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佛诞节     
佛诞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其生卒年代,南传与北传佛教有不同的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论”,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约与中国  相似文献   

2.
《大毗婆沙论》记载律藏有三种不犯,即苦痛、心狂乱、最初犯罪者不犯。但是现存律藏中却为四种不犯,即狂者、乱心、苦痛者、最初犯罪者不犯,与《大毗婆沙论》引用的律藏之间存在矛盾。本文首先考察《大毗婆沙论》中与心狂乱相关的梵语,并调查这些梵语词在《阿含经》、律藏、阿毗达摩论书中对应的译语,及在注释书中的解释,发现这一矛盾可能是由于k?iptacitta译语的变化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6,(4)
正第一章南山律简史一、《四分律》——南山律的前身佛陀灭度后,五百罗汉结集三藏,优波离尊者诵出《八十诵律》。一百年后,随着佛教传播及众生根机的不同,产生了五个部派,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五位部主各自从律藏中选取与所在地域的众生相适应的律  相似文献   

4.
“藏”古文作匨,《说文》:“匿也”,故藏字一般都指储放东西的地方而言。但佛教中的藏除同样含此意义外,还有佛籍经典亦称藏,《善见律毗婆沙》云:“藏者器也,何谓为器?器者能聚集众义。”盖佛经最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道家经典也同此称做道藏,如《宋史·王钦若传》说:“明年为景灵使,阅道藏”例。本录所说之佛藏,则专指佛教寺院堂塔中的仓房言,一般计有药藏、经藏和轮藏之分,试溯其源。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2,(3)
“巴利三藏”中的经藏,由《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五部组成,巴利语称为“Panca Nikaya”。“五部”中的前四部,大体上与汉译“四阿含”相当。“五部”基本上是依据所含经文的长短和篇章结构而划分的。但从内容来看,每部也都隐约显示出本部的特点。说一切有部的《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是这样阐述“四阿含”的中心内容和宗旨的:“为诸天世时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意,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禅法,名《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除外道,是《长阿含》。”我们研究《相应部》、《长部》、《中部》、《增支部》等四部的内容和宗旨时,也可参  相似文献   

6.
学诚 《法音》2012,(8):53-55
自古以来,戒律一直被视为佛法所以住世的根本命脉。佛陀临涅槃时,殷切付嘱比丘们以戒为师,方能令正法久住。《善见律毗婆沙》说:"佛语阿难:‘若我灭度后,毗尼即是汝大师也。’是名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灭,若边地有五人受戒,满十人往中天竺,得与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因律师故,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五德。"唐代道宣律祖《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粗现。以人则形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既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由世随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纲维不坠于地。又以法能资人,亲成众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相似文献   

7.
在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多件六朝时期撰作的佛教律抄,作出年代从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这些律抄先有题作“三部律抄”的,主要抄撮《十诵律》《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三部律典而成,之后又纳入《五分律》和其他翻译的律论,扩充文本内容,发展成《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在僧团中广泛传播。律抄的出现,主要是因为5世纪上半期几部广律的先后传译,为了会通几种分属不同部派的律典。它标志着一种中国式佛教律仪实践的形成,对六朝之后中国佛教戒律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耆婆在中印医学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分律》中关于耆婆医案的记载最为集中,案例涉及疾病病种有头痛、痔疮、肠扭结、水肿,治疗方法涉及外治法、内治法、手术疗法。通过对耆婆的生平、《四分律》中关于耆婆的六则医案以及医案反映出的医学思想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说明耆婆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突出耆婆在医学上丰富的诊疗经验和高超的医学技术,有助于准确把握耆婆诊疗方式、手术治疗特点、用药特色,挖掘当时医学的发展进程,有助于梳理耆婆医学思想在医学发展史上的历史意义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佛教典籍中,比较起来,《法句经》并不是很有名,然而它却是一部值得向广大佛学爱好者推荐的重要的佛教经典。大家知道,佛祖释达牟尼生前,他的关于佛教的学说并没有形诸于文字,而是由弟子口口相传。释地涅梁后,弟子们通过集会的方法,“结集”他仿学说,形成以经、律、论“三藏”为主要内容的最初的佛教典籍,其中的“经”藏系指现在的四部《阿含经》。《阿含经》是释迹所创佛教学说及其生前经历的最原始的记录,是探寻佛教原始教义的基本依据。而《法句经》便是与《阿含经》有着直接关系的~部经典,它是哪可含经》及早期律藏典籍中…  相似文献   

10.
<正>虽然律藏一般被认为文学兴味淡薄,但如许地山先生所说,《律藏》“在释义里,间杂些有趣的故事和语体的诗歌,实为枯燥无味的宗教术语底沙漠里底绿洲,读下去令人忘却疲乏”,这就是记述佛陀及其弟子言行的佛传。一、汉译四部广律中佛传的分布与内容《四分律》的佛传载于“受戒键度”的一至三中,  相似文献   

