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身体在席勒审美教育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对身体的重视并将身、心化合,是基于人的整体性对美的审视.从身体提供席勒审美教育的可能性、身体是席勒审美教育“人性说”的基点、身体在席勒审美教育中的超越性三个层面发掘,不难发现美在席勒这里不再只是概念,而是作为有机存在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身体自我是个体对与自己身体有关的自我意识,它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评价(身体自我概念、身体意象)、由此产生的对身体的满意度和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管理三个方面。女性着装行为与身体自我的关系密切,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了二者关系的研究进展与现状。未来研究应明确着装的暴露度与合身度的影响,探究服装选择行为的理论和机制,重视着装行为与身体自我的调节因素,并加强实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身体美学与乌托邦式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鸟托邦”一词的双关含义入手,结合东西方哲学文本,阐述了乌托邦的历史传统、身体的哲学概念、身体和方位的关系等,说明身体构成我们主观体验的中心,并确立我们在世界中的空间坐标。同时,作者结合自己在日本研习禅宗的经历,描述了成功的坐禅体验,此时的身体在最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并把自身隐没到更广泛的行动中去。总之,乌托邦式身体(the utopian body)是一个不存在的美好之地,这也是作者身体美学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具身心理治疗是以身体心理治疗、舞动治疗为代表的,理论上契合具身认知观点、实践中注重身体作用的一种当代心理治疗取向。它将“身体”与“躯体”区分开来,赋予身体解剖学的、感觉运动的、认知的与嵌入环境等不同层面的意义。当前,已有不少研究证实身体有助于改善治疗关系,促进来访者认知、情绪的改变,并发展出一系列注重身体内外感知、姿势或运动的非言语治疗技术。具身心理治疗重构了身体在治疗过程中的概念与角色,发展了新的技术,是传统心理治疗的有益补充; 但也存在实证证据不足、理论框架尚未完全整合、容易过分强调身体作用等问题。今后需自觉整合其他治疗流派、开发独特的核心技术,推进循证的具身心理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孟强 《哲学动态》2023,(8):111-117
作为理解技术的概念框架,“器官学”由斯蒂格勒引入哲学界。从词源上看,“organ”的基本含义是“工具”,而“器官”之义到近代才出现。在斯蒂格勒之前,卡普和弗洛伊德已尝试从器官角度理解技术,视技术为“器官投射”或“辅助器官”。斯蒂格勒的广义器官学旨在探讨身体器官(有机体)、人工器官(技术)与社会器官(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强调人与技术是“转导关系”。基于对器官学诸侧面的刻画,我们可进一步把它理解为关于人与技术的“替补”存在论。技术的器官学之思表明,技术对“此在”具有构成性,人的生存离不开作为人工器官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阎书昌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242-1248
“洁净近于圣洁/美德”的隐喻广泛存在于文化、宗教领域之中。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身体洁净能减轻不道德情绪, 得以清洁的身体自我会提升道德自我意象, 对他人道德判断的苛刻性降低, 并且不同身体部位(嘴、手)执行不道德行为之后个体有清洁相应部位的倾向。隐喻观和具身认知观构成了这一效应的两种解释理论。对身体洁净与道德关联性的稳定性、特异性以及跨文化的一致性仍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从身体洁净对道德自我影响的临界点、不同形式身体洁净的心理效应、身体洁净在道德应对中的地位、跨学科理论的融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身体的地位在当代法国哲学中的地位得到逐步提升,列维纳斯从存在论的角度深入考察了身体的功能。在列维纳斯思想中,身体以物质性、感受性以及超越性为主要特征,这三重特性交织于其身体理论之中。身体的物质性表现为自身同一、自身凝聚以及对超越性的排除,身体的感受性由前期仅仅具有同一性扩展为兼具同一性与超越性。身体在其同一性中产生自身分裂,这种分裂体现在母性身体这一典型化的身体样式之中。母性身体的特点表现为在自身中“孕育他者”,因此,由外在性引发的超越便在身体内部被引发。列维纳斯后期极力探寻“别于存在”“破出存在”的方式,身体的这三重特征为主体如何从内部实现超越,从主体内部“破出存在”、实现主体的“内爆”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儒学与医学之中,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精神”的“孔窍”、“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其中,耳、目、口三窍尤为儒家修身所注重。阴阳五行理论兴起后,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得到彰显。 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础上,理学家一方面深刻挖掘出身体之窍的本体论向度,提出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图:“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这一连续性的发窍结构,并借助于汉儒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思想,揭示出天地之心一人心(灵窍)一七窍一体结构的时间性(“七窍”、“灵窍”与天地万物的运作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七窍”与“心窍”修身经验,这些经验极大丰富了孔孟“四勿”与“践形”功夫。 儒家强调身体之窍、心窍的“虚”、“无”性格,与萨特所代表的意识现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通身是窍”的理念折射出儒家的“主体性”乃是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儒家身体的这种本体论向度,不仅迥异于Hans Jonas所批评的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精神气质,而且为克服这种虚无主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267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为被试对其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进行测量,其结果:(1)运动员大学生的身体自尊与整体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运动员;(2)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运动员组、非运动员组,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3)总体上,男大学生的整体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其中,运动员组男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非运动员中整体自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4)运动员男大学生在“身体强壮”和“身体状况”方面明显比非运动员男大学生更自尊、自信,尤其是在“身体强壮”方面;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女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及其各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5)随着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整体自尊水平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东亚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四种“身体”:类型与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儒家思想传统所见的四种“身体”: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社会规范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隐喻的身体。在东亚儒家思想中,“身体”在空间上处于社会政治脉络之中,并在时间上受到历史经验的召唤与洗礼,因此而成为一种既是理性又是感性的主体。“身体”有其不完整性,但是从不完整臻于完整之关键则在于“气”。在东亚儒学中,“身”与“心”虽具有互相依存性,但仍以“心”居于首出之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具身-生成取向正在引领当代认知科学加速发展,然而学术界在理解“具身-生成”的内涵上却正陷入“战国时代”,这严重影响了该取向的理论效力.通过分析来自交叉学科的相关证据,发现“具身”与“生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互支撑.具身认知主要考察嵌入在社会情境中的身体结构、活动、内容与形式对认知活动的影响.“生成”强调认知结构在大脑、身体与环境的结构性耦合中涌现出来的动态机制,尤其是知觉-行动环路的作用.未来,具身-生成的认知科学只有在应对来自经典认知科学的挑战过程中才有可能走出“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12.
