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聪 《世界哲学》2020,(1):45-54,160
《巴门尼德》的主题是形相论(理念论)与辩证术,柏拉图式辩证术问题与他应对智术师运动及其背后的前苏格拉底“存在之战”直接相关。本文考察柏拉图改造修辞术为辩证术的过程和哲学意义,以此定位形相与辩证术的位置。《巴门尼德》的形相论批判和辩证术展示指向共同的目的,即呈现逻辑推理与范畴描述对于人类认识存在的作用及限度,并由此凸显辩证术对于哲学探究新路彳圣的意义,这篇对话传达了柏拉图对人类认识与存在之问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中,艺术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无论是色彩语言还是形式语言,亦或是主题内容上,都发生了一场颠覆传统的伟大变革,现代艺术各大运动应运而生,表现主义倾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支。文章从社会渊源和哲学基础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试图分析梳理那场变革背后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的最高事件.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视角重新思考苏格拉底之死问题,旨在重新反思哲学与政治、哲人与城邦之间的关联.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在于,作为公民的苏格拉底与作为哲人的苏格拉底两种身份之间存在巨大冲突,但苏格拉底却没有能化解二者之间的冲突,以致在申辩中将哲学置于城邦的对立面.要化解二者冲突,政治哲人既要具有明智审慎的哲人品性,又要履行立法和教化的政治职责.  相似文献   

4.
罗晓颖 《现代哲学》2017,(1):98-104
亚里士多德谈论哲学、幸福、智慧、美德,分析运动、灵魂、原因等诸观念时无不涉及“神”这一概念。不过,这个明显不同于奥林珀斯山众神的“神”,在自然哲人那里未曾有明确定义,亚里士多德却以哲学的方式将之确立起来。这个“神”既是哲学的最高原则,也是无形之中否弃传统诸神的利器。因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之神”更接近无神论,或者说更有可能颠覆传统的诸神信仰。然而,透过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中对神与神事的论述,我们却发现亚里士多德在实践层面对传统诸神信仰的维护和建构。本文试图探究亚里士多德在这些作品中如何论及神与神事,并尝试理解其意图。  相似文献   

5.
杜威价值哲学之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价值哲学是颠覆性的:它尝试颠覆逻辑实证主义的反价值理论,颠覆以追求“永恒价值”、“终极价值”为旨趣的超验主义价值理论,颠覆以兴趣界定价值的经验主义价值理论,颠覆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划分,颠覆手段与目的的二元划分,颠覆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二元划分,颠覆绝对、超验的“价值等级”的合法性,颠覆绝对、超验的价值标准;同时,它又是建构性的:它将实验方法引入价值研究,建构了实验经验主义研究理念,建构了以评价判断为核心的实验经验主义价值哲学。它以“行动”为核心展开了一场价值哲学的革命。这场革命是从哲…  相似文献   

6.
面对民众、面对城邦,即便是完成了对诗歌批判,哲学引领城邦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政治面前,哲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需要为自己戴上面具以避免遭受到危害。为了城邦的共同利益,哲学需要撒一些"高贵的谎言",然而哲学的求真求善特性又不允许哲人撒谎,他亟需一位盟友,这就是哲学之诗的创作原因。当然,从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一对师生关系上来说,苏格拉底一生没有创作,他作为哲人以实际行动贯彻了自己的哲学理念;柏拉图则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录下老师的言行,这也是对"哲学之诗"的阐释。哲人意欲引导民众走向幸福,但哲人不说谎的特质和有待启发的民众之间的张力仍难以调和,诗学则是处理政治与哲学、民众与哲学之间矛盾的中介物。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无"哲学"一词,但很早就有"知人则哲"和"哲人"的表述.日本学者西周最早将西方的philosophy翻译为"哲学",这与中国古代使用的"哲"字有关系.据学者考证,西周在1875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用"哲学"翻译philosophy,而"在津田进藤于1861年出版的<新理论>的附录中,西周翻译‘哲学'一词用的字是‘希贤学'或‘希哲学',意思是追求贤人之学,或追求哲人之学"[1].由此看来,"哲学"译名的成立,先已经过类似佛教东传时那样的"连类"或"格义"的工夫,其中浸润了东方学人对于"哲学"的特殊理解.  相似文献   

8.
商务印书馆1959年计划出版的外国哲学著作共计四十余种。最近即将出版的有: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克罗齐的“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等。在今年内,计划出版的还有柏拉图的“智术的师篇”、“泰亚岱篇”、“斐里布篇”,“色诺芬的“师门回忆录”,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工具论”,西赛罗的“西赛罗文选”,培根的  相似文献   

