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佛教、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等三种观音信仰中,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研究最为薄弱。为此.本文以民间宗教经卷文献为依据,辩证分析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之间的复杂因缘,对民间宗教中的观音信仰做出梳理与论证。佛教与民间信仰中的观音信仰,对于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产生以及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的互动有着积极影响。元代以降,民问宗教信仰之最高神灵,经历过弥勒、弥陀与无生老母的演变。但其发展并非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元的、互动的,观音一无生老母信仰是其中的一条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化记忆是一个共同体有关自我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文化理想等知识生产与传承的精神生活。因其记忆的信息既非个体生活史亦非普通社会史,而是通过"神话历史化"与"历史神话化"所创造的集体共享假设,具有关于世界的公义与秩序、生命的尊严与幸福等"超越日常之上"的价值维度,故它多以宗教类文化为承载形体。中国文化记忆亦与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民间信仰密切相关。中国民间信仰不仅因其记忆形象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气脉相通而传承着中国文化记忆,而且它的运作机制、所使用的信息载体以及激活、唤醒文化记忆的积极过程,也奠定了其中国文化记忆承载基石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西安太兴山现存民间宗教类庙宇40多座,是一处罕见的民间宗教信仰基地。这里从明代末期兴起真武信仰,清代初期获得迅速发展,并与关中很多村镇的民间香会组织形成互动,出现进一步的民间化转型;后来又与无生老母信仰相结合,大量混杂道儒佛三教思想,形成一种独特的民间宗教信仰存在样态。太兴山民间宗教无论从规模还是从信仰内涵抑或是宗教组织等方面看,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值得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关于太兴山民间宗教的兴起与早期发展情况,学术界一直模糊不清。近年发现的山顶上帝宝洞内遗存的《重修上帝宝洞序》和2015年整理公布的《明藩门正少川冉公墓志铭》尚未未引起学者的重视,而这两种碑刻资料正好为明末清初太兴山真武信仰的兴起与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华北地区弘阳教创教背景、药王信仰特征以及弘阳教新发现药方、《救苦忠孝药王宝卷》与弘阳教等方面内容,探讨药王信仰在弘阳教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见华北弘阳教药方是明清道医文化的重要内容,值得深究。《救苦忠孝药王宝卷》是道文化在民间的传承,渗入了百姓的生老病死与日用伦常。华北是中国民间宗教的发祥地之一,药王信仰亦是考察道医文化在明清民间社会传衍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12,(9):63-65
浏阳是湖南省宗教工作重点县市之一,宗教信仰具有历史悠久、教派齐全、信徒众多、民间信仰活跃等特点。在市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浏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简称"民宗局")从2003年起主动承担起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依法  相似文献   

6.
后土信仰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土信仰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根祖文化",增强了人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传承爱国敬业、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优良传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后土信仰彰显了中国古代对于土地的崇拜,"尊天而亲地"有利于人们以各种美德回报于"神地"之恩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后土信仰为人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各种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想源泉,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后土信仰还有利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开展国际文化合作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宝卷是唐、五代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成的一种传播宗教的艺术形式,是独立于佛经、道藏外的另一中国传统宗教的经典。财神信仰与中国民间信仰联系紧密。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体系中,不仅有《财神宝卷》的流传,财神信仰也与其他民间神明关系密切。民间流传着太上老君化身财神的传说,江西地区亦将水神萧公视为财神。神明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有趣现象。  相似文献   

8.
围绕着海滨社区的民间信仰及其民众的信仰方式,从信仰实践的私人化角度,探讨民间信仰的公共化困境,旨在揭示民间信仰虽能为民间公共生活提供一套价值观念和精神资源,但这一信仰形式却并不能将一个个"私人"真正得以连接,构建一种基于信仰而来的团体资源及其行动规则,反而因为现实生活中各种私人化的神人关系所主导的利益分隔,呈现出民间信仰在传承和实践中的私人性与不稳定性。如何挖掘和探索民间信仰的公共价值和资源理念等,建构民间信仰之社会化路径,依然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泗州水母传奇源于上古巫支祁神话,"禹伏巫支祁"始见于古本《山海经》,经唐人传奇之增饰,后世流传甚广,宋元以来演绎为"僧伽锁水母"这样富有宗教色彩的民间传说。上古神话和中世以来宗教文学中的水母,皆是以被镇压者的反叛形象出现,至于现代神话剧《虹桥赠珠》等水母新神话的出现,完成了水母从水妖到水神的形象新塑造。明清以来的水母传奇,经由文人参与的艺术创作和民间戏曲传唱的造神运动,增事踵华而为淮神水母娘娘,成为多情、正义和慈善的东方女仙的代表,立庙加以祭祀和崇拜,形成了富有江淮地方特色的水母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10.
道教与民间宝卷关系密切。道教的神明信仰、哲学思想、内丹炼养、斋醮仪式都深深渗透到众多宝卷之中,其中道教的内丹术及斋醮仪范对宝卷的影响最大。明清时期,有多种宝卷与太上老君信仰相关联,且流传地域广泛。民间宝卷亦流传太上老君"化身"诸神之说。历史上,道教与闽、赣两省的民间宗教亲密无间,共生共长,诸多道教宫观转化成为民间宗教经堂。  相似文献   

