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黑尔认为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是—应当问题为伦理学提供了由事实判断向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基本法则—休谟法则。后世很多伦理学家对休谟法则提出质疑,认为休谟提出是—应当问题的本意并非简单地从逻辑学意义上建立一种道德推理规则,而是希望提醒人们关注由事实判断推导出道德判断的过程中存在一种思想上的跃迁。这里作者试图重新考证休谟法则与是—应当问题的关系,给予休谟法则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张曦 《现代哲学》2013,(1):94-100
按照一种流行的意见,谈论public reason似乎是康德主义者的专利.休谟主义者据说因为预设了一个特殊的“理性”概念,并受到“实践理性怀疑论”的牵连,而最终没有机会谈论理由的公共性和公共理性能力思想.本文通过论证指出,这个观点本身是基于将休谟思想解读为主观主义思想的误解.一种恰当的解读,应当将休谟的思想理解为“客观化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休谟主义者所能发展出的关于理由的公共性、人类能动性、道德和道德权威性的本质的思想,反而将最终有助于我们最终重新考虑康德主义者在public reason问题上所采取的那种判断论观点的恰当性.  相似文献   

3.
曾允 《道德与文明》2021,(5):96-104
由于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淡化了对同情的刻画并强调仁爱在道德中的作用,因此他在后期是否以仁爱取代了《人性论》中的同情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并由此退回传统的道德感理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但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休谟始终将同情,尤其是广泛的同情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仁爱并未取代同情的这种基础作用.相反,无论是在《人性论》还是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仁爱都对同情具有依赖性.此外,休谟之所以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对同情和仁爱做了部分调整,恰恰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同情对道德判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4.
三、同情与道德规范因此,同情现象正是在“主体性”的构成方面发挥着作用,由此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休谟关于规范的学说建立在与那样理解的奴役和自由的范畴截然不同的一些范畴之上。关于感情的这种观点能够肯定一种没有自由意志的道德责任:“只有根据必然原则,一个人才会由于他的行为而有功过”,(休谟  相似文献   

5.
休谟的同情原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钦 《伦理学研究》2004,(4):97-101
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中强有力的原则 ,同情在表现形式上是自然的 ,而同情感的实际内容是人为的。同情是道德区别和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 ,是沟通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桥梁。但由于同情原则建立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 ,休谟调和个体情感的特殊性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的努力不可能成功。  相似文献   

6.
反思科技伦理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是什么?技术是什么?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如何?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自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即休谟问题提出以后,西方科学哲学沿着实证分析的传统演进,结果"是"与"应当"的"裂隙"越来越大,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二分信念.社会实践,特别是飞速发展的科技实践,不断展现"是"与"应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受道德悖论[1]的启发,本文选择科技伦理悖论这一特定的视角,根据"是"与"应当"相统一的原则,以审视科技伦理的变革及后果.  相似文献   

7.
休谟"是"与"应当"问题的原始含义及其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与"应当"问题是休谟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在前人的解读中,某些违背了休谟提出问题的本意.特别是那种简单地把"是"与"应当"的问题理解为事实与价值的问题,并推测休谟反对由事实判断推出价值判断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休谟的原意.因此,还原休谟提出问题时的本意和当时的情景,尽可能地接近休谟问题的原始含义,是解决休谟问题必须要做的工作.同时,对休谟问题的目的、实践理性推理等的新理解,也有助于推进对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刘隽 《哲学动态》2008,(3):74-77
一直以来,休谟"是一应当"问题都是伦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休谟问题的提出与休谟的道德哲学是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休谟本人在<人性论>中提出的"是一应当"问题与伦理学家们所阐释的休谟问题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9.
把休谟难题解读为“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忽视了休谟难题中“新关系”的重要地位,是把该难题片面化为其第二层涵义的结果.“新关系”是休谟难题中的第一层涵义,是正确解读其第二层涵义的基础.“新关系”必然是一个陈述式道德命题,它的主语人称是第一人称“我”.道德调节功能的本质属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必然性.陈述式道德命题自身的人称特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可能性.在全面解读“新关系”的基础上,休谟难题的准确表述就是“能否从‘是’中推出‘我应该’”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休谟提出的"是-应当"问题在安斯库姆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安斯库姆反对休谟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认为可以通过"显白的事实"从"是"中推出"应当"。但她接受休谟的动机理论,而这一理论给她的推导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回应这一挑战,安斯库姆不自觉地引入了关于动机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分。她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从"是"中可以推出日常意义上的"应当"而推不出道德意义上的"应当"。这使得她最终主张抛弃道德意义上的"应当"而回到日常意义上的"应当",回到德性伦理学中的概念上来。  相似文献   

