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奇人林逋     
正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林逋《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林逋是北宋的奇人。年轻的时候,他曾放游江淮一带,其后隐居杭州孤山,梅妻鹤子,20年不踏足城市,卒年61岁,一生不娶、不仕。隐居生活是怎样的呢?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林逋常常泛舟外出,家中养了两只鹤,若  相似文献   

2.
入世与幽隐     
你说你很矛盾,一方面想要隐居,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光耀的名人,受人注目。你说:“想隐居是因为世界太浮华,想受人注目大概是因为自己有这份才情吧?”  其实,你一点也不例外。林语堂博士就曾有名句,嘲笑自己“踟躇闹市说隐居”。  我也正如林博士所说,一年到头向往山林幽隐,却极少时间真的去看看山林,别说在山林去居住了。  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人们经常是一面喜欢幽隐,一面卷入繁华呢?  我想,这正是人的天性了!  我们的天性有此两面。一面想要表达自己并得到别人的认可,一面想要摆脱这种无形的催迫,而希望遗世独立以求得心灵…  相似文献   

3.
每人都要有个居住的地方,但是由于受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居住方式却特点各异。不少人都十分留恋自己的故居,可是美国人却喜欢经常搬家。一个美国人,往往出生在一个地方,上学在另一个地方,然后又到别的地方去经营事业,以后有生之年还得再搬几次,所以他们对住房极感  相似文献   

4.
谈笑论生死     
正《庄子》里面有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于生死。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庄子在《大宗师》篇里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都是方外之人。他们心意  相似文献   

5.
做你自己     
孟艳玲 《天风》1994,(12):42-42
刚进神学院学习时,常常羡慕别人的恩赐和才干,祷告时我常常问神:“既然呼召我,为什么不赐给我各方面的恩赐?”有一次与老牧师交通谈到自己的想法,然而这位老牧师对我说:“不要去羡慕别人的恩赐,也不要想方设法去做别人,神要你做自己,在神要你做的事上尽忠就是了。”这话给了我亮光,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相似文献   

6.
正在瑞士东部的格劳宾登州,有一个名叫齐林的小山村,据说是瑞士最安静的小村。它位于阿尔卑斯山的怀抱中,周围都是伟岸的大山和葱郁的森林。全村一共有166个村民,住在古老而坚实的石头房子里,种植,收获,喝着自家酿造的啤酒,过着美如童话的生活。不过,生活在世外桃源的齐林人也有自己的烦恼,因为大山阻隔,交通不便,这么美丽的山村很少有游客光顾。如何才能吸引世人前来隐居消费,对齐林人来  相似文献   

7.
在人们的羡慕中,有一个可以训练的,那就是机智。 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说明代的文学家解缙做了尚书的女婿,却也遇到了大祸:皇帝限期要他的老丈人进贡公鸡蛋。显然这是刁难。解缙劝岳父别着急,自己进京去了。到了殿上,皇帝问他是谁,解缙说:“我是李尚书的女婿,叫解缙。”“你岳父怎敢不来?”“我岳父正坐月子。”“大胆!男人怎么生孩子?”“您能让公鸡生蛋,李尚书一惊一急,就坐了月子。”皇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了。 我们讲这个阿凡提式的故事,是想引出一门学科的原理:如何解不相容问题。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小男孩,一次从同学家回来,伤心地哭了。他想,怎么别人家脚踩的地方都远远胜过自己睡觉的地方?回到家里,他向母亲哭诉了自己的感想。母亲听完孩子的哭诉后,平静地说:“孩子,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家漂亮的地板,再漂亮的地板也是被人踩的,只要我们活着,不自卑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任何漂亮的地板我们都可以把它踩在脚下。孩子记住,这世上只有一样东西叫人无法踩在脚下,那就是尊严。”  相似文献   

9.
从前有两个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善行而得到上帝的奖赏。“你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一,”上帝对他们说:“一万两黄金,或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不过后者你们必须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寻找。”“好吧,告诉我们它在哪儿,我们自己去找。”“普提  相似文献   

10.
幸信开 《中国道教》2012,(1):37-38,42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哎,图个清静罢了。"清静了,心就宽了,心宽了,什么都能容下了,也就不争了。没有争斗,人自己身心协调了,人与人和睦了,社会和谐了,人与自然融洽了。可见,人们对清静的追求由来已久。《清静经》就是前贤、先辈们追求清静的智慧结晶。那么我们从《清静经》中得到了  相似文献   

11.
结缘观音阁     
因着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常找机会去拜访一些古刹,那里,已另开辟为旅游胜地,届宇固然是雄伟壮丽,金要固然而是精致庄严,部患克少了一点清静更肃穆。闲时在四周新建的小屈字里转转,色彩鲜明的雕梁画栋,大红大绿的那是热闹。善男信女们献上的“请柬必应”“助诚则灵”的红布幢联充斥殿堂,将几个年者的尼僧技成了陪衬。在这些地方我是不能久果的。在过于喧闹拥挤的屈字里,内心是很难得到宁静的。湘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山里产生了吕个民族自己的语委,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再加上历史上人力地隔离,使佛教的影胞为、传播厦远远不…  相似文献   