9.
在古希腊,哲人和俗众构成了整个城邦,哲人永恒地追求真理和智慧,是受理性控制的一群人。除去少数的哲学家之外,城邦中大多数人都是俗众,他们是靠统一的意见在城邦中生存下来的人,是受激情和欲望控制的人。追求上的差异导致了目的上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于是,政治生活和哲学生活的矛盾达到了顶端,哲人就必然陷入"异教徒"的诅咒之中。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伦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主义同后现代主义一样是当代西方社会最活跃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它来源于妇女解放运动,并在本世纪后半叶的发展中超越自身成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方法论原则,在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一场革命.女性主义伦理学是这场革命在伦理学领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指出,城邦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哲人王"的出现,但无论在现实还是在理论中,政治和哲学的对立都使得"哲人王"成为不可能。施特劳斯认为哲学家回到洞穴中参与政治生活只能是"外在的强迫",而安德鲁则认为这是出于对哲学"内在的爱",但由于他们共享了关于"政治"的狭义理解,政治和哲学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在两种解释中都更为凸显。笔者认为,如果援引《高尔吉亚篇》中对宽泛的"政治"的论述,强调政治包括政治治理和人文教化两个方面,将"哲人王"限定在教化意义上的"素王",则"哲人王"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80年代是苏联哲学史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时期,而新哲学运动是一场打破教条主义禁锢的思想解放运动。以伊里因科夫为代表的年轻哲学家们创立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主义、科学认识论等多个哲学学派,在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自然科学哲学、唯物辩证法、哲学人学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官方诠释的崭新观点。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苏联哲学,不应因苏联解体和教条主义的破产而否定苏联哲学中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解放     
二十年前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讨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哲学本身的命运。哲学是思想的精华。思想解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根源于哲学解放的广度和深度。这场引起波及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大讨论,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哲学自身的解放运动。在纪念这次大讨论二十周年之际,探讨一下哲学自身的解放是很有意义的。这里讲的哲学,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最具群众性和开放性。它同一切迷信、封闭、保守和独断格格不入。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十…  相似文献   

14.
死亡,对于人来说,不单是有机体的生命终止问题,而且涉及到灵与肉、个体与族类、死灭与不朽、必然与自由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成为一个人们不能不猜的斯芬克斯之谜.自有哲学以来,人们也就开始了对死亡之谜的哲学思考.死亡问题是中外古今哲人说不完、道不尽的永恒课题之一.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对数千年死亡哲学的历程加以清理和总结,开  相似文献   

15.
<正>有别于古希腊哲人所创始的西方原子论,中国古代哲学从先秦时代起,就形成了一种悠久的气论传统。气论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发展,取  相似文献   

16.
有位哲人说过,水是万物的母体,我很认同哲学是形而上的学问,它往往能透过世间物象发现最本质的东西。玩水就是一种很哲学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国内对施特劳斯的研究主要从两种对现代性本质的把握出发:一是“政治的哲学化”,二是“哲学的政治化”.前者是现代性政治危机的本质,其根源在于彻底的“知性真诚”,政治哲学的核心就是要克制哲学的癫狂;后者是现代性精神危机的本质,其根源在于哲人品质的败坏,政治哲学的核心是为哲学生活的正当性辩护.这两条相互冲突的理解路径都有把施特劳斯“简单化”进而“极端化”的倾向,其根源在于对“什么是哲学”这一根本问题的误解.两者都没有认识到哲学的思与哲学的言行之间的区别,哲学的言行与政治社会同样都是哲学所追问的整全的异质的部分,从而都忽视了哲学向政治哲学的转变是哲学自身的内在要求,造成了施特劳斯的“无畏”与“温和”两种美德的分化,导致了本不应该有的“施特劳斯热”.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施特劳斯的研究来揭示最初的古典哲人的虔敬与人格神的互动,阐明虔敬与哲学、对他人的爱与理论生活是并行不悖的,并分析了古典哲人的虔敬与城邦的传统虔敬之差异。  相似文献   

19.
先刚 《世界哲学》2015,(2):13-21,160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一场思想运动。传统上经常不加批判地把哲学家谢林看作是这场思想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分析了德国浪漫派的主要代表(F.施菜格尔、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的"糟糕的无限"),以及这些思想与谢林哲学的分歧乃至严重对立,以此表明,谢林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当《美诺》中的德性探究陷入僵局后,苏格拉底用两个形状定义和一个颜色定义做示范,敦促美诺第三次定义德性。美诺偏爱颜色定义,苏格拉底却称美诺的偏爱带有"悲剧性",依此给出的德性定义也将带有"悲剧性"。德性探究的悲剧性预示美诺本人因缺德而丧命的悲剧人生。本文追踪"悲剧"线索,揭示表面上旨在证明"灵魂回忆说"的"小奴隶证明"其实暗含着关于"人是什么"的斯芬克斯之谜。俄狄浦斯"清晰明了"地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却对自身"一无所知",这正是悲剧作家对智术师哲学的批判。《美诺》中的"小奴隶证明"包含着一个颠倒的斯芬克斯之谜,其正确答案是一个"无理数",这意味着哲学需要面向灵魂的无逻各斯部分本身,也标志着苏格拉底哲学从自然学到灵魂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