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泊尔揽胜     
凌海成 《法音》2003,(4):47-48
尼泊尔王国的蓝毗尼园是释迦牟尼佛的降生地,是全世界佛教徒共同崇奉的佛教圣地。蓝毗尼园面积8平方公里,如今仍保留有参天古树和古代遗迹。近年在摩耶夫人庙大殿的佛像下一米处挖掘出一块石板,据考证,该石板所标记的位置正是佛陀降诞处。摩耶夫人庙现已拆除,正准备重建,庙中珍藏的释迦太子降生石浮雕等珍贵文物被临时存放在附近的一座寺庙里。石浮雕约1米见方,刻有摩耶夫人手扶树枝、释迦太子立于膝下的情景。摩耶夫人当年沐浴的圣池也保存了下来,池旁竖立着一块用尼泊尔文写的牌子:“摩耶夫人诞育佛陀之前,曾于此沐浴。”圣池南畔有一棵千…  相似文献   

2.
阿难尊者出生于刹帝利种姓家族,属于刹帝利王室成员。刹帝利在佛陀时代是最高的种姓。刹帝利种姓的净饭王是悉达多·乔答摩(佛陀)的父亲,甘露饭王是净饭王的兄弟,阿难是甘露饭王的儿子,因此他是佛陀的堂兄弟,与佛陀同日生,都是五月的月圆日出生的。因为亲属们都说:“他的出生带来庆  相似文献   

3.
吉拉迪 《法音》2012,(5):14
我从佛陀的家乡尼泊尔蓝毗尼来,是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23年出生的地方。他是人类伟大的和平使者、亚洲之光的创始者。很荣幸参与今天的盛会,我谨代表尼泊尔政府和联合尼泊尔共产党  相似文献   

4.
推门而入     
佛经记载,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又是佛陀的同父异母弟弟,常随佛陀左右,号称多闻第一。但佛陀在世时,他还没有真正悟道。所以,当佛陀入寂后大迦叶召集第一次佛典结集时,曾拒  相似文献   

5.
推门而入     
佛经记载,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又是佛陀的同父异母弟弟,常随佛陀左右,号称多闻第一。但佛陀在世时,他还没有真正悟道。所以,当佛陀入寂后大迦叶召集第一次佛典结集时,曾拒绝阿难参加。  相似文献   

6.
佛学一瞥     
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b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以追求生命的途径。”宗教的定义相当多,但如果采用上面的定义,那么佛教便不能算是宗教了;因为佛法中并没有说有一位发号施令,人类必须服从的上帝。佛陀不是一位全能的上帝。佛陀只是一个人。二千五百多年前,他出生在古代的北印度,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他是一位王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位不信佛者眼中的佛事,作者于坚是位诗人,自称彻底的俗人,大概指教外人士吧。但这并没有防碍他走近佛陀。虽然他还不能脱俗离尘,但他离佛陀已不远了。不信佛的人,不妨也走近佛陀看看,佛陀的世界很精彩。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5,(10)
<正>(2015年9月15日)引言在浩瀚的佛教经典中,众生平等、自他不二的和平理念,不仅是佛陀创教的根本与教化世间的重要思想,更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现实中,佛陀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佛陀住世时,摩羯陀国琉璃王子曾数次想要进攻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国,佛陀都以无言的威德感召,令战火熄灭,实现和平。正因为如此,践行佛陀的和平思想,便成为佛  相似文献   

9.
刀述仁 《法音》2006,(5):55-55
众生平等,人类和谐,世界和平,这是佛陀创教之初就确立的主张。佛陀看到蝼蚁受到伤害都悲悯不已,更何况面对人类的悲剧。因此,体会佛陀的大悲精神、大慈心愿,是我们每一个佛教徒的根本立场。从佛陀创教至今2500余年,社会不断发生变化,物质条件已经日新月异,但是人生的根本问题——生、老、病、死,仍然在困扰着人类。因此,佛陀的思想就永远不会过时。我们的历史重任,只是把佛陀的思想与当今的时代相结合,针对新时代的新问题,站在佛陀的立场上予以解答。佛教对于东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中国、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4,(10)
正尊敬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尊敬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秘书长泰阿利先生,尊敬的诸山长老、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我谨代表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和美国佛教青年会对"世佛联"第27届会员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表示诚挚的祝贺和衷心的赞叹。27届世佛联会员大会之所以取得圆满成功有两大要素:一、本次会议决定在法门寺举行其意义深远,法门寺供奉着佛陀的指骨舍利,充分证明了佛陀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出生在人间,说法在人间,涅槃也在人间。  相似文献   

