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十六天说”是道教诸多天界构成理论中最重要者。这一理论并非源自刘宋天师道经典《太真科》,而是肇始于东晋,受佛教天界观之影响,在中国传统“道-气”宇宙论的基础上,以灵宝经系“三十二天”为主体架构,同时将纳音理论中的“五方炁数”、道教的“玄、元、始三炁”“三清天(境)”以及上清经系的“九天”“三十六天”、天数“十二”等多种元素融汇其中。这些构成要素在东晋南北朝道经中已经出现,但尚未完成系统性整合。及至唐初,随着四种民天理论的定型以及三清天与三十二天关系问题的解决,“大罗天—三清天—种民天—三界天”的结构才趋于稳定,进而广泛流行并被不断修订。“三十六天说”是不断层累的产物,除主体架构相对固定外,后人在诠释时多有发挥,并在宋元适应性地增加对“玉皇”等新贵神格的对应。“三十六天说”可视作围绕其核心架构形成的一类天界理论的统称。  相似文献   

2.
1999年 7月 1 1日至 1 3日 ,台湾九玄宫以宫主廖宗东道长为团长的参访团十七人 ,前来华山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朝圣参访与道教文化交流活动 ,拜谒了玉泉院、大上方、九天宫等道教场所。1 1日下午 ,华山道教协会会长刘信义道长在玉泉院西客堂会见了参访团一行 ,1 2日参访团前往大上方拜会曹祥贞大师 ;1 3日拜谒了九天宫 ,九天宫是华山唯一最早供奉九天娘娘的道观 ,被台湾同胞视为九天玄女娘的道场宗源。华山道协并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诵经祈祥法会活动。在此次友好的交流中增进了了解 ,大家表示要努力为弘扬道教文化 ,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应有的…  相似文献   

3.
香港同胞阮适庆、汪颖丽伉俪,向天台山桐柏鸣鹤观,赠送明代《正统道藏》一部,共61册,于五月二十八日,由香港空运至杭州,二十九日送至天台山鸣鹤观。天台山桐柏宫,是中国道教全真道南宗的发源地。桐柏宫,系唐景云二年(711),由司马承祯所建,被道家称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后世天台山张伯端一派,以炼养为主。  相似文献   

4.
道教里“六天”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上清、葛氏道诸派经典,真正赋予其含义的却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刘宋天师道视“六天”为恶鬼,提出以善神“三天”代替。天师道对“六天”的这种解释,是在道教受到上层阶级的压制而儒家礼教祭祀制度受到重视,以及佛教传入中国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六天”一词的出现与“三天”以及道教成立前的古代文献中的“九天”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试图对刘宋时期天师道“六天”说的含义,以及“六天”一词出现的缘由作一个分析。一、刘宋天师道“六天”的含义刘宋天师道经典《三天…  相似文献   

5.
"三天万福君"系早期天师道正式设立的"财神"。首先,"三天万福君"的神格职能,被明确规定为"招财致利"、"却祸来福"。其次,"三天万福君"的神格品次应属"官君",并非陶弘景所说的"官将";"三天万福君"作为"财神",并非只是单一的职能神灵,而是领属有万福吏、官将等若干神灵而组成的"财神"部门。最后,"三天万福君"的人物原型,极可能渊源于"黄帝"。研究表明,"三天万福君"很可能是道教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位专职"财神";通过对"三天万福君"的考察,可以一窥早期天师道的财神信仰及其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6.
道教为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与士人结合,促成了道教的上层化,并由此产生了"三天"说。它的提出既是道教上下分野的体现,也是上层教徒更新并重整道教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九天观已超越千年,可称得古道观了。为葛洪仙翁所创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宗教政策,各处宫观,纷纷恢复,九天观亦然。 据传现在的九天观不是原址,名称亦有变更。据《明一统志》九天观当年是很大的,“内有西华道院”,乃名士张元庵退居之所,在罗浮山石洞前,改名为“明福观”。宋苏东坡谪迁惠州时,路过罗浮山写下《游罗浮题名记》,“山中可  相似文献   

