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6,(9)
正本刊讯8月25日下午,学诚会长在北京广济寺怀远堂会见由缅甸国家高僧委员会副主席巴丹那·萨迪玛文达长老率领的缅甸国家高僧委员会代表团一行9人。会见中,学诚会长介绍了他最近在陕西扶风法门寺接待到访的缅甸国务资政兼外交部长昂山素季参拜佛指舍利的情况,表示中缅佛教交流源远流长,绵延千年,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北京  相似文献   

2.
荆三隆与邵之茜在2005年第3期《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上发表《谈佛典阐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文章说,佛学经典是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与艺术、佛教建筑和佛教活动的文字载体和理论依据,是佛教思想文化联结社会生活的纽带。佛典阐释的研究工作不只是对佛教理念的阐发,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佛典阐释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对佛学及其经典的阐释性研究,不局限于学术和文化研究的范围,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和谐、进步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作者认为,佛典阐释在和谐社会构建中…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总结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和经验,提出应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即: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佛教经典阐释,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佛教文化创新发展,向世界弘扬中国佛教和中华文化。在这些方面,中国佛教协会开展了很多工作。一、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国佛教协会通过组织各种层级和类型的学习班、研讨班,引导佛教界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积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佛教教育中,印光大师注重对佛教与孝道关系的阐释,发展了由孝入佛的佛教教育方法。印光大师的佛教教育方法既是对历代祖师大德融合儒家孝道与佛教教育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当时佛教复兴运动的积极响应。印光大师由孝入佛的佛教教育方法论对于近代中国佛教界探索佛教教育和自身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华严宗的发心思想既是对《华严经》核心义理的解读,又是贯穿唐代华严祖师思想脉络的一条暗线,是佛教发心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华严宗四祖清凉澄观继承智俨、法藏对华严发心思想基本诠释框架,发挥了其圆融无碍的特性,并注重对语词多义性阐发以及结合佛教内外其他思想的综合阐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发心思想从教义理论转向实践、从佛性解脱论...  相似文献   

6.
学诚 《法音》2014,(6):8-9
正佛教思想以其对世界规律的智慧和深刻洞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以慈悲和平的精神倡导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在当前形势下,佛教思想对抵御宗教极端主义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宗教极端主义是极端主义盗用宗教旗号,对宗教教义进行歪曲和偏激的阐释,用绝对化的观点煽动宗教狂热,制造教派之间、宗教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其本质是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但由于它以宗教形式和宗教语言来包装,对一些普  相似文献   

7.
般若(pan~n~ā,Skt.prajn~ā)即智慧,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中心观念。般若观念在早期奥义书中即有所阐释。通过比较分析奥义书、大乘佛教及早期佛教(原始及部派佛教)思想中三种般若观念的异  相似文献   

