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殷周之际宗教观和政治理论的分析,认为孔子对鬼神天命的模棱两可的态度肇源于周公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德配天思想的实质乃是将过去人们对天命的重视转移到人为的修德,是理性对感性的替代。孔子对周初"以德配天"思想的继承旨在强调德或仁的重要性,而认为只要一个人尽心于仁德和职分,不祈求天命而天命自至。这样,天命成为人为修德的一种自然结果。故孔子强调"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强调"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特色,即虽敬奉鬼神,但从不因迷信鬼神而置人为努力于不顾。  相似文献   

2.
肩水金关汉简73EJF3:447号木牍所记内容与式占有关,后世文献称"推天乙所理法""天一治法""天一贵神治旦暮法"等。可惜木牍保存状况并不理想,文字磨灭严重,以致整理者和后来研究者的释文及复原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通过仔细辨识木牍文字,对这一内容作了新的复原,并指出这是截至目前关于此内容最早的文献记载,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同民之好恶"为关键词,探讨日本古学派的伊藤仁斋的王道论。仁斋之王道论大致以孟子政治思想为准,即便他也承认"民之好恶"并非绝对正确,也坚持以"同民之好恶"为最重要的政治原则,对此,传统中国儒学思想认为,既然民之好恶未必符合儒家之道德标准,那么以"民之好恶"为政治之基础的想法就不足为据。其次,尧舜依从"民之好恶"而崇拜鬼神,而孔子意识到鬼神之危害,所以教导民众从于义理而远于鬼神,故仁斋盛赞孔子"贤于尧舜远矣",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正之"俗"时,却经常表现出"从俗"之姿态,仁斋所描绘的孔子与世俗之关系,实际上与仁斋自身与世俗之关系存在着很大的重合。  相似文献   

4.
墨家的哲学思想体系,可以称之为"人天学",由人学、人际学、天学、知识学等部分构成。墨子强调,人是劳动者,劳动实践才是人的本质规定。墨子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在天、鬼神等传统观念中,墨子注入了墨家的理论诉求,变成了维护兼爱原则的手段。对于实用知识从哪里来以及如何来的问题,墨子作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相比于墨子以"明鬼"这一主题用许多篇幅构建绝对的鬼神信仰来说,上博楚简第五册中<鬼神之明>对鬼神之"有所明"与"有所不明"的言说则篇幅很小.虽然如此,但它却提出了一个既不同于墨子也有别于孔子的颇有特色的"鬼神观".这一"鬼神观"在肯定"鬼神"存在的前提之下,揭示了"鬼神"在施行赏罚上的盲点和不一贯性,这是对孔子儒家和墨子信持鬼神能够普遍"福善祸淫"或者善恶因果报应观念的一个明显修正,称得上是存疑的"二重性"的鬼神观,从而为东周子学的"鬼神"观念增添了新的色彩,甚至可以说由于这种"鬼神观"的出现使东周的鬼神信仰呈现出了多样或多元性的局面.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从"三代"宗教到东周宗教所发生的具体转化.在此,我们关注的是<鬼神之明>"鬼神观"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东周鬼神信仰世界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墨家学说中有"鬼察鬼罚说",宣扬上天不欲世人为恶而欲世人为善,上天派鬼神监察世人;世人好事做多了,天神就与之增寿;反之则予减寿.这一学说被道教吸收,增加"子孙承负说"和"地神拷问说",发展为"除算减年说",使此学说更具威慑力,更利于在民间推扬,因而更加深入民心.自汉代起,它与久已流行的原始崇拜仪式--祀灶仪式结合,发展为灶神信仰,产生出家家有灶神,灶神代天检察监督世人,并于年末上天报告此家人善恶诸事,然后加减计算,或增寿或减寿的信仰习俗.  相似文献   

7.
觉嘎 《佛教文化》2007,(4):118-127
藏族原始信仰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灵的,因此有了图腾崇拜、动物崇拜、山神崇拜等自然崇拜和"煨桑烟祭"等祭祀习俗。本教兴起之后,一方面把过去的信仰纳入到自己的观念系统,同时又提出了作为本教哲学思想的相应教义理论,认为世界的构成分为天上、地上、地下"三界",人处于"三界"的中间,因此有了"上祭天神、中兴人宅、下震鬼神"的教义仪轨。佛  相似文献   

8.
恐惧出宗教,信仰宗教决不是什么"放下",恰恰是对个人命运过度关注的结果。有宗教学者将宗教信仰与经济工作混为一谈,借"供给侧改革"鼓吹"宗教市场论",呼吁"扩大有效供给",蛊惑人们信教,对青少年造成误导。接受无神论是人生的一大幸福,至少在精神上没有了鬼神的统治,无需救赎,不用铤而走险去寻求天堂的门票。  相似文献   

9.
"风水",古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释:风水,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中国历史上,黎民百姓缺乏科学知识而迷信风水,帝王将相"不问苍生问鬼神"。历史发展到今天,风水迷信又沉渣泛起,一些官员、"老虎"、"苍蝇"更是屡陷"风水漩涡",不信马列信鬼神。深入考察官员的"风水"拙劣表演,揭示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提出治理"风水"迷信的对策,无疑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也是当时最伟大的无神论者。本文拟对孔子的无神论观念作简单述评。一、"子不语怪力乱神"人们谈及孔子的无神论思想,首先想到的是《论语·述而》篇的"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三国魏代,由何晏主持的《论语集解》援引著名儒者王肃的意见,认为"神,谓鬼神之事"。因此,不语"神",就是不谈论鬼神之事。然而实际上,《论语》中多处都谈论鬼神之事。所以南朝梁  相似文献   