11.
禅光 《法音》2002,(12):23-26
这是一个关于释迦牟尼佛行化的动人故事。佛陀65岁那年夏天,在居楼(Kuru)的城郊与住在那里的三百多位比丘一起安居。在安居中,佛陀给比丘们讲说《四念处经》。这是一部关于禅修的经,非常重要,因修习四念处可速得解脱。比丘们在导师佛陀的指导下,都得到了甚深的法喜。安居结束后,佛陀便回祗园精舍。清晨,当佛陀进入舍卫城时,发现全城死一般的寂静,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闭深锁,街上没有一个行人。佛陀手里托着乞食用的钵,轻轻地叩响一家施主的大门。施主听见有人叩门,便把门张开一线窄缝,看清楚是尊敬的佛陀站在门外,赶忙开门…  相似文献   

12.
佛陀伽耶大菩提寺,还有它的金刚座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这是最受崇敬、最神圣的佛教圣地。悉达多王子就是在这里得道才被称佛陀的,然后他才能引导众生离苦得乐。当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时,他这样评论说"由于这个地方同佛陀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他在这里大悟成道,因此,佛陀伽耶可以说是佛教的发源地。对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重要和神圣的了。"就哲学和文化史来说,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的确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佛陀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这一事件改变了人类的思想和信仰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桑吉扎西  申秀逸 《法音》2008,(10):54-59
据说这首诗是佛陀弟子中最著名的诗人牟自在所写。这种以诗歌形式赞颂佛陀功德的文学传统,从古印度佛陀时期一直延伸到了雪域高原的藏族古代文学之中,并成为藏族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和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14.
犍陀罗佛传雕刻是研究印度早期佛教的重要图像文本。在印度特定的宗教文化语境中,犍陀罗佛传雕刻的视觉叙事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历史叙事,即以历史传说为依据,呈现佛陀的历史身份;第二种是俗化叙事,结合民间故事,致力于塑造佛陀的人格形象;第三种是神化叙事,汲取神话故事,致力于创造佛陀的神格形象。这三种视觉叙事模式所创造的佛陀形象有助于早期佛教在印度社会的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虔诚地膜拜佛陀时,内心对佛陀有怎样的祈求呢?求福,求禄,求财,求寿,求平安,求顺利……乃至种种生活中的祈求。也许,佛陀也会用种种方便来满足众生的愿望,但是,这些终究不是佛陀真正想给我们的。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7)
正因为神圣的使命,无上正觉的佛陀在2616年前以苦行悉达多太子的身份示现于人间,太子在菩提树下取得了证悟。从此,无上正觉的佛陀首要任务便是向全人类打开涅?之门。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化。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诞生前,印度的普通民众被阻挡在解脱之门外,因为被赋予的种族身份,他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佛陀获得无上正觉后,立即作出一个伟大的创举,佛陀派遣他的弟子们传法,向人类宣讲一个道理:佛出世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最初的佛教使团有60名僧侣。佛陀指示,任何  相似文献   

17.
慧远的判教观,可以从佛陀与信众两个层面理解。佛陀层面,慧远从根本上否定以时间为判教依据的"顿渐五时判教"。慧远根据佛陀慈悲济世的立教本怀,认为佛陀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为追求大乘的信众开示究竟佛法,而不受时间的限制。所以,佛陀所说的大乘经教都是平等究竟的。信众层面,慧远认为声闻众和菩萨众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智力"而在"愿力",强调"愿力"在大乘佛教信仰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
问:佛陀是神吗? 答:不是的。佛陀从来就没有自称为神,或自称神的孩子。他甚至没有说自己是神的使者。佛陀是人,是完美的人。他教导我们,如果我们能够跟他一样地修行,我们也能使自己达到完美。 问:如果佛陀不是神,为什么人们还要拜他呢? 答:礼敬的方式有不同。礼敬神的时候,人们赞美神,将荣耀归于神。人们给神献上祭品,向神祈福。人们相信神会听取  相似文献   

19.
印度最早的佛教纪念性建筑始于阿育王时期。所有圣地中与佛一生重大事件有关的有四个,也就是佛出生、佛成道、佛转法轮以及涅槃的地方。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73-前232年)曾在这四个地方起造纪念性建筑。本文在此介绍的不止这四处圣迹。一、比哈尔邦的佛陀伽耶这一圣地是乔答摩获得正  相似文献   

20.
在佛教的历史上,曾有过四次大的典籍结集,这四次大结集对佛教的繁荣、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次结集——“王舍城结集”佛陀生前所宣讲的教义并无书面记载,亦无文字戒律,一切由佛陀亲自统领,对僧众提倡和为本、事事从众、从法的原则。佛陀去世后,有些僧侣不愿接受戒律约束,对教义佛经亦有所曲解。为此佛陀的入室弟子认为有必要召集会议,统一教义与重申戒律。于是佛陀的大弟子迦叶于摩羯陀国都王舍城郊的七叶窟召集500长老进行了第一次结集,史称“王舍城结集”。由佛陀弟子阿难和优波离分别背诵经、律,然后相互校正。因佛陀在世时仅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