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民众、面对城邦,即便是完成了对诗歌批判,哲学引领城邦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政治面前,哲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需要为自己戴上面具以避免遭受到危害。为了城邦的共同利益,哲学需要撒一些"高贵的谎言",然而哲学的求真求善特性又不允许哲人撒谎,他亟需一位盟友,这就是哲学之诗的创作原因。当然,从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一对师生关系上来说,苏格拉底一生没有创作,他作为哲人以实际行动贯彻了自己的哲学理念;柏拉图则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录下老师的言行,这也是对"哲学之诗"的阐释。哲人意欲引导民众走向幸福,但哲人不说谎的特质和有待启发的民众之间的张力仍难以调和,诗学则是处理政治与哲学、民众与哲学之间矛盾的中介物。  相似文献   

2.
经典与解释     
[编者按]本期经典解释专栏首先收入两篇关于阿里斯托芬喜剧的绎读。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虽然表面讲些谐趣之事,实质上处理的却是关乎城邦生活与命运的重大议题——譬如,哲学与城邦的关系乃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而《云》正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文本之一。张文涛的《哲人与城邦正义——阿里斯托芬〈云〉浅析》一文即专注于此,以哲人及其崇拜的神灵与城邦正义秩序的关系这一线索贯穿解读的始终,展示苏格拉底与城邦的冲突及云神形象的复杂性,可谓抓住了理解这一问题的要害。  相似文献   

3.
阿里斯托芬在其著名喜剧《云》中塑造了一个行为怪异、不敬城邦诸神的哲人形象。这位叫苏格拉底的哲人崇拜云神,热衷于探究自然之理,擅长诡辩术,且把诡辩逻辑传授给试图逃避债务的父子,终致父子成仇、人伦尽失,欠债还钱的公理被践踏,城邦生活的"正义"秩序被摧毁。本文欲通过分析该文本,探讨为什么《云》中哲人探究的哲学、崇拜的神灵以及哲人的行动,会造成城邦"正义"秩序的破坏,进而表明阿里斯托芬展示哲人与城邦正义的冲突,并让云神暗中充当整个戏剧行动及惩罚行为的预谋者和推动者,实有深刻的意图。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之死被许多人看成西方哲学史上的最大冤案。有学者认为,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哲学与政治冲突的体现;也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之死凸显了哲学与大众的对立。这些观点在学界虽然广为人知,但至少从柏拉图的《申辩》来看,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仍有可探讨之处。苏格拉底之所以在法庭上败诉,其辩护中难以克服的困难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困难与其说缘于苏格拉底哲学与雅典政治的冲突,或者其哲学与大众思想的对立,不如说缘于他对自己从事哲学的方式的看法与大多数雅典人的看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苏格拉底难以让雅典人相信其哲学活动没有对青年造成坏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智慧与他人的无知的解释难以让雅典人信服,这使得多数陪审员站在了苏格拉底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对绘画、诗和戏剧进行了考察,认为它们不能提供真知,诗更是激起了城邦公民的情感和欲望,破坏了由理性建构起的城邦的正义和秩序。苏格拉底将诗人与将军、法律制定者相比,认为:诗模仿心灵的低级部分,诗人是城邦正义的破坏者,扰乱心灵理性部分的罪魁祸首,并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本文通过对《理想国》"诗论"的分析,确定古希腊政治哲学、伦理学"知"的背景,与中国政治哲学、伦理学"诗"的背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厘清早期中西政治文化和伦理文化的不同建基。  相似文献   

