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历史观念范立舟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学。它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看待宇宙、看待自然的工具,也是解释人生、解释历史的理论。本文所探讨的乃是阴阳五行学说支配下的历史哲学体系。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中医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 中医发展的困惑与障碍众所周知,中医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纵观历史中医学有几次重大的飞跃,先秦两汉时期,得益于当时众多哲学流派思想的影响,早期的解剖知识、单纯的临床经验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其代表就是《黄帝内经》的完成。《黄帝内经》中的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基本思想一直影响至今;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确立的辨证施治的原则无疑是中医诊断的圭臬,时至今日仍无人能够超越此一方法;宋元时期金元四大家的出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成熟,丰富了…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学理论系统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学的理论系统是中医药学术体系的核心内容 ,它以独到的表达方式反映和描述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药理现象及规律。其主要内容有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与精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 ,以及预防养生和治则、方药学说等等。值得强调的是 ,中医药学理论系统的这些基本内容 ,在反映对象及其规律时 ,不论基本概念还是基本原理 ,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殊性。1 缺少形态结构的实证性这是中医药学理论系统最突出的特点。理解中医药学基本理论 ,不能追究表达内容的形态结构方面的实证依据。不论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 ,精…  相似文献   

4.
本文充分肯定了阴阳五行说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理论说明,认为阴阳五行论至今仍是很有价值的学说。  相似文献   

5.
陈晓华  孟源 《哲学研究》2015,(3):110-114
牟宗三区分了逻辑和逻辑系统,认为逻辑系统是逻辑理性自己的显现,逻辑系统的形成需要遵守先验性的轨约原则和构造原则。由于轨约原则和构造原则的先验性以及逻辑概念的有定、有尽性,所以,牟宗三认为逻辑及其系统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乃至理性上的必然性和定然性。笔者认为这个理论对于"逻辑是否可修正"这一问题可以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针灸学到现代针灸学——针灸现代化50年之回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针灸学,前者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所获取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规律作为指导理论,机理的阐明完全立足于现代科学意义的相关知识体系,并以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学说及针灸效应的四大规律为该体系的理论核心;而传统针灸学则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气血学说、经络学说等为基本理论;在临床上,现代针灸学充分利用现代诊疗技术和方法,以辨病为主导,针刺手法注重的是强弱刺激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而传统针灸学则是借助四诊八纲以辨证为主导,针刺手法强调的是补泻。  相似文献   

7.
1 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中医整体观是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 ,藏象经络气化学说将大自然运动规律与人的相互联系 ,以高度的科学抽象类比方式 ,精辟地论述论证了人的生命运动变化规律及顺应其规律———养生和战胜疾病的方式方法和法则。整体观念是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的组成部分。中医整体观是辩证唯物论具体与自然科学的应用范例。《内经》以“其言有证 ,验之事不忒” ,“至道至宗 ,奉生之始” ,证明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和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活动。现代医学以高科技实验性直观性向着分子生物学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直观的认识人类自身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针灸学,前者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所获取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规律作为指导理论,机理的阐明完全立足于现代科学意义的相关知识体系,并以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学说及针灸效应的四大规律为该体系的理论核心;而传统针灸学则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气血学说、经络学说等为基本理论;在临床上,现代针灸学充分利用现代诊疗技术和方法,以辨病为主导,针刺手法注重的是强弱刺激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而传统针灸学则是借助四诊八纲以辨证为主导,针刺手法强调的是补泻.  相似文献   

9.
多模态范畴逻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多模态范畴逻辑的背景介绍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逻辑和语言的交叉研究获得长足发展。该领域的基础是范畴语法:作为开端的蒙太格语法,其思想来源于范畴语法;而蒙太格语法以后的类型-逻辑语义学及语法逻辑均是范畴语法序列的延伸。近20来年,关于自然语言的范畴语法分析已在计算机信息处理领域内获得了应用。同时,对范畴语法进行逻辑系统的抽象,并构造可能世界的框架语义解释,就形成了所谓多模态范畴逻辑。可以说,范畴语法是多模态范畴逻辑产生的背景。范畴语法是一种使用运算和推演的手段描述语言的形式化工具。运算的概念与数学相关,所…  相似文献   

10.
论“中医学”的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作为“科学”下位的两个种概念,即“中医学”与“西医学”,至今没有见到确切的定义。中医研究的是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西医研究的是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的结构与功能。中医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实质上是朴素、自发的系统方法;西医则选择了还原性研究方法。中医理论是综合、演绎的机体反应状态变化规律的系统状态模型;西医理论是分析、归纳的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物质  相似文献   

