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哲学研究着重点说,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折:当古希腊哲学家们孜孜探求世界的本原、始基时,他们是在从事一种本体论的研究;而从笛卡尔开始,经由贝克莱、休谟、康德等人,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它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了诸如主体是否可能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如何可能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等问题。自弗雷格等人开始,现代西方哲学又发生了所谓的“语言学转向”,也就是说,在哲学研究中把语言问题提到了首要地位,甚至把全部哲学问题都归结为逻辑—语言问  相似文献   

2.
萧净宇 《世界哲学》2017,(4):117-122
20世纪初,世界语言哲学发生着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哲学,诠释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中形成的。施佩特作为这一语言哲学现象在俄国的代表,不仅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而且把该现象学与诠释学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诠释学-现象学。该学说根植于胡塞尔现象学,深受狄尔泰诠释学影响,亦有着洪堡语言哲学、斯拉夫派和莫斯科形而上学学派的思想印迹。施佩特对俄国语言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和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越了20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们的研究,开创了俄国语言哲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卡茨认为,20世纪哲学已经经历了两次语言学转向.在第一次转向中,语言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中心.在第二次转向中,语言学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中心.卡茨企图发起以语言学之基础为关注中心的第三次语言学转向.他认为,只有建立在实在论基础之上的语言学才能成为自主的学科,而为语言学奠定实在论基础就是构建意义的形而上学.卡茨提出的意义形而上学代表着20世纪后半叶西方语言哲学家重新确立形而上学之基础地位的一次努力.  相似文献   

4.
卞敏 《学海》2014,(2):197-200
<正>西方哲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古代的本体论阶段、近代的认识论阶段和现代的语言哲学阶段。维特根斯坦作为语言哲学代表人物之一,认为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被许多人看作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从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标志着哲学主题的转换与思维方式的革命,即从近代哲学"可以认识什么"的问题,转换为语言哲学"可以  相似文献   

5.
康德哲学的主旨张志伟对于一位哲学家,如果不能理解其哲学的主旨或基本精神,就不可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他的全部思想。然而这正是康德哲学研究的现状。康德研究者们基于被误解、被歪曲了的知性化康德形象,把他描述为认识论思想家、科学哲学家和形而上学的反叛者,在他们...  相似文献   

6.
论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德的批判哲学对形而上学作出了全新的诠证。通过这个诠证,康德表明,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如果可能,那么它的关切已经从存在本身(物自身)转向经验现象条件的批判。所谓近代哲学的转向只有到康德的批判哲学才能真正完成,因为它彻底放弃了古希腊传统形而上学的关切,将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整合为一体,使形而上学受到人类认识的约束。在这个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把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二条当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意思来理解的。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窄。笔者认为,马克思这段话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对整个认识论发展史的一个总结,是对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缺陷的揭示,是从实践这一新的视角对“认识如何可能”这一近代认识论的重大理论课题作出的科学解答,是认识论的革命性变革的标志。如所周知,自古以来,认识论一直是哲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不过,在古代,认识论是从属于本体论的,那时,哲学家们主要关心的是“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进入近代以来,认识论日益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日益成为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成为重大的理论课题。“认识如何可能”之所以是认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是由认识论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我在第一本书中讲的,是德国哲学上从康德,经过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在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个认识论问题上的全部内容。我把德国哲学家们(从康德到费尔巴哈)在研究(一般的和必要的)认识对象时关于认识的主体的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所获得的结论,作为再现马克思的劳动认识论的基础,这种劳动认识论是深入研究认识论问题的出发点。我不象人们通常所作的那样,仅仅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去发现马克思的认识论的来源,而是在德国哲学(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整个领域中去发掘它的来源。我从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是:费希特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十分重要和饶有趣味的。  相似文献   

9.
考察马克思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认识并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独断,而且由此导向的对社会历史的判断成为关于现代性矛盾问题最初的、具有哲学高度的把握和批判。从二者的关系看,马克思哲学继承了康德哲学直面现实问题的批判精神,并将康德哲学中的自由问题进一步深入到了历史现实的层面。沿着康德哲学试图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推进了认识论问题的真正解决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转向,进而揭示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问题之间的本质关联,克服了康德哲学的不彻底性。马克思真正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将哲学改造为"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康德哲学所关注的"抽象的人的自由"改造成为对"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刘叶涛  张家龙 《哲学研究》2012,(2):73-79,129
<正>现代分析哲学家致力于意义的分析,力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使哲学科学化。以罗素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前期分析哲学家拒斥一切形而上学,所有导致本质主义的学说均被他们宣布为虚妄。但到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西方开始对所谓“形而上学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个问题长期受到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最有权威的学派和流派的蔑视。正如尤琳娜指出:“提出为形而上学‘恢复名誉’的积极步骤和有利于形而上学的新论据的,主要不是坚持传统看法的哲学家营垒,而是‘科学哲学家’阵营,不久以前,在这里曾经传出哲学革命的呼吁,并且要求把形而上学革出教门”(参见第204页)。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这一资产阶级文化现象不能不加详细的分析,何况在积极宣传“形而上学复兴”的流派中,有不少人是代表唯物主义发表意见的。这种转变,是否象这些流派的代表者们所断言  相似文献   