对梅洛-庞蒂而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治疗的手段或方法,而更意味着一种现代形态的哲学。他在弗洛伊德哲学中看到的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关于"人的现象"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直接与梅洛-庞蒂后期关于"肉身"的存在论研究分享了共同的旨趣和观点,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梅洛-庞蒂的"肉身"概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型。本文试图追述梅洛-庞蒂对弗洛伊德的理解与批评,从而分析他如何逐步从弗洛伊德哲学中获得了概念、方法和理论构造上的启示,并最终在其"力比多的身体"、"肉身概念"等一系列后期概念和论题中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深化为一种"交织"的存在论。  相似文献   

13.
体验是情绪的核心成份之一.然而,由于体验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情绪心理学家乃至整个心理学界却一直鲜有研究.为弥补情绪心理学研究的缺失,更为了进一步完善心理学中基本概念的研究,该文首先从散见于相关学科对体验概念的零星论述中,提炼出建构体验概念所需的思想质料与方法.随后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概念辨析的方法揭示出心理学意义上体验的内涵,即体验,是个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手段,以知情相互作用为典型特征,作用于人的对象对人产生意义时而引发的不断生成的居身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主流的社会认知理论对他人身体持有一种观察性立场,并认为他人身体之于他人心灵乃是某种无意义的、因而是待解释的物理现象。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并且是植根于对象化立场的解释;与之相对,我们需要对他人身体行为的被给予性模式作更精确的刻画。为此,本文重构了胡塞尔关于他人身体与心灵作为"表达之统一体"的格式塔理论,并进一步分析了梅洛-庞蒂有关身体表达的四个操作性概念,从而揭示出身体表达的生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评介日本中国“身体观”研究著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身体观研究的三个新视野:作为思维方法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呈现的“身体”与作为展现场所的“身体”,并指出中国文化中身体之“内外交辉”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国外关于身体自我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身体自我作为自我系统中最早发展起来的部分是个人对自己身体方面的看法,是整体自我概念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部分。章从自我的角度对身体自我的概念作了界定,并结合理论构建和测量工具对国外身体自我的研究作一个概括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透过沙特(Sarte)的"不良信念"、"身体"(body)等概念以及他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论述来探讨文化族群认同的问题.在其主要哲学著作<存有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一书中"不良信念"与"身体"虽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脉络,但就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连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阐述沙特对犹太人问题的看法,除了整理出沙特关于族群问题的论点外,也藉此重新思索文化族群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该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身体自尊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主要的教育建议和启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身体是自尊的一个重要来源;(2)来自身体自尊的共同的忧虑;(3)建议与启示:如何提高身体自尊。最后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西方哲学面临从意识哲学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的理论转型之际,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契机。一种对中西传统哲学的深入比较将使我们发现,与传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坚持一种“反思”的取向,不如说是坚持一种“反身”的取向;与其说是具有一种“祛性”的特征,不如说是具有一种“尊性”的特征;与其说是以“还原论”为其原则,不如说是以“系谱学”为其原则。凡此种种,都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理论范式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而非意识性哲学。故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古人不仅坚持“即身而道在”把身体提升到“道”的高度,而且还使该“身道”一以贯之地贯彻在诸如宇宙论、伦理学以及宗教观等中国古代的理论之中,使之成为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神的真正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20.
传统医疗支援服务在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和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上收效甚微。这些患者经历着越注意身体的痛感越感到难受的恶性循环,他们对这些现象的负面解释导致自身形成关注于身体(身体形象,强化患者的自我意识/自我观察)的“担忧型认知风格”,导致身体感觉不适与过度唤醒。身体心理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