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审丑"是现代美学研究范畴内备受热议的话题,"审丑"也成为了一种时下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丑"作为"美"的对立面,在日常生活中,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在传统的文艺作品中,"丑"也一直以美的附庸物及被批判和讨伐的角色存在。然而在现代艺术作品中,"丑"逐渐成为文艺创作中的主角,大有颠覆"美"的统治地位之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伴随网络"吃播热潮"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导致审丑消费主义乱象。以"吃播丑象"为切入点,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阐释丑的本质、梳理审丑的历史渊源,并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分析当前网络吃播的审丑异化现象及其特征与成因,树立正确审丑观,最终"化丑为美"。  相似文献   

3.
"审丑"具有审美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中不应只有审美,还应该包括"审丑"。有些"丑艺术"具有直面现实、反向思维、震撼人心等美学价值,"审丑"是一种审美策略,其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在当代艺术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4.
崔学勤 《美与时代》2006,5(4):93-95
阅读中出现美丑不辨、美丑颠倒(互易)的现象,表明学生缺“钙”——缺乏对审美范畴之一“审丑”的感悟与判断能力。丑有着无可代替的审美价值,加强对语文阅读中审丑作用的认识,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审丑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审丑观的培养肖兴政一、审丑的内涵什么是审丑?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认识什么是丑与丑恶及其本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丑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令人产生憎恶感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丑是客观存在的,它必定要进入人们的反映范畴。从美学角度来看,丑是歪曲了的或...  相似文献   

6.
天台宗性具善恶说,具有较为明显的泛恶倾向,且处处脱不了审丑思维。自梁、陈入隋,智顗弘法数十载,其中贯穿了对丑类恶物的审度和涵化。不光恶为丑因、恶中见丑、审丑观恶,善和美也以各种通道与丑相融互格,共同呈现出多维流动、浑化自洽的球体架构。这种圆融宽厚的丑学,反映了“末法时期”的悲悯思维,也昭示着一个恢宏多采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现代荒诞意识本来是西方理性崩溃与信仰失落的产物,但新时期中国后现代特征影视也有集中展示。就其本质而言,荒诞是以破碎的艺术形式描绘一个破碎的世界,是以丑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一个丑的审美对象,它来源于理性原则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先民创造了汉字后,就用它记载人的各种活动,其中包括人的审美活动。汉字的历史,就是先民审美历史的一部分。人的审美在实践中发展和变化,而先民所创造的汉字也随之有消有长,不仅在五官感觉上,在心理和精神层面上也如此。审丑是审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有从美的高度看待丑,对丑才能产生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9.
丑在美学和艺术审美标准里被认定为是美的对立面。随着时代变更,美丑的定义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王镛书风的"大、野、率、古、拙",是"变异、丑拙"的审美趣味,是隶属于审美中的"审丑"领域。其书法当中所蕴含的审丑意识,一方面拓宽了书法的审美领域,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了当代书法氛围内某些书画家与受众盲目走捷径、思想肤浅和低俗的趣味。因此,书法家与受众需要正确看待王镛书法中的审丑意识,明辨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丑在西方美学范畴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产生新的美学意义。丑以独立姿态实现了美丑并举的二元艺术倾向;也成为非理性审美对象与艺术灵感的新来源,继承又颠覆了传统的宗教文学。审丑更是对近现代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深刻重审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作为佛教的代表性意象,镜花水月共同象征着中国佛教以人生为空幻的主题,它们的象征意义有相似相近之处,也有其各自独立独特的意义蕴含:佛教镜意象主要喻指人生空幻不实,佛教莲花意象主要喻指佛性清净无染,佛教水意象主要喻指生死流转,佛教月意象则主要喻指自性圆满.镜、花、水、月共同展现出佛教复杂而独特的思想文化意义 .  相似文献   

12.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这一传统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人们表达思亲怀乡情怀、离情别绪、孤独失意之悲、永恒超越之追求的表意之象.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至今仍然在中国现代的文学艺术中传承发展着,月亮意象成了中国人一个重要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中国占代生命哲学的源头."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兼三才而两之"是其生命哲学中的重要命题,构成了其生命哲学思想.在<周易>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把绘画作为体悟宇宙生命的外化形式,重视生命意象的表达,以生命精神为绘画的最高原则.以阴阳和谐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以人品、胸次为绘画的必要前提.<周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构成了中国绘画的内在特质和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刘半农、闻一多等一批年轻的诗人在新诗的创作中借恋人之情抒发对祖国之爱,形成了一种尚不为人们注意的抒情——意象模式。这种意象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人意象、人类性别意识的女性崇拜、五四变革时代的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以客观现实为原型进行表现,是一种表意的媒介.如果把艺术构思作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胚胎阶段,那么意象则是艺术真正形成的重要阶段.艺术胚胎向艺术意象的发展,是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色彩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始终与中国诗画相伴相连,为中国古代诗歌营造了一个美妙的色彩世界.本文拟通过以对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意象表达特点进行解读,以期寻找到古代诗词色彩意象的表达由画面美、意境美到情感美的缤纷的色彩世界,从多个层面认识我国古代诗词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审美的色彩价值.  相似文献   

17.
意象油画是中国艺术家们对艺术问题的不断深入思考和实践的必然产物,意象油画以西方绘画材料为媒介结合了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文化特征,是对西方艺术语言的一种转换。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意象"及"意象油画"的涵义。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着重对意象油画中意境、造型、色彩和表现手法"意象性"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以及对欧洋意象油画风格的独特性进行个案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在当今全球文化整合的大环境中,意象油画对油画这一外来画种本土化的意义,同时认识到意象油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描绘神仙鬼怪有着悠久的传统,罗聘的《鬼趣图》就是"康乾盛世"鼎盛时期的画鬼佳作.《鬼趣图》以隐晦的艺术语言,辛辣深刻地反映了清中叶社会的阴暗,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罗聘画的鬼,在一般观者眼中是"丑"的,但真正的行家却能品出其中所内蕴的"道",品出其"丑"的视觉形象内含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21,(1):196-202
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呈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20.
意象之义     
"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批评中.从其发展看过程,它有哲学理论、艺术构思、艺术形象三个层面的涵义.从中国古代诗词所运用的意象分析,它又带着显著的主观色彩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