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这两个概念之间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呢?于惠棠的《逻辑学》(江西人民出版社版)在阐述概念间的矛盾关系时说,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是矛盾关系,二者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上位概念社会矛盾的外延。对此,我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商榷。我认为,在社会矛盾中,除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外,还有敌人内部矛盾。因此,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社会矛盾的外延。敌人内部矛盾是客观存在,是不容否认的。毛泽东1928年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中国内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和斗争。”这不就是敌人内部矛盾吗?抗日战  相似文献   

2.
宽容是政治问题还是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宽容的性质,总是有点模糊不清,至少在宽容被看成是一种态度或个人原则时是如此。实际上,关于宽容的性质问题是严肃的,足以使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宽容究竟是不是可能?更确切地说,宽容也许包含着某种矛盾或悖论,这就是说,宽容的做法在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们都在谈论“信息革命”,但是,信息究竟是什么,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看法。本文作者不同意把信息当作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普遍属性,当作信源物质的组织性、有序性的表征。他认为,这类定义只能阻碍对信息本质的认识。为了加深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和研究,作者分析了信息运动的三个显著特征——目的性、系统性、动态性。他认为,信息只是一类特殊事物——信息系统的特殊运动和联系方式,信息的基本功能就是能消除信宿关于信源的不确定性。现发表此文,以期引起哲学工作者、特别是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进行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哲学研究》今年第五期发表的高鼎忠同志《也谈‘同一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一文,主张对同一性作两种区分。他说:“对‘同一性’这一概念,除了应当区别抽象的同一性和具体的同一性之外,还应当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者在不同场合运用的相对于斗争性的同一性和相对于差别性的同一性。”高鼎忠同志说的第一个“应当区别”,当然没有问题,这种区别就是形而  相似文献   

5.
宣泄经典理论认为, 发泄能够有效地缓解愤怒情绪和攻击冲动, 然而, 直接宣泄、间接宣泄及目标宣泄对攻击性影响的大量实验研究揭示了宣泄的潜在危害性及其作用机制, 宣泄不但不能降低愤怒反而会通过认知加工等因素提升攻击性。尽管如此, 大众仍青睐于宣泄这种看似便捷的情绪调节方式, 如宣泄设备已成为心理咨询机构的标准配置。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宣泄的片面认知, 更折射出了目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科学化和规范化。未来研究应重视, 普遍使用宣泄设备作为现代心理干预手段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乃是千古名著。这是逻辑学的奠基之作 ,学术价值 ,举世公认 ;各种译本 ,不胜枚举。我国以前曾经出版过其中的《范畴篇》和《解释篇》中译本 ,1984年还出过李匡武先生的一个节选的《工具论》中译本。随着苗力田先生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的出版 ,我们终于得到了完整的《工具论》中译本 (苗力田主编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 ,以下简称《论》,凡引此书 ,只注页码 )。这对我国学术界来说 ,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最近仔细阅读了这部著作 ,发现其中在翻译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并不严重 ,…  相似文献   

7.
有正就有邪,有佛就有魔。不论是佛还是魔都面对众生应机开示。佛针对众生的困惑、烦恼,运用种种法门,使之排除妄念,得到智慧,从烦恼中解脱出来。魔利用众生的烦恼,用虚幻的妄念,使其迷惑,达到奴役之目的。用花言巧语似是而非的理论,改头换装扮成“佛”来欺骗众生这是魔波旬的弟子惯用的手法。田青先生文中揭露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情况。这并非乱扣帽子,我们见过大量不符合标准的佛像,只要制作者出于恭敬心,即使形像不够准确也可以得到谅解。但刻意编出一段历史,又伪造一个“现实的权威博物馆”来作证明,这种魔弟子的行为必须加以指责、揭…  相似文献   

8.
陨石雨接二连三地袭来,它不仅击毁了美国的太空站和纽约市,把美丽的巴黎城变成了废墟,也把包括中国上海在内的南太平洋沿岸地区砸得粉碎。美国太空总署发现一颗像得克萨斯州大小  相似文献   

9.
你懂得身体语言吗?只要你善用以下的测验,就能从他的行为举止中,透析对你的感情,到底是普通朋友呢,还是亲密朋友? 1.你从背后叫他的时候,他的反应是: a.转过身,在原地默默地朝你走过来;  相似文献   