11.
改善症状是中医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优势,但简单的对症治疗显然体现不了中医的特色;辨证论治虽然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但在对癌病本质的把握上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单一的辨病论治强调以毒攻毒,却不能改善症状及预后。本文作者以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为例,认为抓主症,将病证与辨治相结合,有望较好地解决“症”“证”“病”三者的关系,在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2.
中医概念体系需要细化和重构,在对中医辨证、辨病内涵实质进行再分析基础上,认为目前中医辨病辨证认识存在着关系不清、临床功能定位模糊等问题,阐述了细化重构中医辨治理论模型的必要性,并初步探析了辨病与辨证二者的趋同关系、互补关系、矛盾关系等,给出了面对辨病、辨证、辨症等多重认识时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是临床实践很强的经验医学,临床实践一直是中医理论创新的源泉,现代中医理论创新研究必须基于临床疗效为导向,以中医有治疗特色的重大疾病和难治病为突破口,借鉴现代科学和技术,深入开展证候构成要素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病因病机既是构成病证的核心要素,又深刻揭示了病证的本质,它体现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是中医治病理论的结晶和精华浓缩,抓住重大疾病和难治病中医病证病因病机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进行现代研究,必将导致中医药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在很多方面都贯彻了“辨证论治”观念,将所辨的证候落实到受体、基因和各种调控系统上。尽管两者理论基础完全不同,但都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对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变化错综复杂,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有很多包括脾胃功能失常、肝失疏泄、痰浊瘀血阻滞等。由于老年人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低下,往往同时合并多种其他病变。所以,在辨证研究上需要一个标准化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临床可行的分型。由于目前的中医临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足以产生一个辨证分型的方案,所以可分期对待,在分期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论治。治疗的重点在于纠正代谢紊乱,改善和延缓合并症的发生及发展。中医学整体调整的理念和中药中的多种成分的多重作用,有利于多因素多系统病变的防治。中药可通过不同途径和环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可能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无证可辨浅识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精髓。无证可辨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医者辨证方法和技能有关,另一方面确实存在无证可辨的现象。为提高辨证水平,医者既要重视病性特点、病因、六经病辨证特色;也要积极引入中医“病”的概念和微观辨证,因为中医辨病在特定情况下可弥补辨证的不足,而微观辨证的深入研究则可能为无证可辨提供客观依据。为此,才可在实践中正确处理无证可辨的尴尬,并使中医诊断学内容臻备。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学将走向何方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由于中医缺乏形态学,中医没有成熟的科学实验,中医的诊断很难标准化、客观化,理论逻辑的致命弱点,理论体系难以重构,所以中医药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保留下来之后,随着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的缺陷无法克服,原有的中医药体系必然解体,其中有部分内容融入现代医学。中医药学的归宿就是逐渐融入现代医学。  相似文献   

18.
系统论引领帕金森病治疗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的病因、不单是多巴胺的缺失或减少,西医学的多巴胺替代疗法忽略了帕金森病发病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中医的辨证论治缺乏对系统内部的深入研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而在系统论指导下的结构还原,深化了对帕金森病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的系统认识。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还原论和系统论的统一,是帕金森病系统治疗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19.
The heuristic-analytic theory of reasoning: Extension and evalu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extensively revised heuristic-analytic theory of reasoning is presented incorporating three principles of hypothetical thinking. The theory assumes that reasoning and judgment are facilitated by the formation of epistemic mental models that are generated one at a time (singularity principle) by preconscious heuristic processes that contextualize problems in such a way as to maximize relevance to current goals (relevance principle). Analytic processes evaluate these models but tend to accept them unless there is good reason to reject them (satisficing principle). At a minimum, analytic processing of models is required so as to generate inferences or judgments relevant to the task instructions, but more active intervention may result in modification or replacement of default models generated by the heuristic system. Evidence for this theory is provided by a review of a wide range of literature on thinking and reasoning.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ausal judgment is influenced primarily by counterfactual or covariational reasoning. In contras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develops judgment dissociation theory (JDT), which predicts that these types of reasoning differ in function and can lead to divergent judgments. The actuality principle proposes that causal selections focus on antecedents that are sufficient to generate the actual outcome. The substitution principle proposes that ad hoc categoriz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counterfactual and covariational reasoning such that counterfactual selections focus on antecedents that would have been sufficient to prevent the outcome or something like it and covariational selections focus on antecedents that yield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the probability of the outcome or something like it. The findings of 4 experiments support JDT but not the competing counterfactual and covariational accou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