8.
冲虚观位于罗浮山北麓。罗浮山又名东樵山(西樵在南海),山间原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现在只剩下五观五寺,即:冲虚观、酥醪观、白鹤观、黄龙观、九天观和华首寺、延祥寺、宝积寺、南察寺、明月寺。罗浮山很早以前便被历代名人学士们所向往,道教认它是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罗浮山山势雄伟、主峰海拔一千二百九十六米,方圆五百七十里,岩洞层出,有四百三十二峰,九百八十道飞瀑,山色万变,林壑优美。东晋年间,著名道士葛洪到这里炼丹  相似文献   

9.
江苏茅山乾元观坤道经乐团组建于 1993年。在团长尹信慧道长的带领下曾先后赴台湾、江西、浙江等地区多次进行道教科仪文化交流 ,获得一致好评。2 0 0 1年 5月又参加了在山西绵山举办的全国性的“罗天大醮”。12月 10日至 19日 ,乾元观坤道经乐团继 1999年、2 0 0 0年之后第三度受到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联谊会的邀请 ,主持了为期五天的“礼斗赞星谢太岁大法会”。在新加坡道教界和信众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弘扬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茅山乾元观坤道经乐团三访新加坡@尹菊芳  相似文献   

10.
应台湾道教总庙三清宫的邀请 ,以天师府住持张金涛为团长的中国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道教文化参访团一行八人于 1 999年 6月 1 8日至 6月 2 9日首次赴台湾进行道教文化交流。在台期间 ,先后参访了中华道教三清道祖弘道协会、草湖玉尊宫、炉源寺、协天宫、庆云宫、外澳接天宫、松山慈惠堂、灵圣宫、元保宫、日明潭文武庙、中华道教学院、中华道教会等 ,并对两岸道教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道教文化参访团每到一处 ,都受到隆重和热烈的欢迎 ,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道教同根同源同道之间情同手足的深厚感情。龙虎山天师府道教文化参访团应邀赴…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三清”的解释,一般认为“三清”是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而《云笈七签》卷三的《道教三洞宗元》则认为: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天宝君,号无形天尊(注),居清微天之玉清境;由赤混太无元之玄黄气,化生灵宝君,号无始天尊(注)居禹余天上清境;由冥寂玄通元之玄白气,化生神宝君,号梵形天尊(注),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尊神也。并提出最上一天名曰大  相似文献   

12.
道教节日     
三清圣会道教信仰的最高尊神为“三清”。道教相信“三清尊神”是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出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出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出神宝君。三清都是元始天王所化法身。《列仙传》说: “元始天王在天地末分时之一元精气,在大罗天上,化身于三清。一化无形天尊(今称元始天尊),常住清微天之玉清境;二化无始天尊(今称灵宝天尊),常住禹馀天之上清境;三化梵形天尊(今称道德天尊),常住大赤天之太清境。亦即元始天尊常住的境界,是三十五天之上的玉清境;灵宝天尊常住的境界,是三十四天之上的上清境;道德天尊常住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与“神魔小说”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魔小说”作家在布局安排小说情节时,大都采用了天—地—天结构形式,即小说情节以“天界”神仙活动或神仙“创生”神话为起首,以主人公“尘世”活动为主体,以主人公功成圆满,回归“天界”为结局。这种结构方式被众多作家普遍采用并非偶然。通过天—地—天结构,小说作者可以借用神仙的“预知性”来统筹安排材料,使小说情节时空跨度极大却始终有理有序。同时,天—地—天结构也使作者得以利用活跃其间的神仙群来推动故事发展,并丰富小说情节。而天—地—天结构的使用,又是与道教神仙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诸种特性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正>传说江苏句曲山,因信奉汉代三茅真人而改名茅山,被赞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史载苏州玄妙观,明清时期观前商贾云集,庙市闻名全国。许多大名鼎鼎的道教历史人物籍贯江苏,如东汉张道陵、东晋葛洪、南朝陆修静、陶弘景、隋朝王远知、唐代吴筠、宋代朱自英、元代杜道坚、明代陆西星、清代笪重光等。已经羽化的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黎遇航道长,已故著名道教学者陈国符教授,也是江苏人。另有许多大名鼎鼎的道教历史人物虽不是江苏人,但弘扬江苏道教,居功甚伟,  相似文献   

