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通玄因著《华严经论》自成一系,备受佛教界之推崇,其行迹逐渐被神化。北宋时期,因宰相张商英等人的大力推重,对李长者的崇祀由佛教界扩延至社会民众范围,并上升为国家崇祀。元明清时期,以核心崇祀区域方山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佛教信仰依托佛典经论、造论高僧、演法遗迹三种基本载体播散传承,佛典经论直接推助佛教内部对造论高僧之崇敬乃至神化,演法遗迹亦转变为佛教圣地。佛教信仰民间化过程中表现出由核心信仰群体、核心崇祀区域向外逐步地多层次地扩展播散的特点,统治阶层以及儒士在佛教信仰形成以及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一般民众信仰的传续形成则表现出较多的随从性与断续性。  相似文献   

2.
"后土"的概念,随着"皇天后土"一词深植于华夏子孙的血液中。从古至今,从帝王贵族到黎民百姓,后土的信仰及祭祀有着其独特、相互交织的发展脉络。而西汉一代,自汉武帝设泰一坛、立汾阴后土祠,设立乐府,并亲祀,完善国家郊祀体系,到王莽于汉平帝元始年间所改革制定的礼制,皆为后世的国家郊祀礼奠定基础,并对后土祭祀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西汉国家祭祀的递变谈起,以正史文献如《周礼》《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为主轴,梳理与祭祀后土相关的记载,一探在西汉国家祭祀中所见后土地祇的典故与礼制。  相似文献   

3.
汉初祀畤考     
本文试图通过汉初祀畴内容、性质的考察,探讨它在一定的时期兴盛的原因以及它日后退出主流社会的信仰之必然性。文章认为,汉初的祀畴吸收了秦的五行、符运等观念,以及神灵陈宝、数术、民间信仰等等。汉王朝将这些纳入一个统一的范围之中,并加以管理,建立了与其政治格局相适应的新的体系,成为逐渐完善的国家祭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汉初祀畴考     
本文试图通过汉初祀畴内容、性质的考察,探讨它在一定的时期兴盛的原因以及它日后退出主流社会的信仰之必然性。文章认为,汉初的祀畴吸收了秦的五行、符运等观念,以及神灵陈宝、数术、民间信仰等等。汉王朝将这些纳入一个统一的范围之中,并加以管理,建立了与其政治格局相适应的新的体系,成为逐渐完善的国家祭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皇天后土"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词汇深入人心,但在国家礼制层面,将"后土"结合王朝实际政治需求因素加以分析探讨的研究目前尚处初步阶段,其中仍有诸多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唐代国家礼制中,对后土的祭祀分作两个层面:首都长安北郊的方丘(皇地祇)与山西汾阴后土祠,两者本为一体,遥相呼应。但从对两者的实际祭祀情况来看,前者已流于形式,以"有司摄事"方式实施,而山西汾阴后土祠则因距离较远,实施相对不易,因而一旦由皇帝实施亲祀,远受瞩目。玄宗对汾阴后土祠的祭祀本身也因此被赋予了涵盖多层面的丰富政治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思豪 《学海》2024,(1):189-201
圣域从祀,是古代儒生的精神追求与学术信仰。“桐城派”初祖方苞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为行身祈向,志在接续道统与文统;积极将治统与道统形象归之于清代帝王,关注当朝圣庙祭祀典礼,上疏奏请家庙增祀、五贤升祀和汤斌从祀。方苞是孔庙从祀的坚定信仰者,殁后,刘大櫆、昭梿、陆继辂、曾国藩与曾国荃都有意奏请朝廷将其从祀孔庙。方苞堪称传道尤勤、卫道有功、明道为文、体道力行,接续道统却未能获得孔庙从祀身份的一代大儒。  相似文献   

7.
清代活跃于福州南台的各地商帮,往往以各色神庙作为祭祀和集会场所。服务城市消费的行业多选择福州民众崇祀的"淫祠"五帝庵庙。而兼具"正祀"身份和"淫祀"仪式的水部尚书庙参与的工商业群体类型和数量最多,过渡性色彩明显。参与外贸、财力雄厚的商帮才具备建立会馆条件。这类正式会馆通常称为天后宫,神灵祭祀也被视为会馆的重要事务。因此,会馆可以视为商帮独立进行神灵祭祀的一类庙宇,我们不能简单从商业功能来评判会馆的性质及其与神庙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楚简中有祭祷"五祀"诸神的记录,楚地"五祀"诸神至晚在战国早中期就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组合系统,楚人的"五祀"信仰某种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五祀"之中,楚人更侧重对门、户、行的祭祷;与周礼祀典不同,楚地"五祀"为上下之通祀,其用牲亦没有等级上的差别,楚人更注重"五祀"诸神与祭牲的搭配。  相似文献   

9.
祭祀睢阳守城将领张巡、许远的双忠信仰,由于国家的提倡,地域分布广泛。其偏将雷万春、南霁云等作为配祀长期存在于双忠祠庙,或与张许二公共存于五王庙、四忠祠等,受到广大民众合祀。明代以后,雷万春信仰逐渐脱离双忠信仰,开启了自身独立衍变的历程。其在湖南、广东等地广为传播,祠庙多称作雷将军庙、雷公庙等。清初,伴随着畲族雷氏先民的迁徙,雷万春又被塑造成雷氏亦神亦祖的崇祀对象,又因雷万春姓氏为“雷”,道教还将其纳入神仙体系,封为雷神之一。诸多因素下,雷万春信仰成为散布于中国南方地区不容忽视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0.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可谓凤雏庙祭甲骨属性问题中的一个研究瓶颈。国家构成的多血缘性及统治方式,促使商王朝建立了以王祖先为首、包括其他部族祖先在内的国家神系统,以增强族群认同,维系统治。但商王祖先地位优越,具有国家神的特征,可以超越族群接受其他部族祭祀。殷墟卜辞与传世文献一致表明,商族存在跨血缘祭祀。文武时代周族祭礼与商族近似,而与成王周公制礼作乐之后的情况有较大不同。当时商周二族恐怕皆不使用"姓"这一血缘标识符号,祭祀中族类观念似未被突出强调。"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之祭祀原则在商周之际也许尚未形成,极有可能与成王、周公"命祀"有关,与宗法分封、赐姓命氏等对血缘的强调相一致。在有关凤雏庙祭甲骨族属来源的讨论中,"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不应成为预设前提。  相似文献   

