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的秩序规范下,具有对立、抵触等否定性意涵的"矛盾"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是重要的社会政治概念,而具有唯物辩证法意涵的"矛盾"概念,是通过译介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日本和苏联传入中国的。随着瞿秋白将"矛盾"概念引入中共主流话语,"矛盾"逐渐成为批判和解构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等敌对势力的重要概念。此后,毛泽东对"矛盾"概念进行了理论建构,使"矛盾"作为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得以阐释和说明,辩证法也借"矛盾"实现了大众化。在革命与建设的时代转换中,只有将敌我矛盾、阶级矛盾等斗争性"矛盾"概念弱化,并聚焦表征生产与需要的社会主要矛盾,才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
运用现象学还原分析方法,对《黄帝内经》中"意"、"志"等概念进行词频统计,还原分析这些概念和相关命题的原创意义,结果发现"意"、"志"是中医学原创时期的重要概念,传统中医经典将喜、怒、思、忧、恐的种概念统摄在"志意"的属概念之下是具有深刻含义的。在中医看来,情绪总是一种有指向性的意识状况,"情志"一词也许更能表达情绪的意识指向性。通过跨文化比较,认为中医的"情志"学说与西方意动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关于情绪的观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一学说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3.
董盈厚  于健  张艺馨 《学海》2015,(4):102-108
从概念框架修订取消可靠性质量特征,到公允价值计量、财务报表列报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订,金融危机后国际准则已经把推广公允价值等市价会计和扩大披露范围作为变革的重要手段,这表明现行准则变革正在朝着追求更高透明度和相关性的趋势发展。然而现行准则变革却陷入"替代均衡"困境,在"替代均衡"下相关性与可靠性此消彼长、相互消长,"替代均衡"成为现行准则为追求相关性而拘囿改进计量属性、扩大披露范围从而使相关性与可靠性陷入两难选择的经济学特征。考虑到"替代均衡"存在的局限,我们可以采用"非替代均衡"的拓展思路,从会计准则四大基本环节中的计量与列报两个关键方面,来设计后危机时代会计准则变革路径,以实现坚持可靠性前提下增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现代宗教学背景下的宗教概念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本土宗教观念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既具备西方文化特质,又具有中国传统思维特征的中国化的宗教概念。中国近代宗教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事件,而是中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是传统思想在现代语境中的挣扎和变革,是西方文明在传统环境中的妥协和调适,是传统中国社会接受西方观念制度的一个缩影。近代中国宗教观念的形成以儒教地位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变迁为切入点,最终落脚于对以中国佛教为主要样本的中国宗教形式的考察。特殊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宗教概念具有超学术层面的价值取向,其形成对近现代儒释二教及其他中国传统宗教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具身情绪是在近年来大热的具身认知领域影响下提出的便于研究情绪的理论,主要表现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及情境等共同作用影响的; 而替代性创伤是用以描述心理工作者因长期接触创伤后患者对其进行危机干预,而出现类似的创伤反应和身心不良症状的概念。这两者在形成结构上存在相似之处。本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介绍,从具身的视角描述了替代性创伤的成因,最后结合实际对未来研究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现形式。如果把两者直接联系起来,概念的语词形式叫做“概词”。由于语词所表达的意义比概念要广,并且具有感情色彩和民族特点的附加因素,跟概念相对应的只是语词,而不是词义。换句话说,对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属性进行了概括的那个概括义,只是词义的主要部分,而不是词义的全部。谈及词义比概念要广的问题,一般着意的只是由词义的引伸演变出来的不同概念义素,在语言逻辑研究上,由词义系统里通过比喻用法而形成的固定的“比喻义”所造成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伦理引论:现状、范围、任务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食品安全"一词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的反思性或批判性的概念,它承载着人类对新的伦理价值的期盼。中外学界对食品安全伦理的研究,反映了对人类生存之道寻求的心灵救赎和自我拯救。梳理食品安全伦理研究的现状,明确食品安全伦理研究的范围和任务,认清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加强食品安全伦理研究前提性和基础性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由于语言在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词成为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书面语言中的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形、音是词的物质外壳,义是词所标志的客观事物的概念。人们通过对形、音的感知而了解单词的意义,这就是单词再认的问题。研究单词再认,了解人们感知和理解单词的心理学规律,不仅对揭露人的  相似文献   

9.
在希腊哲学里,"凯洛斯"(Kairos)一词具有特殊的时间含义,这种含义被后来的基督教神学运用到人们对弥赛亚的盼望中。而在中国哲学里,与"凯洛斯"可以约略对等的汉语词汇是"几"。宋儒周敦颐释"几"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这一词也构成了中国许多神秘学,譬如星象、占卜、堪舆等学问的核心概念。牟宗三把它等同于佛家的"缘起"(Pratitya-sa-mutpada),其实在印度,的确有构成缘起关系的"显现者"(Sambhuti)与"非显现者"(Asambhuti)的概念,而印度教的"瑜伽"就具有联结人与神圣者的功能,从而获得解脱,而其"妙机入微"所借助的正是"凯洛斯",或曰"几"。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都市经济繁荣的典型时期,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宋代艺术的发展。宋代诗词的雅、俗走向一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诗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宋诗要发展,就要独辟蹊径,于是宋诗一改唐诗恢弘之气,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偏重"言情"。宋词来自于民间小曲,这种特性决定了宋词之"俗",然而宋代的许多文人士大夫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得词逐渐走向"雅"化。宋代诗由"雅"到"俗",词由"俗"到"雅"的这种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发展需要雅俗共存。  相似文献   