6.
顾丽玲 《现代哲学》2007,(3):127-132
由苏格拉底之死而引发的苏格拉底敬神之探讨,迄今为止仍为许多研究者孜孜以求。文章试图以柏拉图这篇专门探讨敬神主题的对话《游叙弗伦》为切入点,来考察苏格拉底的敬神。前三节逐一分析该篇对话所探讨的关于敬神的三种定义:1.敬神即做神所做;2.凡神所喜即敬神;3.敬神即在于侍奉神。一则考察习俗敬神观的根据,以及游叙弗伦对这种敬神观的立场,二则从苏格拉底对游叙弗伦的回应来看苏格拉底对这种习俗敬神观的态度。最后一节试图考察苏格拉底自身的敬神态度,以及这种态度与其作为哲人的智慧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施特劳斯的研究来揭示最初的古典哲人的虔敬与人格神的互动,阐明虔敬与哲学、对他人的爱与理论生活是并行不悖的,并分析了古典哲人的虔敬与城邦的传统虔敬之差异。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指出,城邦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哲人王"的出现,但无论在现实还是在理论中,政治和哲学的对立都使得"哲人王"成为不可能。施特劳斯认为哲学家回到洞穴中参与政治生活只能是"外在的强迫",而安德鲁则认为这是出于对哲学"内在的爱",但由于他们共享了关于"政治"的狭义理解,政治和哲学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在两种解释中都更为凸显。笔者认为,如果援引《高尔吉亚篇》中对宽泛的"政治"的论述,强调政治包括政治治理和人文教化两个方面,将"哲人王"限定在教化意义上的"素王",则"哲人王"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究竟敬不敬神,既是一个事实问题,又是一个哲学问题。《游叙弗伦》恰恰是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敬神问题所做的一场更具思想史意义的哲学辩护。正是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指出城邦诸神信仰的危机是苏格拉底不得不面对的思想处境。雅典民主政制发展是这一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而游叙弗伦案例则展现了这一危机的现实图景。苏格拉底通过对虔敬问题的探讨,指明了解决古代信仰危机的可能方向。《游叙弗伦》表明,在思想层面上,苏格拉底作为哲人,对诸神信仰问题的反思和探究具有正当性和重要意义;同时,在现实层面上,苏格拉底竭力阻止年轻人游叙弗伦做出不虔敬的行为,又为苏格拉底的两项罪名做了最好的现实辩护。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明史中旷日持久的理性与信仰的瓜葛有苏格拉底竖起的丰碑为证。这位被雅典执政者以“拒绝接受城邦的官方神,引进新神和腐蚀青年”的罪名处死的年近七旬的殉道者被冠以“雅典的良心”的美名。他的死使他的哲学更令人深思,而他的哲学又使他的死笼罩着  相似文献   

11.
在古希腊,哲人和俗众构成了整个城邦,哲人永恒地追求真理和智慧,是受理性控制的一群人。除去少数的哲学家之外,城邦中大多数人都是俗众,他们是靠统一的意见在城邦中生存下来的人,是受激情和欲望控制的人。追求上的差异导致了目的上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于是,政治生活和哲学生活的矛盾达到了顶端,哲人就必然陷入"异教徒"的诅咒之中。  相似文献   

12.
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欲的神话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居于中心位置,是柏拉图爱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阐释这个神话的文本细节,本文将论证,该神话的要旨在于挖掘城邦政治的人性根据,从而在自然层面为习俗做出辩护。在这个意义上,代表诗人的阿里斯托芬与代表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形成尖锐冲突,前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属己的整全,后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善好,而对此的最高展现是超越政治的"美本身"。笔者认为,双方的冲突展现了"诗歌与哲学的古老争执",对这一争执的完整而忠实的呈现是柏拉图《会饮篇》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充分展现了苏格拉底在虔敬问题上的含混,并记录了苏格拉底有关神学的两篇对话。根据色诺芬的记述,苏格拉底的虔敬体现于外在的言行,实际是对于诸神的节制;苏格拉底表面反对自然哲学的研究,实则有所保留;他以自然神学的方式论证神存在且神爱人,这一自然神学表达了对城邦神学的质疑,并揭示了苏格拉底的哲人面相。  相似文献   

14.
城邦、民众和广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分析了希腊城邦制度所提出的政治哲学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共领域问题,这也是当代最重要的政治问题之一。作者还分析了民主制度的内在矛盾,指出在苏格拉底的“知识论迷茫”之外还存在另一个更严重的知识论迷茫。  相似文献   