11.
东岳大帝信仰在中国供奉千年,对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北京东岳庙为东岳大帝行宫,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主祭东岳大帝。明清两朝,北京东岳庙得到了皇室的礼敬和民众的崇奉。北京东岳庙祭祀被列入国家典制之中。北京东岳庙祭祀具有明显的"官祀"的特征,其在明清国家祭祀体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湖南民祀的区域差异张伟然所谓民祀,指的是与国家宗教相对而言的民间信仰。湖南的民间信仰自古以来便很有特点。王逸《楚辞章句》:“昔楚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歌舞以乐诸神”①。《汉书·地理志》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祀”。《隋书·地理志...  相似文献   

13.
周人始祖姜螈因生育周人第一位男性祖先后稷而被视为始祖,并被奉为之禖宫,受到崇祀.本文调查了陕西关中地区姜螈信仰的现状,由此可知姜螈信仰在关中地区依然十分普遍.在调查基础上探讨姜嫄信仰历史原因的同时,指出姜螈信仰的宗教内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炎帝信仰所建构出来的三种信仰精英为研究对象,采用民间信仰"仪式承包者"这一概念,并且以炎帝祭祀的仪式承包者为中心,论述炎帝信仰过程中三种信仰精英、仪式承包者的形成及其影响,讨论民间信仰精英如何以其仪式承包者的身份,构成了炎帝信仰三大类型;进而通过炎帝信仰的官方和民间两大话语体系的梳理,说明"正祀"与"淫祀"两大信仰传统的整合与分别,并没有直接转换为当代信仰类型的合法性要求,而是在其信仰类型的建构中,体现出炎帝信仰类型中不同的仪式承包者与各种人群、利益、资源和权力关系间的复杂交织,最后形成了以炎帝信仰为基础却体现为三种信仰类型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后土信仰在民间社会影响重大,与无生老母信仰也关联甚深。后土在民间又被称为地母娘娘、后土老母等等。无生老母是明清民间信仰教派构造出来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尊神。在历史上,民间信仰教派与全真道交涉颇多,不仅传承全真道的丹道,亦传承全真道的斋醮仪式。当代一些华北全真道更是将无生老母与后土老母等十二老母的塑像置于自己的宫观内。"十二老母朝无生"神话在华北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在无生老母的传说中,有"化身"神话,以为后土老母等十二老母都是无生老母的化身。又说,信徒"要敬奉碧霞元君,始能见无生老母"。这样的神话设计,将无生老母与众多老母、娘娘等神佛系为一身。这是民间信仰"全神"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论中晚唐佛道教与民间祠祀的合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闻 《宗教学研究》2003,2(3):70-77
佛、道二教与民间祠祀一方面有着激烈的斗争 ,另一方面 ,它们本身在中晚唐也逐步走向世俗化 ,并与民间祠祀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合流的迹象。首先 ,一些佛、道教神明开始有自己独立的祠庙 ;其次 ,寺观的功能渐与民间神祠混同 ,成为祈祷祭祀之所 ,人们在与佛教神灵打交道时 ,适用的仍是人神互惠的原则。再次 ,在国家祭祀体系中 ,佛、道二教与民间神祠的地位也开始逐步接近。这种变化从唐代开始 ,到北宋时期初步完成。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海南籍华人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祗有天后、水尾圣母、108兄弟公、冼太夫人等。在马来西亚,海南人普遍崇祀的海神已逐渐"变味"或"变质"。海南人的民间信仰是辨别其方言群的象征,也是划分华人社会中各方言群边际的一种明显符号。马来西亚海南籍华人的地域性信仰影响了其他华人方言群;更为重要的是,海南人的民间信仰更多受到其他方言群民间信仰的影响。海南籍华人的民间信仰具有混杂性、包容性乃至随意性。  相似文献   

18.
后土信仰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土信仰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根祖文化",增强了人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传承爱国敬业、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优良传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后土信仰彰显了中国古代对于土地的崇拜,"尊天而亲地"有利于人们以各种美德回报于"神地"之恩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后土信仰为人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各种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想源泉,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后土信仰还有利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开展国际文化合作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康营成汤庙是晋东南地区的一个乡村大庙,由以祈雨为主的小庙发展而来,它接纳儒释道三教以及本地民间信仰中的诸路神灵,形成一个以祭祀成汤为主兼祀三教诸神的大庙。明清至民国时期成汤庙先后由道士、僧人、尼姑住持,其实际管理者是以社首为主的村社组织。成汤庙是乡村公共事务、文化教育娱乐中心,其社会公共职能持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乡村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正一清代崇封吕祖,对于吕祖信仰在民间社会的传播与繁荣,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学者利用地方史志以及教内文献资料,对此已有很好的探究。~1但因资料所限,目前研究侧重于清廷崇封吕祖之后在各地的影响,即其"后果",而关于这一史事具体出台的"前因",仍相对简略。近期复发现相关的原始奏折,据此或可稍补相关史事。嘉庆九年(1804)刑部尚书姜晟等人恳求敕加吕祖封号之折,现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军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