10.
趋同概念是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借用来的。它表示,非亲缘有机体为适应相同的生存条件而在演化过程中获得了相近似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由于世界上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生产方式实际并存,因此这一概念目前已广泛用于政治经济学读物和政治理论读物中。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变得飞快;而在十年前,得到新鲜的资讯往往需要更长时间。对比今日,人们每隔一二月“吃大瓜”,隔三差五吃“小瓜”。不少公众人物的“人设”崩塌,引起了巨大的群愤。无论是在歌唱、表演上颇有成就的明星,还是借助新媒体的风潮火起来的“网络红人”,翻车情况越来越多。想象那些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的你所长久崇拜、喜欢的人,竟然做出和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不搭边儿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与对比分析中关两国的医改实践经验,提出医改的首要问题是哲学问题而非经济问题;没有哲学上的突破,医疗活动很难走出现实困境;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为医改在哲学上的突破提供新思想与可能性,而且能为医改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即建构一种拥有公共品与商品双市场的医疗卫生保健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于逻辑是什么,有两种相互冲突的立场:当代哲学中流行的看法是逻辑是纯形式的,逻辑命题没有事实内容;而在弗雷格和哥德尔那里,逻辑是有关客观概念世界的科学。这两种观点都需要哲学立场的支撑,前者需要经验论或物理主义的立场,后者则预设了实在论或柏拉图主义。所以,流行的观点并不是哲学中立的,因此也不是更自然的或不可避免的。相反,弗雷格为数学奠定逻辑基础的努力,哥德尔成就逻辑学的伟大成果以及当代逻辑学家对连续统问题的研究都表明,实在论的立场总是能更好地解释逻辑学研究的实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把逻辑视为纯形式的观点,虽然看似自然而然,但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史和逻辑史上的一个误解。  相似文献   

14.
哲学究竟是什么?——从元哲学的观点看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近些年来,“元哲学”(metaphilosophy)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见诸于各语种的哲学文献。在美国,有以“元哲学”命名的专门刊物和专著。至于专辟一章讨论元哲学的论著就更为普遍。例如,著名美籍华裔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王浩先生的近著《超越分析哲学》(Beyond Analytic Philosophy,1986)就有一章专讲“元哲学观察”。在我国,元哲学也开始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15.
<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跟他(她)离婚了”“我不离婚是因为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等类似的话,但是不离婚就一定对孩子好吗?离婚似乎是解决父母冲突的一种很高效的方法,但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于是选择勉强维系婚姻关系。那么当孩子生活在看似完整但高冲突的父母关系中时,对他们来说,究竟是爱还是害?  相似文献   

16.
有时修辞格间的界限不是那么好划清的。请看下面的两段话。 (1) “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见翦伯赞《内蒙访古》) (2) “谁道雄关似铁?任是这似铁的雄关,也有被攻破的时候;说什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我们那辽阔的疆土之上的许许多多重关要塞,从未就没有哪一座关塞真正起到过这样的作用。”(见峻青《雄关赋》) 若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仅就“设问”与“反问”这两种修辞手法而言,上述这两段话中各  相似文献   

17.
应该承认,在当时,我们很想使用“无因之果”这样的概念(但不是结构、要素这类概念,因为这类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已经存在;“无因之果”这样的概念主要不是结构主义的概念,而是斯宾诺莎的概念)来阐明传统经济学、生产关系理论、甚至  相似文献   

18.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观察阶级社会里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原理的具体运用。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阶极斗争理论是使我们能在迷乱混沌的状态中找出规律性的一条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9.
20.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不过它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当代,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科学为哲学提供认识世界的经验材料,推动哲学的丰富和发展,而哲学在吸收、概括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又为科学提供最高层次的范畴工具和思维方法,有助于科学思维的发展。但是,这也只是些最一般的原则,实际上这些原则如何实现,还是一个至少是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从哲学领域说,广大哲学工作者深切意识到当代科学发展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内容,提出了许多世界观问题,因而渴望了解、掌握并试图吸收和概括这些科学成果。但是,勿庸讳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大部分哲学工作者在科学修养上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并且对于如何吸收和概括科学成果缺乏经验和有效的方法,因而在从科学上升到哲学的道路上,至今处于摸索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说些科学的外行话,做了些劳而无功的事,以至建造某种不切实际的理论框架都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幼稚到成熟、从探索到成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对于这种探索的意向和热情,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从科学领域看,也无庸讳言,许多科学工作者对于哲学的功能、哲学与科学的应有关系、哲学思维的特点的看法也并不都是妥贴的、客观的。当涉及到哲学问题时也难免会说些外行话,发出一些不尽恰当的责难,这同样是可以理解的。科学工作者在关心哲学问题并积极发表意见这件事,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哲学工作者应当衷心地欢迎。我们认为,加强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的对话,是一个迫切的课题,从当前来说,特别需要的是科学工作者对哲学研究工作的参与、帮助与支持,双方携手合作,共同探讨,比如就哲学如何吸收、概括科学成果,科学对哲学提出什么要求,需要什么样的概念、范畴工具,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的特点等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达到科学和哲学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