15.
通过厘清威廉姆斯、李尔、费拉里三位学者在《理想国》城邦—灵魂类比问题上的代表性论点,并且结合《理想国》文本,可以认识到,该类比的两端分别对应着人的不同身份即邦民与个人,它只是一种修辞性的比例性隐喻。柏拉图(苏格拉底)借助该隐喻的可逆性,通过不对称地使用类比,使灵魂中神圣的哲学品质超越于外在的王权,然后又借助类比之外的原则,使人的不同身份在哲人王与僭主的例子上偶然重合,最后得出了"内圣高于外王"、"内圣并不必然开出外王"的政治哲学教导。  相似文献   

16.
国内对施特劳斯的研究主要从两种对现代性本质的把握出发:一是“政治的哲学化”,二是“哲学的政治化”.前者是现代性政治危机的本质,其根源在于彻底的“知性真诚”,政治哲学的核心就是要克制哲学的癫狂;后者是现代性精神危机的本质,其根源在于哲人品质的败坏,政治哲学的核心是为哲学生活的正当性辩护.这两条相互冲突的理解路径都有把施特劳斯“简单化”进而“极端化”的倾向,其根源在于对“什么是哲学”这一根本问题的误解.两者都没有认识到哲学的思与哲学的言行之间的区别,哲学的言行与政治社会同样都是哲学所追问的整全的异质的部分,从而都忽视了哲学向政治哲学的转变是哲学自身的内在要求,造成了施特劳斯的“无畏”与“温和”两种美德的分化,导致了本不应该有的“施特劳斯热”.  相似文献   

17.
罗晓颖 《现代哲学》2007,40(3):11-17
在《博士论文》序言中,马克思借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提出以哲学反对宗教,建立人自我意识的自由。那么,马克思为何选择伊壁鸠鲁作为研究对象?这牵涉到西方思想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对立:肇始于前苏格拉底自然哲人的哲学与宗教的对立。此对立中经苏格拉底事件后,哲人的态度开始呈现两种路向: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式的和伊壁鸠鲁式的。其后西塞罗和普鲁塔克以及近代启蒙哲学对伊壁鸠鲁的批评或接续则体现了这两种路向的对立。马克思接续了伊壁鸠鲁的立场,摒弃了柏亚路向的遮遮掩掩,以启蒙斗士的姿态力主反对宗教的束缚,为人类争取自由。  相似文献   

18.
医患冲突是医患矛盾在当代社会的爆发,是一种利益上的冲突,更是一种权利上的冲突.医患之间权利界定不清、边界混乱是医患冲突产生并不断扩大的重要成因.化解医患冲突一方面需要对权利的边界进行重新界定,在保障患者权利的同时也要兼顾医生的权利;另一方面还要防止权利的越界行使和滥用.  相似文献   

19.
在笛卡尔之前,西方哲学的基调主要是由苏格拉底奠定的。苏格拉底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转向,通常称之为伦理学转向。受阿那克萨戈拉启发,苏格拉底放弃了早年从事的自然哲学研究,转而在灵魂层面寻求真理。通过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伦理学与自然哲学进行比较,能够进一步看清苏格拉底发生哲学转向的原因和意义。他一方面扭转了真理探究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伦理学以坚实的本体论基础。如果说"善"理念是苏格拉底的形而上学,那么,伦理学就是通达这一形而上学真理的方法论。这种哲学观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古代哲学,与之相对照,笛卡尔方法论转向以及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合法性则是需要我们重新加以反思的。  相似文献   

20.
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政治哲学的衰落与复兴肇始自苏格拉底的政治哲学是哲学的一个特殊分支。政治哲学不仅追求知识而且追求德性,不仅追求德性而且追问德性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是一种关于人类应当怎样生活的智慧。它的目标是对政治事物进行善恶之别、好坏之分的价值判断,对政治事物的内在本性进行形而上的反思。可是,19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日益突出的成就,其方法论原则也日益渗透到各个知识领域并逐步占据统治的地位。这就使以探讨政治事物的价值和意义、追问政治事物的内在本性为目标的政治哲学陷入了知识合法性的危机。科学主义的知识论原则不承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