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就三代文化而言,夏、商、周的文化模式虽有所不同,但却呈现出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连续性乃是由三代文化共同的源头——巫文化所决定的。在三代之际,巫文化范式的转型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第一,由祭祀发展而来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一方面延续了巫文化的宗教信仰成分,另一方面又凸显出人的自主性,这套制度使得巫文化的重心由天道向人事靠拢,由事天向治人转化。第二,以卜筮尤其是《周易》为代表的术数文化,以"数"与"象"为基础,构建了一整套对神明也起制约作用的宇宙法则,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为人类从宗教迷信走向理性思考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商代的巫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宗教、政治、历史、医学、音乐、天文、占卜等许多文化领域.商代存在着巫、官合一的现象,亦官亦巫是商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所以史家对之有"巫文化"之称.而商代社会的另一个社会特点恰恰是崇尚乐舞,商人以音乐与神鬼对话,不仅娱神,同时也娱人,进而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因此,商代巫文化是与乐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虽然对"巫"的抵制历代不绝,然而在我国古代医疗活动中,巫术疗法仍长期占有一席之地。传统的鬼神信仰是这一现象的思想根源,人们相信疾病可由鬼神作祟而致,由此导致了社会对巫术治疗的需求。医学领域中亦形成了相应的鬼神病因观,一些巫术疗法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医家以及律法的认可。虽然当巫术治疗成为借鬼神诈财惑众的工具时,"巫"会受到严厉的打击,而"医"作为有效的打击手段得到一定的宣扬。但这些打击所针对的并非鬼神信仰本身,由此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禁巫"。  相似文献   

4.
彝族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主崇拜,它除了具有原生型的巫文化特点外,还吸收了大量儒释道文化元素,形成了巫释道合流的宗教信仰,即彝族民间信仰与汉族民间信仰的载体同时存在,具体表现为土主崇拜与儒释道三教的融摄,在信仰民间巫鬼的同时,还信奉儒释道三教,呈现出多元宗教并存相融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甘肃临夏和政牙塘社火"牛犊爷",是当地民众在民族交界地带举行的一种原生民俗仪式活动。据传始于元末明初,流传至今。"牛犊爷"在祭祀、舞蹈、音乐、民间信仰、工艺美术和口传文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田野调查所获资料,展现并分析仪式过程中演员服饰、祭祀食物、"玩老鞑子"舞蹈及吟唱歌词折射出的民间信仰,对于重新认识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交界地区民俗活动,再现"层累的"集体文化记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道教舞蹈源自道教的斋醮科仪,融会了民间舞蹈元素,以"道法自然"的审美意趣,艺术化地呈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强调客观与主观、自然与人、身与心的统一。一道教舞蹈是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发展、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上古的巫祝祭祀活动是道教斋醮科仪的最早渊源,早在夏代就有巫史之官。"巫",就是"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说文解字》)因此,这也可以说是道教舞蹈的最早渊源。北魏高道寇谦之作《云中音诵新科之城》,  相似文献   

7.
闽越巫文化的信仰与闾山教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闽越神仙信仰对闾山教的影响,以及闽越神仙信仰在闾山教中至今仍保存下来的一些信息,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教派中的巫仙信仰人物、古老的巫法、古巫的神仙世界、古巫的信仰行为等方面来作一些考证,从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的角度来探讨闾山教之教派生成因素及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天风》2020,(4)
正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故乡家园"不断为人传唱,因而成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从元人文集的载录来看,以马祖常、金元素和答禄与权为代表的基督徒(当时称为"也里可温")诗人群体也创作了一部分家园主题的文学作品。不过,对于全民信仰基督教的群体而言,也里可温诗人们的"家园印象"则内蕴更为复杂的认知心理,也呈现出异同并存的文化样态。一、作为"宗教家园"的拂菻在基督教信仰中,耶路撒冷是一座充满神圣意蕴的城市,是所有基督徒灵魂的家园与朝圣的终点站。不过,中国典籍里并无耶路撒冷的具体对  相似文献   

9.
心理疏导疗法是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是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疏导疗法以"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为主线的个性改造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其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儒道文化对心理疏导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跳菜舞"是南涧彝族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其表演程式分为表演程式之祭祀和表演程式之上菜两大部分。它在彝族语中被称为"吾多哈",用舞蹈术语优雅地称为"奉盘舞"。南涧彝族历史悠久,通过探究它的历史民族文化,从而了解到"跳菜舞"的起源。在实际的采风调研中,通过与现任传承人进行交流学习,了解"跳菜舞"的舞蹈动作、伴奏乐器,也从中得知"跳菜舞"所面临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乐记》等古籍文献中有关心理取向音乐治疗思想的整理、分析,阐述了中国古代巫师音乐心理治疗思想、"治未病"的音乐心理治疗思想和先秦时期的音乐心理治疗思想。在借鉴古代音乐心理治疗思想理论基础上,结合当代对传统音乐心理治疗思想的创新研究,进一步归纳、梳理了当代开展的"五音疗法"、"合唱疗法"和"音乐电疗法"等传统音乐疗法,从而构建出了中国传统心理取向音乐治疗的思想理论体系与内涵方法。  相似文献   