12.
普物南的实在论立场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从形而上学的实在论转向内在实在论;从内在实在论转向自然实在论。这是普特南追问"哲学大问题"时作出的哲学选择。形而上学的实在论是为了推翻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理论。内在实在论是因果指称理论发展的产物。自然实在论是试图铲除横在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无法填平的认识论"鸿沟",认为心灵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身体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具有的能力,心灵与世界是相互构筑的,知觉是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因此,主张通过"二次天真"重返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3.
分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哲学的一般性质分析哲学的观点一般地说,分析哲学是把“语言分析”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的各种现代哲学的总称。但是,它并不是有关语言学的东西。它时常被人认为是方法,而不是综合性的哲学体系。这意味着分析哲学的课题在于探讨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批判形而上学。在分析哲学看来,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形而上学的争论和错误的根源都在于语言的误用。因而,“以语言逻辑分析克服形而上学”,就成了分析哲学的主题。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的来由是我们不理解我们的语言逻辑。”因此,“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净化”。也就是说,“一切哲学都是语言的批判”。可以说,他  相似文献   

14.
分析哲学是有其人文和社会的兴趣与关怀的。本文试图从批判理论的视角.运用哲学与生活世界相关联的解释学方法,分别解读了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的罗素的逻辑分析哲学与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社会批判兴趣之间的关系,以及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语言分析哲学和后期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与维特根斯坦所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指出分析哲学由于没有建立在对现代性的科学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足够反思基础上,所以它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兴趣最终仍然导致了一种非批判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5.
一、哲学的新维度:从自然的态度到哲学的态度自从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以来,西方哲学实现了一种所谓“先验的转向”,西方哲学家对于问题的提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先验的转向”突出地表现在这样一个问题之中: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正是在这一反身性的追问中,认识的对象转换成对象的认识。具体地说,以往哲学家们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非反思性的方式执著于对对象的探讨,其提问方式为:“对象是什么”。“什么”一经带出,则“对象”成为一个“实体”,对象(什么)走到明处,而认识(是)不得不隐于暗处,最终使认识迷失在对象之中。这就是实体主义思…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生态观──宋明儒学仁说的生态面向及其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西方哲学中很早就开始了从自然中抽象出“存在”,从自我中抽象出“精神”的观念建构。这种抽象和分离当然是对原始的有机的统一的自然观的一种进步,但也同时包含了人与自然分裂的种子。近代以来,哲学所经历的形上学到认识论的转向,认识论到语言的转向,及向人的存在的转向,一步步地突出了人类中心的哲学立场。人的主观性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抛弃古老的自然中心的哲学观念,成了近代哲学的特征。自然现不再是近代哲学的主题,而且由于科学的发展与知识的分化,更滋长起一种对自然的哲学的轻视。哲学从关注自然是什么转向关注人是什…  相似文献   

17.
从认识论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划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是科学认识论与技术认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但哲学家对科学理性的认识论研究在科学哲学中占有核心地位,而对技术理性的认识论研究还仅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所见到的关于技术理性的哲学研究,大都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从批判的视角展开的,这无疑造成了技术理性研究批判有余而建构不足的事实,导致技术哲学研究中出现“内核”不硬的现象。技术哲学的这种研究状况使很多技术哲学家感到不满,J.皮特就曾发问道:“难道关于技术的唯一引人注意的哲学问题真的只是与社会影响相关的问题吗?”(Pitt)可见,技术认识论在技术哲学研究中是…  相似文献   

18.
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存在着一个公认的说法,即西方哲学从诞生到现在,共经历了两次被称为“转向”的研究主题的切换。第一次转向是从古代的本体论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第二次转向是从近代的认识论向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古希腊哲人高尔吉亚因其命题而著称于世。塞克斯都的《反数学家》记载到,“高尔吉亚一连提出了三个原则:———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1]与上述的哲学转向联系起来看,我们惊奇地发现,高尔吉亚命题竟暗含着预示哲学发展方向与命运…  相似文献   

19.
旷三平 《哲学动态》2005,3(10):11-14
一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是否意味着整个形而上学历史的终结 近代哲学以来,没有什么思想比"形而上学"更遭人批驳和唾弃的了.甚至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也曾对形而上学展开过批判,他们都怀有试图"走出形而上学"的最初愿望,但最终却不得不重新回归"形而上学".也就是说,德国古典哲学内部首先发起的攻击,虽然形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最初打击并使它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但是这种攻击充其量属于形而上学内部的"颠覆和造反".借用卢卡奇的一句话说,就是"走向内的道路",即反对形而上学又坚定地走向形而上学的道路.德国古典哲学家们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对形而上学的真正"颠倒",但毕竟为后人走出形而上学的"怪影",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因此,他们的哲学可以说既是诱入形而上学的"鬼火",又是走出形而上学的"路标".  相似文献   

20.
近代,尤其是康德以来,对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采取完全肯定态度的哲学家几乎越来越少。改造或拒斥形而上学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倾向。这种倾向无论是在以语言分析为突破口进行的哲学逻辑化、技术化的改造过程中,还是在以直接揭示生活世界,高扬人本主义为目的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运动中,都首先表现为对传统哲学中那种先验固定的普遍本质,最终基础的抛弃。在这方面,海德格尔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在审视了全部存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把世界看作既无根据也无理由即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从而使形而上学最终在传统理性主义整体主义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