12.
扫阳光不如打开窗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五六岁。由于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屋子里有些阴暗。 屋外阳光灿烂、朝晖满地,年少的兄弟俩好生羡慕。哥对弟说:“我们一起去把屋外的阳光扫些进来吧,让屋子里少些暗淡。” 于是,兄弟俩一个手持扫把一个手持簸箕,欢天喜  相似文献   

13.
影片《荒野生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年轻人放弃自己让人羡慕的一切,去荒芜人烟的阿拉斯加野外生存的故事。主角克里斯多弗是当代年轻人的一个缩影。在后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物质需求因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提升以及生产力提高得到满足,却在精神上越来越荒芜。克里斯多弗追寻阿拉斯加,亦是希望在阿拉斯加能得到自己心灵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14.
第六感是与生俱来,还是可以后天培养?为什么有人第六感特别强,其中有何奥秘? 不自在的感觉——晓梅和朋友去看电影,电影开始放映时,她感觉有一个人摸黑走过来,坐在她身旁。不知道为什么,她对这个陌生人有股强烈的厌恶感。这个人让她浑身不自在,但她也告诉自己:“别这么神经兮兮的,不过是个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心怀疑虑     
正《子不语》讲了一个故事:哥儿几个一起吃河豚。美味当前,大家边吃边提心吊胆。突然,其中一人口吐白沫,浑身痉挛倒在地上。其他几位一看,立刻让人端来大粪汤子,争先恐后喝下肚去。据说,大粪汤能解河豚毒。谁知,那人却悠悠醒来,说自己有羊角风,刚才是发作了。心有疑虑去吃美味,竟以喝大粪汤而终,真令人哭笑不得!心有疑虑,会致情爱生隙,婚姻破灭。《聊斋志异》"葛巾"篇讲述了一个有关凡人和花仙的爱情故事,过程让人艳羡而结局令人唏嘘。洛阳人常大用癖好牡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的哲学家、美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千古名言:"认识你自己".其实人类一直都在不断地寻求对自己的认识,在不断地审视、叩问自己的生命,生存状况.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引论>中说:"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另一位德国哲人兰德曼在他的<哲学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在于动物是以"完成品"面貌来到世界的,而人只是一个"未完成体"即"半成品".他说:"自然只使人走完了一半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这就是说大自然只给了人的肉体驱壳,至于人的智慧、素养人的事业.道路、价值.全靠人在几十年的生命活动中去开创、塑造.每个人的人生历史就是这么一部完成或者说谱写"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在音乐研究中,人们往往把能弹奏古琴者称为琴人。据考,在我国的一些道教名山宫观,曾有过一些道士琴人弹奏古琴的事迹,如南北朝时期隐居庐山修道的陆修静、隐居茅山的陶弘景,唐代隐居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宋代隐居终南山的种放、隐居浙江余杭大涤山的邓牧等。到了明清时期,一些道教名山的道士琴人更多,活动也更频繁,并自成系统。其中,最为有影响的是在山东崂山有一个道士琴人系统,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在道教琴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四川青城山道士琴人对川派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崂山宫观中的道教琴人系…  相似文献   

18.
终于有一天,李红决定去看心理门诊,看看医生是不是真的能把自己心里那块疙瘩给解开。在她的设想中,心理门诊是个神秘的地方,好像电影《沉默的羔羊》中表现的场景:在一间完全封闭的房间里有一个长长的桌子,患者坐在桌子的一边,心理医生坐在另一边,一旁架着一台摄像机,而心理医生  相似文献   

19.
自信的风采     
人们几乎都看重风采。人们都羡慕别人的风采,当然人们更希望自己有风采。 风采看不见,摸不省,但却无处不在。风采似花非花,似雾非雾,来无影,去无踪,“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欲把风采说似谁,除非相见时。风采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品格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体魄、知识、才华、能力的综合体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信。自信心是人重要的精  相似文献   

20.
我刚毕业那会儿,正赶上就业困难,像我这样的普通的本科毕业生随处可见,找一个说得过去的工作都很费劲,更不要说谋一份让人羡慕的好工作了。一天,为分配忙得焦头烂额的几个年轻人小聚,一起慨叹起生活中的种种艰难,纷纷抱怨自己没赶上好时候,我们的机遇太少了。这时,一位已届中年的校友跟我们讲起了自己钓鱼的故事——那会儿,他正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乏味,落寞中时常拎着鱼杆去垂钓,连着去了十多次,换了好多地方,他都是收获寥寥,装鱼的篓子越换越小,最后干脆只拎一把钓竿和少许鱼饵。那天,钓技还不如他的同事老王约他一同去钓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