12.
音乐图像学这一课题的提出是在20世纪初,正式诞生于70年代。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保存下来丰富的图像资料。研究探讨音乐图像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较完整地认识古代音乐的演奏方式、乐队的配置以及音乐与戏剧、舞蹈的关系等,还有助我们了解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文化背景和音乐生活风貌。  相似文献   

13.
祝寿图像是指在传统社会中形成,主要应用于祝寿场域,以祝颂寿主延寿、增福、纳祥为主题的图像。可见祝寿图像主要的功能是人生礼俗的一种载体,更是祝寿礼俗与生命信仰、孝道伦理等结合的视觉图像样式。因此对于祝寿图像的界定与分类,不能只做简单的审美或民俗分析,也应认识到它的文化应用与社会功能,进而解识潜含其中的文化深意,以及该图像所折射出的国人生命态度、文化心理与福寿观念等,以便理性认知祝寿图像的生成、应用与传承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诗歌产生之初,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诗歌是为音乐和舞蹈服务的,因此它的音乐美特征十分显著。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诗歌逐步从音乐中分离出来,诗歌的音乐美特征也开始逐渐丧失:诗歌脱离音乐而独立,独立的诗歌要具备审美价值,仍需音乐为其服务;从齐、梁时期的"声律说"到唐代律诗,诗歌虽然保持着音乐美特征,但是音乐的作用始终是处于边缘地带;而随着宋诗的发展,诗歌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凸显,使得诗歌音乐美特征进一步丧失。  相似文献   

15.
欧美学者围绕道教和中国文化相互关系的问题的争论,突出地反映在三次国际道教会议上和以后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争论主要集中在道教的定义、道教与道家的关系、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以及道教与科学的关系四个方面。 (一)道教的定义问题 日本学者洼德忠教授给道教下的定义是:“道教是以古代民间信仰为基础,神仙论为中心,加上道家、易、阴阳、五行、谶纬、医学、占星等学说和对巫的信仰。  相似文献   

16.
钟华 《美与时代》2005,(1):70-71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指导思想.对舞蹈教学,强调"舞蹈技能的学习固然是重要的,而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素养,也不可忽视".并指出在教学中,"应注意音乐、舞蹈学习的有机结合",还对普通高中舞蹈教学内容明确了七条标准.这为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舞蹈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广州南沙天后宫建在以都市为指向的经济开发区,伴随着南沙从传统乡村到都市的空间转化过程,因应着改革开放与两岸交流政策、商业开发和民众心理等多重动力,它从一个披着民间信仰外衣、产权不明的地方性旅游点,逐渐成为区域文化品牌,进而走向珠三角天后信仰中心。这一过程展示了政府行为、商业化、文化建构以及乡村都市化中人们的心理需求间的互动,说明了民间信仰在多重文化脉络下确立,通过竞争性融合成为地方传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傣族是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能歌善舞的 民族,几乎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在傣族的宗教节日活动中,大都有歌舞表演。所表演的舞蹈既是娱佛的宗教舞蹈,同时又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孔雀舞、大鼓舞、马鹿舞、大鹏鸟舞等。 孔雀舞傣语称“戛洛涌”,意为孔雀跳的意思。孔雀舞是傣族的传统舞蹈,也是佛教舞蹈。傣族老人说,孔雀舞是专为佛祖做摆(即做佛事)时跳的,是佛祖带来的舞蹈。 关于孔雀舞的起源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一种说法是:在很久以前,佛祖做大摆,众人前来朝贺,有一对人面鸟足的动物也来朝贺,它们跳起…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平崛起的表层是经济奇迹,中间层是制度优势,深层则是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力效应和道家的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在起作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道"的智慧、"仁义"的德性和思维模式、道德自觉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人学修养理论,今后必将对全球产生更大、更广泛、深刻的影响。中西对话、交流和传播的路径:一是靠民间组成的类似"儒学世界"、"儒学时代"的网络平台的渠道用,英语等外语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价值;二是要承认、引导和开掘民间信仰,以便在日常生活方式和学校、家庭、社区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做人信仰的培育;三是把仁爱、责任等儒学理念与民主、自由、信用等价值进行综合创新,使之内化为中国公民的人格建构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寒山和庞居士是唐代著名白话诗人,他们尽管是隐士、居士,却都有着强烈的宗教精神——济世情怀。他们的诗歌对当时和后来的民间风俗、信仰以及民众心理意识有深刻的影响,这是其他文人诗歌和僧诗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对他们诗歌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民众文化心理,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