8.
杨静 《中国宗教》2020,(2):50-51
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有诸多相似、共通之处,佛教的传入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在宋代,通过佛教思想激活了儒家的心性思想和伦理体系,丰富、完善了其理论的思辨性和圆融性。朱熹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借鉴和转换来完善其礼学思想更是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一、由佛转儒,以礼排佛朱熹与佛教渊源甚深,其自幼与佛教就结下不解之缘。据有关文献记载,朱熹由佛转入儒的契机应是遇李侗之后。于此,他虽转向儒家思想,但其佛教思想的熏陶却早已根深蒂固,因此,在其构建儒家思想的理学体系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对朱熹启发很大,其理学思想必然带有明显的佛教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立足于前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大背景,结合佛教的具体情况,我认为,从思想文化的渊源关系来考察,佛教的产生主要受如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以擘窠大字著称,学界从内容到文字、书法风格等进行了多方面考证和阐释。本文尝试借助图像学的分析方法对此内容进行研究,尤其是通过"大空王佛"等刻经所呈现出的类型性特征进行阐释,进一步探讨其书、刻方式,及其体现出的佛教思想,以期对山东北朝佛教刻经的历史、佛教史意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耶佛对话的背景下,阿部正雄是如何向西方对话伙伴阐释佛教"空"的思想,并指出阿部诠释"空"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动态性"。接着,针对一些学者认为阿部的"空"观沿袭了中国传统佛教对"空"的阐释,本文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阿部对"空"的诠释有其独创性。最后,通过分析怀特海的历程思想与阿部"空"的联系,指出阿部对"空"的创造性阐释受到了其宗教对话的启发,实践了"促进宗教间创造性的相互转化"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譬喻作为佛教十二部经之一,其存在本身就是为了佛教的弘法度人而提供一种善巧方便。佛教比喻经典以其独特的魅力,使高度抽象思辨的佛教教义穿梭于内容雅俗共赏、情节跌宕起伏、构思奇特巧妙的诸多比喻故事当中,为佛教自身添加了不少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几则关于布施的佛教比喻故事,阐释其中所蕴含的佛教教义,分析佛教布施思想的理论根据,以及布施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由于深受佛教的影响,谭嗣同不可避免地从佛教中吸收和利用了某些有益的资源,构建其仁学思想体系。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却又不断地根据维新变法的需要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实际上赋予佛教以适应时代要求的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等新内涵。本文拟择其大要,专门进行探讨与辨析,以深化对谭嗣同思想文化性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明朝中期,儒释道三教合一已是大势所趋。王世贞的佛学思想是在与儒道思想的多元共生中形成的,具体表现出儒佛互补、无住顺任、清净少欲、宗门共存的特点。王世贞的佛学思想,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明代士大夫受佛教浸润影响,由社会政治转向个体人生、由修齐治平转向自适愉悦的思想变化。深度阐释王世贞佛学思想的特点,不仅能凸显儒释道三家对其的影响,也可以王世贞为个案探究明代中后期士人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斯奈德自然社区观、梅西生态自我观,是欧美学界佛教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代表。斯奈德主张将佛教修行实践应用于社区生活,将自然万物纳入到社区当中,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社区;梅西从现代心理学及系统论阐释佛教自我观,将自我阐释为时刻与环境互动的开放的动态模式,将对本心的觉悟与参与世界的行动联系起来,与华严宗关于宇宙全息整体图景的觉悟联系起来。斯奈德、梅西佛教生态思想不仅在早期生态环保运动中影响显著,而且对之后佛教生态思想的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来浸润藏传佛教发展,推动藏传佛教作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阐释,是藏传佛教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新时期新阶段,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根本目标就是不断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充分发挥佛教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英刚 《世界宗教研究》2015,(2):43-52,205,53
史籍有关武则天在明堂设置"七宝"的政治和宗教意涵,被以前的历史和宗教研究所忽略。"七宝"(sapta ratna)作为佛教转轮王(Cakravartin)的符号和身份标志,从政治术语、仪式、君主头衔、建筑空间上显示了佛教王权观对中国中古政治的影响。而从整个佛教在亚洲大陆的兴起与传播来看,用"七宝"标志和宣扬佛教君主身份的传统,也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在中国中古时代,不论是作为帝国中心的长安、洛阳、邺城,还是位居西北边陲的敦煌,转轮王七宝的图像都广泛存在。这些坚实的图像证据,证明转轮王观念曾经在中国中古时代,在政治起伏、社会生活和思想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这个角度讲,武则天利用佛教宣扬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不但在中古史脉络中不特殊,而且也仅仅是当时佛教世界普遍使用转轮王来解释王权这一潮流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巨赞是中国现当代最重要的佛教改革家之一。其佛教改革思想继承了太虚佛教革命思想的精神、主旨,及其“人间佛教”思想的内核——大乘菩萨行,并注入了更多现实性因素,可谓太虚佛教革命和“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它在根本上推动着佛教与人生、时代、社会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是我国古代首部仿《资治通鉴》而撰成的编年体佛教通史。全书除了编年叙事之外,还多阐发史论,其中品评人物、褒贬史事,表现出了佛教史家受传统史学影响下的良史观、在佛教中国化背景之下调和儒佛的思想以及对佛教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其思想内涵在编年体佛教史籍中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佛教自传入中土后,受中国的政治、经济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步地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学说又反过来影响中国传统思想,并与传统思想相结合,进一步衍化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佛学。然而,由于佛教在中国流行的时间既长,传布的范围又广,加之典籍浩繁、宗门林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