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庄子思想把人的生命安放到广大的天地中去寻找意义,使人的精神与外界宇宙无限地、自由地相联系、相结合;将人的精神从现实世界中提升到一种高度的艺术境界。庄子作为老子哲学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延续了老子于天地万物中悟道的思维方式,并在自然山水中体悟到天地大美的境界。《庄子》一书中记载了庄子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庄子钓于濮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秋水》)"庄子游乎雕陵之樊","庄子行于山中"(《庄子·山木》)……庄子由衷地赞  相似文献   

2.
宗炳的《画山水序》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篇正式的关于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理论论文,其所传达的美学思想影响甚至主导了之后的山水画发展。宗炳所处的六朝时期,是政治上的混乱与文学艺术上的繁荣呈现出极度不平衡状态的时期,但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使得宗炳关于山水画的思想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宗炳在游山水时不懈追求"道"与"理",而山水画则表现出大小之变的奇异之美。宗炳还将庄子的"逍遥游"代入到山水中,又由山水代入到画中,实现了从"神游"到"物游"再到"神游"的悟道过程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黄勇先生根据《庄子》提出的"差异伦理学"及"道德铜律"极具创造性,然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差异.《庄子》道德论不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庄子》否定基于特定立场之行为的道德属性,反对"中心化"的行为.《庄子》并不提倡"站在他人立场"的做法,否定主客二分的行为之道德价值."道德铜律"的两个原则——"人所欲,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全然是《庄子》的主张.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做法,仍然解决不了《齐物论》所讨论的"评判者难题".尽管"道德铜律"或"差异伦理学"有异于《庄子》思想,但推进了《庄子》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能够反映出《庄子》道德论的超越性特点,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的价值.用这种极具创意的方法论分析《庄子》思想得到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差异伦理学"和"道德铜律"本身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此前学者都将庄子"命"论归结为"安命论"。然"安命"无法最大程度涵括庄子"命"之全部思想主张,故无法传达庄子"命"论之真精神。而"达命",含有通达"天命"、洞达"生命"、遂达"性命"、达观"运命"四层深刻义涵,不仅最大程度涵括庄子对"命"之全部思想主张,又全面传达出庄子"命"论之真精神。故应将庄子之"命"论,归为"达命论"。  相似文献   

5.
孙雪霞 《现代哲学》2017,(4):127-132
古汉语"辟"的含义非常丰富,以"辟"概括《庄子》的思维特色,很能展示《庄子》思想的力量。于喁相随、始源浑沌、六合祥和是《庄子》辟思的三个重要层面。通过与西方文学精神的对比,可以揭示《庄子》去中心、原始理性共生、自然人文同在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庄子》中包含诸多"音声"意象,"托音寄声"是其喻事明理的重要表现。由于深受老子的影响,庄子的音声思想首先表现在对"无声"的推崇上,即认为道体不可言、不可称。庄子既认为道体"无声",又以得道为终极归宿,故体悟与契合"无声"遂转化为主体心性修养的至高境界及修道、进道之工夫。尽管道体无声无臭,但道既生万有之后的世界不可能"鸦雀无声"。《庄子》中或显或隐的众多音声论述中,大多内在包含着或合道或悖道的价值评判。庄子的音声思想对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音声思想的视角解读《庄子》,不失为同情理解庄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道言关系在庄子思想中居于重要地位。庄子对语言的质疑,出于对文明异化的考虑,而语言又是文明的核心载体,与意识形态、权力、伦理道德、人类成心等相关。然而,以往研究都认为庄子发现了语言的局限性,而这造成了言和道的背离。这一观点把"道言关系"问题转变为"道如何被言说"的问题,却忽略了庄子思想的深层问题,即人与天的分离以及人向天的回归。而实际上,天人关系是庄子思考道言关系的重要思想背景及问题意识所在。  相似文献   

8.
作为其庄子定位论的重要内容,船山对庄子与其后学的分疏是通过对《庄子》各篇进行文本辨伪和思想澄清来完成的。在他看来,《庄子》全书只有内篇和杂篇之《寓言》《天下》为庄子所作,内七篇意皆连属、别为一宗,是庄子思想的系统表达,《寓言》《天下》二篇则为其书之"序例";除此九篇,其余皆为他人作品。为廓清庄子与后学的差异,船山以"浑天"为终极视域,参照内篇的思想要旨和文本特点,逐一疏解了纯驳相间的外篇和博引泛记的杂篇,并从中剥离出了为老子作训诂者、黄老、形名、乐死、养生等非庄子思想。他对庄子思想的重构,正是以内篇为基础,通过批评外杂篇中那些偏离庄子之旨的作品,同时表彰那些发明庄子真义的作品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其研究老子、庄子思想的基本方法,钱穆所谓的"思想线索"是奠基在学术思想史的演变历程之上,通过考证《庄子》《老子》与其它古籍关于一些专门术语的用法,最终判断《庄子》与《老子》前后关系以及二者在思想上的差异。在解读《老子》《庄子》的过程中,钱穆的"思想线索"推崇博综会通、考据与义理并重的治学路径,但其结论却并未跳出儒家的旧说。  相似文献   