11.
明确归根教的至尊神,是归根教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新见归根教祖师著作和归根教日常宗教活动经典表明,归根教以无极圣母为至尊神,并不信奉无生老母或瑶池金母。先天道内部至尊神由无生老母先变为瑶池金母,再变为无极圣母,即所谓"老母三转盘"的目的,是为了"分别旁正"。明确无极圣母为归根教至尊神,一方面丰富了老母信仰的内涵,帮助我们对归根教等先天道分支及其经典有了明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启发我们研究明清民间宗教时,可以围绕老母一类不同称名的至尊主神,将以往表面上零散无序的文献放在一起作综合的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还傩愿与祭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傩愿是土家族民间普遍流行的文化现象,至今还残存于边远的土家山寨.土家族民间还傩愿与祭虎往往联系在一起,还傩愿时所敬奉的罗神公公和罗神娘娘就是虎的化身;跳摆手舞和玩茅谷斯等祭祀活动也有祭虎的内容.土家族还傩愿祭虎与彝族的"跳老虎"、土族的"跳於兔"一脉相承.此种文化现象缘于史前西北崇虎的氐羌族群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上,依照地域、祖师和道门的不同,道教曾产生了众多派别,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最主要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派(又名全真道)、南方的正一派(又名正一道)。全真道素来重视戒律的传承和遵守,"冠巾"和"传戒"分别指全真道信仰者离世出家,受持道教戒律,成为一名真正修道之士的必经宗教仪轨。  相似文献   

14.
神圣空间是一种承载文化的平台和反映社会过程的文本。对民间信仰家庭神圣空间的研究,能直观揭示民间信仰这一地方传统文化通过家庭神圣空间得以复兴与传承的过程。研究从微观层面出发,综合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家庭神圣空间进行了剖析,结果显示:家庭神圣空间具有私密性、隐蔽性;空间自身及其中物品的神圣性与日常性可进行弹性转换,这使得神圣空间深刻地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植-传承"是民间信仰生命力之所在,私密性和隐蔽性促使家庭神圣空间成为信仰的传承平台之一,而对日常生活的嵌入则展演了信仰深深根植于家庭和个人以保存传承资源的过程。同时,研究发现核心信众希望操纵家庭神圣空间而获得家庭内部话语权的提升,其本质是现代化背景下社会转向非传统化。  相似文献   

15.
正由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海南省道教协会共同主办,海南玉蟾宫承办的"民间信仰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学术论坛近期在海南玉蟾宫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10余位民间信仰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参加。本次论坛旨在充分研讨民  相似文献   

16.
<观世音菩萨普度授记归家宝卷>刻于万历年间或稍后,是明代民间教派长生教久佚的初始经卷.从中可以看出,明代长生教的一些教义和后代是不同的;如以观世音为无生老母,崇拜弥陀佛,则可以看出长生教与黄天教、闻香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灶神,或称灶君、灶王爷,是中国百姓十分亲近的神灵。无论宫廷、民间,灶神信仰非常普遍。灶神来历,众说纷纭。据史书记载,灶神有炎帝黄帝、火正祝融、先炊老妇、种火老母、张单(张禅)、苏吉利等。目前,民间灶头所供灶神多为张单,黑面长须。灶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原为主管饮食  相似文献   

18.
民间社会权威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一般而言,民间信仰之仪式专家可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两大类,前者以传统儒生为主,同时是民间信仰的总领或组织者;后者则直接是民间信仰仪式的主持人或主祭者。本文试图从固有的研究论著中梳理出民间权威与民间信仰仪式专家的内在关系,重点关注民间信仰三类仪式专家的身份及其神圣性即卡里斯玛的来源,用比较的方法梳理不同仪式专家如礼生、香花和尚、火居道士以及萨满等仪式专家之间的异同,进一步讨论他们与民间社会权威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复兴是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社会事实。对于该社会事实之形成原因,学界已有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因果解释。为了全面、深入地把握这种现象的原因,本文首先纳入一种历时性维度,将信仰传承的惯习作为一种孕育着民间信仰复兴的基本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再立足于现时性维度进行探讨,即把信仰结构的供与需两方面因素作为促成民间信仰复兴的重要原因来展开讨论;最后还将辅以一种动态性维度,即把灵验机制作为维系民间信仰复兴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此分析框架称为"三维模型",至于该模型的解释力尚需更多实证研究予以检验。  相似文献   

20.
由李利安等人撰写的《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系山东大学路遥教授主编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系列"(七卷)中的第四卷.全书近64万字,于2011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佛教四大菩萨与广大普通民众的信仰结合起来考察,既丰富了学界对精英文化型佛教以外的民众信仰型佛教的研究,也开阔了我们对传统民间信仰的认知思路. 中国佛教的主流是大乘佛教,大乘又称菩萨乘,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主旨.因此,菩萨成为中国佛教信众心里神圣又不失人情味的崇拜对象.在众多大菩萨中,最受追捧的是观音、地藏、文殊和普贤,他们分别代表大悲、大愿、大智和大行.特别是随着四大名山的形成,朝拜菩萨道场的信仰模式成为中国佛教信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之一.而民间信仰由于没有经典的捆缚、专职人员的限制和历史包袱的背负,而呈现出轻松活泼、简洁明快、功利通俗等特点,所以在历史的变迁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与正统的儒释道三教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佛教,在思想、礼仪、造像等各个方面滋养了民间信仰.而被民间信仰吸收和改造的佛教因子又大部分与四大菩萨有关,由此所形成的信仰形态也成为受众最多、普及面最广、最能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民间信仰现象.因此,将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并列起来考察,有足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表现出作者宏阔的学术视野和独具匠心的选题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