途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包兆会 《天风》2018,(7):52-53
1988年11月16日,敦煌莫高窟北区B105窟发现了一件铜十字架,该十字架出自瘗窟(即B105窟)的随葬品:横竖交叉的十字,高、宽各6.6厘米,十字四臂与一圆环交叉,十字的各端均伸出圆环之外1.3厘米至1.5厘米,十字四臂的交接点即十字中心处有一小圆形(见图1)。该十字架是用青铜铸造而成,背面中部有两个铸造时留下的乳状突。该十字架可用作徽章,可称之为景教十字纹牌饰。  相似文献   

14.
古代蝉纹见于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砖石以及汉魏以后的冠饰中,这些不同时期或写实或变形的蝉纹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早期的图腾崇拜以及先人对不死复生的生命期求,其中掺杂了道家神仙羽化思想、佛教生死轮回信仰、儒家清高自持的道德准则,古代的蝉纹因蝉"不死复生"的特性而被赋予了深刻的生命文化内涵。蝉感清风凉露之金气,善治肝经风热之惊痫癫狂;其声清越,能治音哑;蝉蜕轻虚外达,能透疹外出;其轻虚易脱之象,又可治目翳及妇人产难胞衣不下,其功效体现了医药法象之妙用。  相似文献   

15.
正作品简介:高度:2.9cm口径:15.8cm圈足:7.8cm年代:2017年制作者:叶克伟(叶氏哥窑传承人、国际著名工艺大师)葵瓣口折腰盘,通体施米色釉,釉面泛酥光。曲线开片呈"梅花墨纹"状布满器物全身,伴随着哥窑特有的"葡萄斑",更显此盘的古朴。口沿处有六瓣葵口,折腰平底,圈  相似文献   

16.
陈俊豪 《天风》2002,(2):55-55
主施恩,主恩典,广无边,心感谢,主爱中,主教侮,庆新年;记心间。一年中,主引导,四季分,走主路,主在中,主美名,撑乾冲;传四方。春光好,年轻人,大地新,心火热,花竞秀,敬拜主,草青青;传佳音。夏日和,中年人,吹南方,心踏实,鸡鸭肥,跟随主,牛马壮;树新风。秋光夹,老前辈,清朗天,心坚定,五谷丰,效法主,胜往年;处世珍。冬气寒,众圣工,水结冰,心分明,饰世界,为教会,洁而清;大献身。四时转,天父恩,古至今,与年进,世文明,爱父心,岁月新;日日升。常祈祷,从主命,勤读经,遵主道,神真理,事奉主,记在心;常自新。求圣灵,遇艰险,充我心,都消除,有罪恶,去忧虑,洗…  相似文献   

17.
也谈“树木纹”──齐瓦当树木纹造型综述李鸿雁《管子学刊》1991年第3期,刊载了安立华撰写的《释树木纹──兼谈齐瓦字纹饰的符号特征》一文.读后颇受启发,该文首次阐释了齐瓦当纹饰的主纹──"树木纹"得以产生、流行的思想基础、历史渊源及其纹饰的内涵,从而...  相似文献   

18.
陶甗     
夹砂黑褐陶。侈口,圆唇,折沿,沿内有浅槽,束颈,深腹,腹壁斜直,下收为细腰。袋足肥硕,尖足。有盖,形似覆缽,盖上有桥形纽。腹部有几条凹弦纹和五条刀压式的附加堆纹,足尖处各有一条竖附加堆纹。腹上部有两个横向宽带状(析金),(析金)上有三道弦纹。上部之甑与下部之鬲连为一体,细腰处内有带孔的算子。通高115、口径44.5厘米。  相似文献   

19.
《画轴》     
正设计说明:本系列作品灵感来源于《伏羲女娲像》中的伏羲、女娲。在《伏羲女娲像》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裙角饰云头纹。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女子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左手执剪刀状物搭于男子肩部。男女上身相拥,  相似文献   

20.
临淄青铜盂出土于齐故城东北角河崖头村一带,口径62厘米,高43.5厘、术,侈口,深腹,腹部有横向的两耳(失一),圈足,无盖,颈、腹及圈足雕饰四条纹带,除腹中部一条为环带纹外,其余皆为窃曲纹。纹饰简净质朴,疏朗流畅。临淄铜盂纹饰质朴浑厚,比之商器,华美不如,且无商器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神怪可怖之感,而有疏畅条达之气,显然具有周器之风,而且,环带纹、窃曲纹之兴,始于西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