12.
墨家与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不同,墨家吸收了殷商重鬼神的文化传统,认为鬼神实有、鬼神具有赏善罚恶的能力。墨家的鬼神观体现了墨家对良性治理之道的追问,鬼神具有明知能力,可以赏善罚恶,鬼神是实现墨家"义政"的保障。墨家的鬼神观有一个根本的转向,由传统强调鬼神的宗教功能慢慢转变为强调鬼神的政治功能,统治者要尊天敬鬼,要善待百姓,才能得到鬼神之福、人民之亲。可以说,敬畏鬼神才能建立良善的社会秩序。同时,墨家的鬼神观也依然具有道德内涵与宗教内涵,人们要敬畏鬼神,重视祭祀。不过,墨家对鬼神观念的政治功能化解释中,鬼神本身所具有的超越性、神圣性也被政治功能化解释慢慢消解。  相似文献   

13.
陈寿《三国志·关羽传》中,对关羽史实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自宋以降,关羽也从普通的武将变成了"武圣人",并引发了"关公崇拜"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形象"的不断嬗变也引发了学界的关注。本文将"关公形象"纳入符号学的范畴,在"四体演进"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将其嬗变分为"隐喻视野下的历史关公""转喻视野下的文化关公""提喻视野下的符号关公"以及"反讽视野下的虚幻关公",从多维度加以剖析,希冀给这个文化现象的解读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而为以后多学科、多角度地研究关公崇拜现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晓杰 《孔子研究》2019,(5):143-150
本文以《中庸》鬼神章"体物而不可遗"为线索,探讨朱熹对此句的解释中存在的两重可能性。首先,"鬼神"为物之"体",此"体"为经验意义之先在与构成之意,然而朱熹还以《中庸》之"诚"论"体物而不可遗",如此则"体"变成"体用论"之"体",这可能是受到了张载"天体物而不遗"的影响。但最终,只要我们区分"鬼神"与"鬼神之德",以前者为形而下,后者为形而上,那么上述两种"体"都能得到很好的对应而不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墨子》中实际上有两种"三表",一种是通常所说的偏于认识论意义的三表,另一种是偏于实践论意义的三表。后者考察一种言行举措的正当性要看其是否利天、利鬼、利人,可谓一种"三利"主义三表法。在相关论证中,《墨子》有时也同时使用这两种三表说。利天、利鬼、利人,归结到一点可谓"兼相爱,交相利"。"天"在《墨子》中有时也表述为"上帝",有强烈的人格神意味;上帝、鬼神不但明察善恶,还赏善罚恶。利天、利鬼、利人,也常表述为尊天、事鬼、爱人(民),禹汤文武是"尊神、事鬼、爱民"的圣王、兼王,而桀纣幽厉是"诟天、侮鬼、贼民"的暴王、别王。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及大同精神是接近的,秦汉之际的学者常把两者相提并论,孟子攻击墨子兼爱为"无父"是没有道理的。墨子的兼爱伦理有很强的理性功利主义精神,有其崇高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远古,我们的祖先们就有了对“天”的崇拜,探索着天人之间的奥秘,认识到天人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通的,其媒介是“神”。能沟通神天的就是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灾的巫和祝。巫能以歌舞降神,把神的旨意告诉给人;祝能以言辞悦神,把人的愿望申诉于鬼神。故此,“巫祝也,能齐肃事神明者,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20,(11)
正聚焦在对神的"献",必会有丰富的"得""崇拜是受造者对永恒者的响应。"中文的"崇"字是"敬"和"高"之意,直接的意思就是承认那一位更高的存在者,并敬拜他。在英文中,往往以Service和Worship表示崇拜。Service来源于拉丁文servus,指"理所当然地服侍他人的奴隶",强调崇拜中应存仆人的心态。"崇拜不只是表达了我们对造物主之敬拜、渴慕,也是借着崇拜来侍奉他,成为他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鬼神迷信思想也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鬼神迷信观念的存在也有着文化深层结构上的原因。通过对儒家的“鬼神观”和“天命观”的探讨.笔者认为儒学的这样一种“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的二人互相制约”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儒家文化在根本上对鬼神迷信思想有着实际的支撑。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破除迷信思想的存在,宣传无神论的思想,就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转变,吸收科学和理性精神进行重新的解构与建构。  相似文献   

19.
对于历来众说纷纭的《论语》"学而时习之"章的解读不能脱离孔子儒学的基本特质。在孔子的思想中,"学"是一种兼具现实性和超越性的活动,它的目标是人的完善,标准是"上达"于天,关键是"自觉悟"。"时习"之"说(悦)"、"朋来"之"乐"、"人不知"之"不愠",正是在自我超越的"学"中才能够有机统一起来。"时习"之"说(悦)"和"朋来"之"乐",旨在从积极的方面阐明"学"的乐趣;而"人不知而不愠",则试图从消极的方面来避免人们在"学"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懈怠情绪。在"学为君子"的宗旨之下,"君子"成为一种可以自我塑造的身份。  相似文献   

20.
<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当今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构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还把"共享"理念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习近平同志的这一战略构想和重大理念的提出,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热烈响应,成为谋求发展的国家和民族的共识,以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作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议。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就是一个核心的理念和基础性前提。这就充分说明,"共享"已经成为当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