10.
《庄子》历称难读。解释《庄子》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以儒解庄"便有将庄子判定为儒门弟子的倾向。钟泰先生一生致力于周秦诸子学的研治,他的庄子学思想,从早期的以《大宗师》为宗旨到后期的以《养生主》为主意,从早期的认为庄子学术"出入孔老"到晚期认定庄子乃是"孔颜嫡传",清晰地揭示出庄子思想与孔子的真实传承关系。他的学术努力,为重建一套儒道共通的心性学话语体系,从而实现今日中国思想界的内在超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子和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趣旨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道"的阐述也不尽相同.所以探讨老庄之"道"的异同,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老庄哲学的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向来以"老庄"并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早在《史记》内就有记载。《庄子》一书从头到尾以道贯穿,每一篇都以道为纲。《老子》说道是万物的祖宗,上帝也不例外。《庄子》说道产生了鬼神和上帝。在鬼神问题上,庄子用事例告诫人们,真正的鬼神是在于人间人为的鬼神。庄子还举出小鼠知道在神坛下打洞可以避免烟薰和挖掘之祸,以此否定了神灵的存在。在神仙问题上,《庄子》一书内没有一处有神仙这个称谓。《庄子》所描写的至人、神人、真人、天人、圣人,是庄子用寓言手法比喻为他的理想化身,这些人是品格高尚的凡人,不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在生死问题上,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是道所生,是物,排除了永生不死的灵魂的存在。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并展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庄子·内篇》包含着丰富的修真思想,包括把握修真环境,包括要"无己"等等。《庄子·内篇》修真方法的核心是"葆光"和闻"天籁",庄子对这一方法有较为详细的披露,并对应用这一修真方法达成的境界进行了说明。《庄子·内篇》的修真方法对于修道而言意义重大,下面就尝试勾勒  相似文献   

14.
《原道》2015,(1)
中国文明的轴心突破不仅体现为对政治的道德批判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普遍主义,同时也体现为对道德的历史与文化有限性的批判,其代表就是庄子。以其"方外"的概念,庄子拓展了中国思想者"出离"的想象空间。他拒绝以宇宙秩序神圣化任何现世秩序,提出以"无为"暴露、干扰乃至化解权力的有为。庄子的政治思想既是轴心突破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轴心突破的自我否定。作为轴心文明自我反省的产物,庄子思想为知识分子确立了一种生活范式,形成了"公民不服从"的一个中国源头。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中,一些学者为提升庄子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将庄子的"命"与"逍遥"思想的关系诠解为"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这一诠解在笔者看来,是"以西释中""反向格义"的一个"不当比附",不仅没有更加澄明中国哲学思想的真正义涵,反而遮蔽了中国哲学对世界经验方式和思考方式的独特性;对于庄学而言,不仅未能促进对于庄学义理的新开发,反而伤害了庄子思想本身。  相似文献   

16.
《庄子》哲学,其实质是一种气论哲学。"气"在《庄子》中具有五种内涵,气论思想贯穿《庄子》始终并有其内在逻辑。《庄子》气论哲学为自然美奠定了哲学基础,但也有其理论盲点和理论困境。《庄子》气论哲学的理论盲点集中体现在未对"心""气"二者关系进行自觉、恰当的阐发,这也就造成了其理论困境,即"听之以气"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理通路。  相似文献   

17.
《庄子》对王弼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其经典注释中直接引用或化用了《庄子》的一些原文,而且直接影响了他的注经方法。"得意忘言"的自觉不仅是王弼注经突破的原因,也为魏晋开启了新的时代。而王弼在"理"、"情"、"通"等概念和思想上所受《庄子》的启发,不仅使其思想更为玄学化,实际上也为他调和儒道、孔老创造了空间。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一个儒家化的庄学体系是船山晚年解庄的根本目的。为此,他在《庄子解》中首先提出在庄学与儒学两个方面皆具亲缘性的"浑天"说作为庄子思想之根,进而借此诠释《庄子》文本,化解庄儒分歧。通过分析"浑天"视域下的"寓庸""随成"以及"能移""相天"等重要思想观念,可以发现《庄子解》中并存着两种相反却又相辅相成的诠释向度:一是重构,这表现为船山对庄子之学的儒家化改造;二是逆构,即在重构庄子之学的过程中,庄子的某些思想又反过来得到了他的称许和接纳,并藉此参与到了其庄学体系的构建之中。船山和庄子思想之间的这种双向互参、相互进入的关系昭示我们,包括《庄子》在内,经典文本的生命力常通过其对后世诠释者的思想逆构作用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新儒学大师的徐复观,何以在艺术思想上独钟情于庄子精神并称之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呢?徐复观艺术思想的核心究竟是儒家美学还是庄子美学呢?此可从儒道思想的相通与相异、台湾的历史文化传承、现实专制政治的压迫及其内心情感的激发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徐复观归向庄子精神的因素,对学界"重庄轻儒"、"根儒道华"、"儒学化的庄子"三种观点提出批判。事实上,徐复观洞察到了儒道艺术精神之间的差异,从而突破了传统的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固有思维模式,从庄子精神的视角去发掘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体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是我们今天研究庄子的主要资料。但是,《庄子》中,既有庄子的作品,也有庄子后学的作品,而主要思想却是庄子的。依据《庄子》来研究庄子的美学思想,同样,既有庄子的、也有他的后学的。所以,所谓庄子的美学思想,确切地说,应该是战国时期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本文谈到庄子,往往包括他的后学在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