15.
东晋道安提出佛经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分结构,并用三分科经的方法进行佛经的科判。虽然其最初遇到质疑,但最终被后世佛经的注疏广泛采用。而道教《灵宝经》文章结构最初并不统一,有的是序经仪结构,有的是语录结构,与佛经的三分结构并不相同。到了刘宋初期,以陆修静为首的天师道道士借鉴了佛经的结构,改编了东晋末葛巢甫创作的《灵宝经》。自此以后,道经的创作也普遍采用佛经的三分结构,而且道经的注疏也吸收了佛教三分科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云翠山南天观在宫观建设、道派传承、碑文碑刻、道士墓群、天仙派道教音乐等方面具有特色,特别是"全真宗派之图"与陈垣《道家金石略》《增修集仙宫记碑阴》(宗派图)有较大的不同,其内容不但记录了天仙派的传承和演变历史,而且丰富了《增修集仙宫记碑阴》中相关内容。南天观许多碑刻墓志属国内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考古价值,对于研究道教天仙派在云翠山地区的活动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台湾中华道教三清道祖弘道协会理事长陈聪周为团长、秘书长许荣财为领队的台湾中华道教三清道祖弘道协会大陆———福建省、江西省道教文化交流访问团一行 30多人 ,由台北经澳门、珠海于 7月 15日抵达厦门 ,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闽活动 ,受到了福建道教界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访问团先后参拜了闽台道教医神保生大帝吴真人祖庙———厦门同安青礁慈济宫 ,清源山老君岩、泉州元妙观、法石真武庙、南安溪美荣溪宫、晋江深沪崇真殿和石狮城隍庙、天妃娘娘妈祖祖庙———莆田湄洲岛妈祖庙等道教宫观。 17日晚台湾道友离开福州前往江西省龙虎山天…  相似文献   

18.
天台山道教发展简述许尚枢本文对渐江天台山道教历史作了完整勾勒,认为:天台山与早期道派的诞生有密切关系,金丹派南宗亦肇始于此;名人辈出,道教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天台山道教发展历史是中国道教发展史的缩影。作者指出:东汉六朝是其开山立派时期;随唐五代是全面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神祠和道教二者的性质作了比较,尤其是从二者的最高信仰切入,指出二者的根本区别。继而通过考察神祠宗教的最高神,以甲骨文资料结合传世文献,指出殷商的“帝”与周人的“天”之不同,以及周人将二者等同,其对后世深远的影响。最后讨论“道”的宗教化,回答了方仙道是如何脱胎于神祠而借由黄老道形成为道教的问题,认为答案有二:一是道与仙的结合,二是道的神化、宗教崇拜的对象化,是道教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隋与唐初是从山林道教到都市道教的转型期,也是中古道教从领户治民到出家住观的转型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再造,此前分别发展的南、北道教传统也进一步整合,而隋王朝的新都——大兴城逐渐成为全国道教文化的中心。经过考证,可知大兴城共有十座道观,其中道士观八座,女冠观二座。除了三洞观、澄虚观、灵感观等三座道观始置年代不详、玄都观于开皇二年从长安故城迁来之外,其余六座道观均始置于开皇六年至八年之间,其中四座更与隋文帝直接相关。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与石刻、敦煌文书等出土文献,细致梳理了这些道观的置立及其在唐代的发展变化。可以说,虽然唐长安城在不同时期陆续新建了许多宫观,其中一些更曾显赫一时,但是,始置于隋代的这些道观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隋与唐初的佛道论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是长安道教文化的底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