11.
休谟主张从人性内在的情感欲望出发来解释人们的道德行为,但这种解释走向了一种道德相对主义,无法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普遍的价值规范。正义不同于道德,正义作为一种公共性规范对所有愿意合作的人应具有普遍约束力。休谟在解释正义问题上特别强调理性慎思的作用,当然休谟的解释并不是重回理性主义的老路,不再是强调理性主导并支配情感,而是把情感作为行动的动机,凸显理性慎思对情感欲望的调整和引导作用。本文最终试图证明,休谟不是单纯靠情感来解释正义,而是基于情感与理性慎思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人类实践中正义原则的建构。正义的建构是人们综合情感和理性因素反思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休谟和哈奇森同为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的主要代表。尽管休谟继承了哈奇森道德根据于情感的观点,但他在讨论道德根据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逐渐呈现出由“道德感”向“道德情感”转化的现象。休谟的根本目的是彻底瓦解道德感的神学基础,将道德完全奠定在人性真实的、普遍的情感之上。在基础概念的转化中,休谟一方面为道德情感增加了历史内涵,出现用历史给道德定位的显著倾向;另一方面休谟为道德情感增加了社会内涵,反映出他对道德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因而,系统全面地辨析休谟和哈奇森关于道德根据的论述,不仅可以清晰展现两者道德学说的不同进路,还有助于把握整个道德情感主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孙小玲 《世界哲学》2015,(4):125-133
通过对休谟有关文本的细致和建构性分析,本文力图证明,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并没有如诸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以一种哈奇逊式的"广泛的仁慈"取代了《人性论》中作为道德感源泉的同情,并因此退回到传统道德感理论。相反,通过结合同情与仁慈,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克服了《人性论》中关于同情的纯粹联想式解释所引发的困难,从而更为清晰地界说了同情在道德情感的构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因此完善了他的同情的伦理学。由于道德感仍然被视为同情与自然仁爱结合的结果,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也继续坚持了他的自然主义的哲学路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休谟有关文本的细致和建构性分析,本文力图证明,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并没有如诸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以一种哈奇逊式的"广泛的仁慈"取代了《人性论》中作为道德感源泉的同情,并因此退回到传统道德感理论。相反,通过结合同情与仁慈,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克服了《人性论》中关于同情的纯粹联想式解释所引发的困难,从而更为清晰地界说了同情在道德情感的构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因此完善了他的同情的伦理学。由于道德感仍然被视为同情与自然仁爱结合的结果,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也继续坚持了他的自然主义的哲学路径。  相似文献   

15.
大卫·休谟论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谟认为 ,公正是一种社会契约 ,是尊重个人财产权的人为美德 ;功利是道德的最后裁判者 ,也是公正规则的唯一来源与基础 ;理想的社会与政府应以落实社会公正为目标 ,反对“平等主义”的社会利益分配。休谟还认为在特殊情况下 ,维护生存权的公正高于维护财产权的公正 ,从而为“剥夺剥夺者”的正当性留下了道德空间。休谟的公正理论虽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但对于当代社会的公正论研究仍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休谟认为,道德评价的依据不能是理性,而是道德感;同情原则是道德感产生和发生作用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休谟忽视了理性在道德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其道德感理论存在着理论困难,产生这种困难的原因是休谟不能理解理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以及他没有意识到客观的经济利益关系对道德评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德性行为.公平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以及道德正当性重要内容和考察指标,其在教育领域内的状况作为理解教育德性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在道德范畴内的价值合理性的“应当”逻辑,在实现过程中出现了“道德悖论”.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对道德作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伦理学家休谟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休谟法则”。他认为,从“是”(to be)中不可能推出“应该”(ought to be)来。二十世纪英、美等国出  相似文献   

19.
第十章 道德和感觉 选自大卫·休谟《道德原则研究》。 问题: 1、如果人们没有体验到赞同或反对的感情,那他们是不会对行为作出道德判断的。你同意休谟的这个观察吗? 2、休谟反对把理性作为道德基础,对这个观点给以论证。 3、在道德考虑中,理性的作用是什么? 4、已经指出,在理论水平上,休谟的道德观类似他对因果关系的论述。它们在哪些方面有些共同点和不同处? 5、如果休谟把道德基于感觉之上,那他能防  相似文献   

20.
马春雷 《世界哲学》2016,(3):114-120
休谟道德哲学是否暗含着一种实践道德的倾向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麦基基于狭义的道德,修正休谟的效用与约定的概念,创造出一种休谟式的实践道德体系。其中,麦基赋予休谟道德哲学的实践认识是否合理,他所建构的规范伦理学体系是否自足,以及如何从当代规则后果主义的视域中审视麦基的贡献与不足等问题仍然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