11.
索引词普遍存在于每一种自然语言中,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对索引词的哲学思考及逻辑研究既是语言哲学不可缺少的一个构成部分,也是自然语言逻辑以及语义学、语用学不可或缺的一个要件。弗雷格作为现代逻辑的创始人、语言哲学的代表人物,其关于索引词的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将通过"索引词"与"指示词"的用法入手,在论述弗雷格迷题的索引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弗雷格关于"我"的不可交流的思想,并评说其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一现代性:概念的界定"现代性"是当下学术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有着各种不同界定,有些界定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因此,有必要先对本文所涉及的"现代性"概念作一个简要的界定,以便讨论顺利展开。根据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的考察,现代性是从"现代"一词发展而来的,"兼作名词和形容词的‘modemus'(现代)是中世纪根据‘modo'(意思是‘最近、刚才')一词创造出来的,……指的是‘我们时代的、新的、当前的'"[1],从而与过去相对立。自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现代"开始与"中世纪"分离开来,对古代的、中世纪的和现代的这三个历史时段的区分,使人们将现代生活与传统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主观词"的概念,并探讨主观词存在的心理现实性以及主观词的加工特征。包括3项研究:研究1考察了普通大学生对双字结构的词汇辨别情况,发现他们倾向于将短语和词主观判断为词,即他们按照个体对词的独特表征认知词,证实了主观词存在的心理现实性。研究2和研究3分别采用"词优效应"研究中使用的强迫选择作业和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主观词加工的特征。研究2发现,读者加工词和主观词(语法上是短语但主观评定为词)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没有差异,但与非词条件相比,表现为正确率高,反应时短;研究3的反应时结果同研究2,而3种条件的正确率均在90%以上且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主观词的存在具有心理现实性:读者对汉语词语的表征是主观的,不一定符合词的语法学规定;(2)在强迫选择作业下,与非词相比,表现出词优效应,主观词作为整体被识别。(3)在词汇判断任务下,主观词与词相同,与非词相比,表现出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14.
音乐的本质属性就是其时间属性.此属性与音乐素材本身所能够产生出的时间展现方式,同审美主体的感知也就是审美者的心理接受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意味着音乐基本组织形式构成中的音阶、调式和旋律都具有时间属性,在曲式中音乐审美心理时间存在着客观性,在音乐体裁上以及在音乐的变革中也存在着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音乐审美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在审美状态上体验到音乐所具有的艺术性,从而带给人们艺术美的享受.因此,音乐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和刻板地传达出音乐的符号,更主要的是要体验到这些音乐符号中所包含的信息的意义,并使之融合到音乐审美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9,(1)
从普遍性角度看,任何一个学科建设都应遵循基本的"学术逻辑",这一逻辑主要表现为:从阅读到发表的独立研究,以及这一独立研究需要拓展到两个场域,一是在教室中展开的教学活动,二是参加学术会议与进行学术对话。另外,任何一个学科建设的核心乃是形成"师生学术共同体",而终极目标就是构建"学术流派"。从特殊性的角度看,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必须在学术思想史、概念体系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加以强化。  相似文献   

16.
“诠释”考     
“诠释”一语 ,随着西方诠释学 (hermeneutics)在国内的译介和传播 ,而大为流行。由之而起的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注释传统的历史反思和现代性观照 ,以及中国诠释学体系的探索与建构 ,亦方兴未艾 ,有燎原之势。目前 ,不论是西方学术观念的翻译 ,还是中国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 ,“诠释”一词都具有了某种核心概念的意义 ,成了一个所谓的“关键词”(keyword)。要恰当地理解和运用“诠释”概念 ,就离不开对这一词语的语源追溯、语用脉络分析 ,以及思想史意义上的语义描述。本人不揣浅陋 ,遍翻群籍 ,将“诠释”一词的源与流 ,细加勘寻 ,罗列胪示 ,并做…  相似文献   

17.
在19世纪70~90年代的中国,当指称"mental philosophy"与"psychology"时,译者主要使用了"性学"、"心理(学)"、"性理(学)"、"心才学"、"心灵学"和"心学"等6个名称。据现有史料,尽管汉语"心理学"一词由执权居士于1872年首译,但当时并未受到中国学人的重视。现在通行的汉语"心理学"一词是来自日本人西周,经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的共同努力才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并于1902年以后被普遍使用。汉语"心理学"一词在这场"比赛"中能够最终胜出,内因是既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又为避免将一门新兴学科等同于旧学科从而产生"新瓶装旧酒"的误会;外因是中国新学科体系在创建时深受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伤后成长是指在与生活中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许多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创伤事件的特征、人格与认知、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等都对创伤后成长有影响。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未有一致的结论,两者间关系的不一致有四种可能的解释。未来研究应注意创伤后成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探寻确证成长有效性的新证据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道德创伤为出发点考察道德韧性概念,超越传统文献中的"能力"定义,通过系统梳理现有对韧性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以及道德韧性的特质及表现等内容,认为道德韧性本质上是大脑对道德创伤事件能动地、良好地应答处置的反映,道德韧性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个体的道德创伤过程中,"道德韧性"与"韧性整体"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通过整体和解构两大层次、解构分析的三个主要分支(心理、道德、社会),协同承接道德创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由于语言在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词成为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词的心理学研究一直就是心理学家热衷的课题。中文词的心理学研究,可以说自1916年刘廷芳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汉字的形、声、意的研究时就已经开始了。发展至今,它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独立专题,且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就国内中文词的认知研究作一综述。建国前中文词的研究是随同汉字或基于汉字的研究而进行的,一般多注重中文常用词方面的探讨。这些基础研究具有相当实用价值,皆是有意义的工作,开创了汉词心理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