11.
阿毗达磨藏,以《发智》一论为其宗主,而《大毗婆沙论》所释,尤,为集其大成。至于料简《婆沙》,平亭众说,独出机抒,自为一书,不废有宗而多依经部,且隐为大乘诸师平治道路者,实以世亲《俱舍》一论,尤为具眼。然自唐译而后,陈真谛旧译几废。加以真师之《疏》失传,治此学者,惟奘师弟子普光、法宝等《疏》、《记》是赖,不无奴主出入之见。对于真师译文,时多弹射。如《光记》所谓现法非得先哲同疑,常非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最后一部刻本大藏经《毗陵藏》直至21世纪初才引起学术界关注。《毗陵藏》的刊印涉及到晚清宣统时期到民国初期,常州以及湖北一带的佛教出家僧众、在家居士、文化人物以及相关刻工问题。《毗陵藏》刊刻有其独特的版式风貌,包括封面目录签、内页千字文编号、书口文字特征、封面和封底的独特版画图式等,也有其独特的纪年方式。民国最重要的刻书家之一陶子麟及其家族参与了《毗陵藏》的刊刻,综此可逐渐建构起对于《毗陵藏》之发起与刊刻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释法上,梵名达摩郁多罗,为北朝高僧,西魏、北齐僧统。他撰有多种著作,所纂佛教经录即《达摩郁多罗录》,简称《达摩录》,由杂藏录、修多罗录、毗尼录等8个部分组成,著录佛教文献凡700余部,总计2000余卷。惜其亡于《长房录》后,只能通过古人引述稍见其著录内容。兹据隋唐五家现存经录,裒辑《达摩录》所见汉译佛经及其疑伪凡81种。抑又基于文献辑佚和考证分析,得见该书著录文献虽存在着某种不足,然因其佛典分类和体系构架,位处《僧祐录》和《长房录》之间,曾对《法经录》产生重要启发,不仅在晋唐佛教经录中有承前启后之功,还在佛教文献学及学术史中呈现出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曲世宇 《法音》2003,(5):34-37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是印度世亲菩萨所著。世亲菩萨最初是从一切有部出家,学习《大毗婆沙》等小乘部派佛学,因此常以小乘驳难大乘。后来吸收了一些经部的知见,对小乘就略觉不甚满意,从其所著小乘佛学代表作《俱舍论》中即可略窥端倪。适逢世亲菩萨的哥哥无著菩萨示以《十地经》和《无尽意菩萨所说经》,遂回小向大,转弘大乘。世亲菩萨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小乘论五百部、大乘论五百部,人称千部论主。本论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佛法知识的宝库,是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6,(7)
正引言《法显传》中,开篇即言"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阙"~([1]),标明其西行求法之目的。至于其回国后所译经典影响深远,其中《大般泥洹经》中的佛性说,更对当时思潮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汤用彤在《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评价说:"开中国佛理之一派,至为重要。"法显求法本来目的,乃为律藏残阙,求补律藏,共携带回国三部律典,分别是《摩诃僧癨律》(以下简称僧癨律)、《萨婆多众律抄》、《弥沙塞五分律》(以下简称五分律)~([2]),他为何会选择翻  相似文献   

16.
《大宝积经·迦叶品》是初期大乘佛教最早系统阐发菩萨伦理、菩萨品德、菩萨修持、菩萨戒律等一系列大乘思想的一部重要经典。本文重点分析、考察了这部经典中涉及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八处文字,确证《宝积经》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善巧方便思想,而《宝积经》善巧方便思想的核心则是建构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密切关联的思想义理。其相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初期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思想升格动向的重要佐证,是我们尝试更加全面理解与建构大乘佛教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理论谱系时需要充分重视的。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6,(3)
正一隋唐,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巅峰时期,亦是汉传佛教八宗鼎立之全盛阶段。一时间,诸贤争鸣,群说竞唱,律学也步入了一个新的纪元。而开启它的正是被后人尊为"南山律祖"的道宣律师。道宣律师,俗姓钱,江苏丹徒人。17岁依智頵律师出家,20岁依智首律师受具。随后十年中精进研律,听受《四分律》达20  相似文献   

18.
《俱舍论》是一部在藏传佛教中颇受重视的佛教重要经论,早在吐蕃时期藏地学者就注重对《俱舍论》的翻译和阐释。其名称的含义,应以它的全称《阿毗达摩俱舍论》来理解,如"阿毗达摩"是指可以现观的教法义理;其"俱舍"具有箧藏和宝库之义。本文首先对《俱舍论》在藏族地区的传播及传承作了考证和梳理;其次对《俱舍论》的理论建构作了分析和解说;第三对《俱舍论》的内涵思想作了阐述和归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学院院长法尊法师,博综诸宗,精通藏文。数十年来,手不释卷,笔不停挥,译述的佛学典籍,已出版的有二十多种,积数百万言,未出版的有由汉译藏的《大毗婆沙论》二百卷。法师逝世前,不辞病老,寸阴是竞,继续翻译藏文佛学要籍,以馈后学。《释量论释》九卷,计二十万字,就是他近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金光明经》上接初期大乘,下接大乘晚期,是中期大乘佛教一部代表性的经典。因此,有关《金关明经》思想特质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认识大乘思想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核心,对这部大乘经典的佛教思想展开了独特向度的考察和分析。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则以历史性建构的视角,分别对于四卷本汉译《金光明经》、梵本《金光明经》及隋唐译本《金光明经》的善巧方便概念思想内涵及其理念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的解读和严谨细腻的评述。本文对《金光明经》的研究再一次确凿证明从初期大乘到中后期大乘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